马依足乡“洋芋书记”郑伟:经历过贫困的孩子 更有带领群众脱贫的决心

[知识] 时间:2024-05-04 19:24:0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3次

原标题:马依足乡“洋芋书记”郑伟:经历过贫困的洋芋书记孩子 更有带领群众脱贫的决心

郑伟帮助彝族乡亲收获乌洋芋

四川新闻网成都10月16日讯(记者 王滟雨 李丹)今年37岁的郑伟曾是一名军人,2017年10月,马依他刚从部队转业安置进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工作,足乡郑伟众脱就在同年被选派到凉山州金阳县挂任马依足乡党委副书记,经历决心前脚刚脱下军装,过贫后脚就换了脱贫攻坚的孩更“战袍”。

而到了马依足乡后,有带郑伟更是领群像陀螺一样转了起来。10月14日,洋芋书记四川新闻网记者联系上了郑伟,马依想要采访,足乡郑伟众脱他有些为难:“如果很简单聊一下还行,经历决心我晚上还有个接待,过贫有个电商平台要过来和我们合作社谈合作的孩更事儿。”语音里,有带传来他正吭哧吭哧赶路的声音,那时已近下午六点,郑伟刚结束一天对贫困户的走访,从村里往乡里赶。

“临近年末,正在准备迎接州上脱贫攻坚的验收考核。”郑伟告诉记者,他很有信心,“现在咱们村已经脱了贫,还有的18户贫困户预计也将在明年实现摘帽。”

副书记带头卖“乌洋芋”,“无人问津的山药蛋”领着全村脱了贫

到来到马依足乡迷科村,郑伟马不停蹄开始对乡亲们的走访,也就是走访期间,他发现许多人家里都有一种紫色的洋芋,当地人叫做“乌洋芋”。

乌洋芋,这对郑伟来说是个新鲜东西,可对迷科村的百姓来说却早已司空见惯。这种偏好生长在2000多米海拔之上的作物,在当地产量很大,也卖不出什么价钱,老乡们往往自己吃一些,剩下的拿去喂猪。

郑伟心想,高山深贫地区的农产品肯定生态且营养价值高。于是,他便把马依足乡迷科村的乌洋芋送到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乌洋芋不仅富含花青素、硒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每公斤乌洋芋的维生素含量更是普通苹果的10倍,硒元素含量也达到0.023毫克,属于富硒食品,能帮助提高人体免疫力。

这个结果让郑伟欣喜不已,他和乡党委商量,决定将乌洋芋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可有了好产品,怎么卖出去又成了问题。

为了拓宽销路,郑伟带着帮扶工作队踏上打造乌洋芋品牌之路,郑伟先是为迷科村乌洋芋进行了有机认证、绿色食品认证,随后又先后注册了“迷科乌洋芋”商标和“四川扶贫”标识。接着,郑伟带着工作队日夜奋战三个多月,完成了对”迷科乌洋芋”品牌的包装、设计及线上线下的推广,不仅将“迷科乌洋芋”送进了机关、高校和商超,还在淘宝、拼多多等平台开上网店,并在线下拥有了两家迷科乌洋芋专卖店,打通了乌洋芋销售链。

为了防范自然风险,郑伟还自掏腰包为迷科薯农购买农业保险,让迷科乌洋芋种植大户们即便遇到天灾也可确保基本收益。

“还有一个困难在长途运输保质,乌洋芋的最佳销售时间在6月到9月,等天气慢慢转凉,乌洋芋在运输过程中就很容易发芽。”郑伟说。

为保证品质,延长销售期,他又为马依足乡争取到150多万元资金,引进分级洗选设备,并建起储量20万公斤的冻库。“我们也在物流上想办法,一个是密闭包装,二是加快物流速度,争取三天内送到消费者手中。”郑伟说,为了能加快发货,他们请当地十几户贫困户专门做分选包装,每完成一件就有五毛钱,也帮助贫困户增了收。

依靠着这套“组合拳”,迷科乌洋芋从自食产品变成了供不应求的商品。“行情好的时候,一天就能卖出500多公斤乌洋芋,每公斤价格最高可以到30元!”郑伟说喜滋滋地说,“我家里人也吃过我们这儿的乌洋芋,用来炖红烧肉特别香。”

在乌洋芋产业的带动下,马依足乡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7年增长了4220元,达到9640元。更可喜的是,农民有了产业的支撑,电商的支持,保险的兜底,他们致富的路子更宽、更长了。

乡里开展电商培训,郑伟指导贫困户操作电脑

“丧事不杀牛”,移风易俗“拔穷根”

“一场丧事下来,我们家只花了8000多元。” 贫困户吉鲁努古有些不可思议。而凉山州作为深度贫困地区,一场丧事花费竟然动辄几十万,同样让郑伟不可思议。

当地干部告诉他,彝族地区历来有“厚葬”的传统,家中有人过世,尤其是老人过世不仅要燃放烟花,还要“杀牛”,每次葬礼少则5头多则几十头,花费巨大,很多群众几代人都因此背上了巨额的“回礼债”。

“别说贫困群众脱贫,就是不少家境不错的群众最终也会因为办丧事而致贫。”郑伟有些痛心地说,“铺张浪费,也是长期以来彝族地区群众发展缓慢甚至陷入‘贫困陷阱’的重要原因。”

脱贫不仅是脱掉物质上的“贫困衣”,更要甩掉思想上的“落后锁”。郑伟找到村干部跟村民代表,携手制定了《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和村民达成限制铺张浪费、禁止“丧事杀牛”、禁止“燃放烟花”的“约定”,并由党员干部带头执行,让“丧事不杀牛”成为群众间的新风尚。

2018年2月份贫困户吉鲁努古的父亲去世,郑伟听说族老们正准备杀牛厚葬的时候,马上带着村两委班子成立治丧委员会入驻他们家中,为其办理丧事,阻止其亲朋好友“牵牛”上门随礼,禁止“杀牛”招待客人,有效遏制了一次铺张浪费。

很快,吉鲁努力的故事就在当地传开了,全乡兴起了向吉鲁努古学习的热潮,形成了勤俭致富的好风气。

经过两年半的坚持,现在马依足乡的丧葬费用已由2017年以前的数十万元降至今天的几乎忽略不计。

转换思想,自力更生才能走上脱贫路

对贫困户俄日打来说,如果没有“郑书记”,如今的自己依旧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

俄日打非常爱喝酒,酒精作用下,他的眼神总是迷离的,对于劳动似乎也不感兴趣,每天睁开眼就是抱着一个啤酒瓶,蹲在墙角晒太阳,家里的田地常年荒着。

“这种情况,就是给再多钱、再多帮扶政策,他自己没有从精神上站起来,是很难从贫困中走出来的。”郑伟告诉记者,了解到俄日打的情况后,他主动跟俄日打结成帮扶对子,每次到村里,最先去的就是他家。

俄日打听不懂汉语,郑伟就拉上村里会汉语的彝族青年,一遍遍给他讲解党的扶贫政策,宣传“扶贫不养贫”的导向。

一边听着书记的循循善诱,一边看着邻里们日子越过越好,俄日打也渐渐有了脱贫致富的愿望,可他仍觉得没钱、没技术、没信心。郑伟便将帮扶政策一项项给他列出来:缺钱,有扶贫信贷;缺技术,农技专家可免费上门培训。

最终,俄日打戒了酒,在家里的田地种上了乌洋芋和玉米,后来他还在顺德塑料厂找到一份工作。2019年,俄日打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多元,不仅摘掉了头上的“穷帽子”,更摘掉了思想上的“懒帽子”。

而要转换思想的,不仅有俄日打。郑伟说:“因为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当地一些民众意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使得这里不少孩子早早就辍了学。”而劝返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辍学学生,也一直是金阳的工作难点。

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郑伟利用对口帮扶资源,协调广元水利水电技师学院降低招生门槛接收金阳县近100名辍学学生及100余名初中毕业生就读该学院9+3项目。

现在,这一批学生已经走上实习岗位。“如果顺利的话,他们将拿到中专毕业证,进入到中国电建下属的水电五局成为一名中级技工,成绩好的还可以继续深造,拿到大专毕业证甚至本科毕业证。”郑伟欣慰地说。

郑伟指导当地乡亲进行花椒种植

舍“小家”为“大家”,角色转化“不忘初心”

2018年,郑伟听说马依足乡有个名叫朴比星鑫的3岁小女孩腿部患有骨结核,已被当地医生诊断将终身残疾。郑伟自己也有一个女儿,年龄和朴比星鑫相仿,了解到小女孩的遭遇,郑伟无论是作为一名扶贫干部,还是作为一名父亲,都无比痛心。他想,这个女孩还这么小就被判为终身残疾,她长大后怎么办,她的家庭怎么办?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她治好。

他开始向他的同事、朋友求援,最终“众筹”到4万块钱为朴比星鑫治病。当地医疗条件不好,郑伟又先后联系德阳市人民医院和华西医院的相关专家为朴比星鑫看病,终于挽救了一个未来差点被判“死刑”女孩。如今,朴比星鑫已经痊愈,并能走路,朴比星鑫的家人更是对郑伟感激不已。

在马依足乡,郑伟是群众眼中的“洋芋书记”,是乡亲们的亲人和朋友,而作为一名扶贫干部,扶贫路上的个中辛酸却只有自己知道。

刚到马依足乡任职时,乡与村间的道路还没有修好,单位也没有车,为了开展工作,郑伟每天都需徒步行走1小时的山路去到村里,再徒步返回。

2019年彝族火把节的前几天,正值全省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对所有贫困户进行大体检的关键时刻,郑伟突然接到母亲电话。那一头,母亲告诉他,他的父亲干活时,因肾功能衰竭突然不省人事,叫他赶快回家。郑伟听完,只感觉脑子里嗡的一声,“回家”是那刹那间唯一的念头。

可几乎同时,郑伟冷静下来,他知道,他老家远在福建,想要立刻返回谈何容易,更何况在这扶贫的关键时刻,作为扶贫干部,他怎么走?“在这里的干部,谁不想回家呢?”郑伟说,“我回家了,会不会还有其他人也要回家?大家都回了家,马依足乡的大排查很可能夭折。”

然而,不回家,家中的父亲怎么办?万一父亲出了什么事,自己这个做儿子该何其愧疚!郑伟焦虑万分。

最终,他艰难地作出决定:“留下来!”他不断向家里解释情况,并请在福州的同学帮忙给父亲安排就医,所幸因送医即时,父亲得到了有效救治,也让远在凉山州的郑伟悬着的一颗心放了下来。

郑伟算了算,今年到现在,他只回过三次家。“每次我回家时,我的孩子一听到我的脚步声,在楼上就会兴奋地叫起来,可在我心里,却感到无比的辛酸。”采访间,郑伟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她的女儿。

前往凉山时,郑伟的女儿才1岁左右,几年的成长中,和父亲都是聚少离多。每当别人问起她“你爸爸在哪里呀?”她都只是怯生生地回答说:“爸爸在大山里。”

郑伟还记得上次回家时,他去幼儿园接女儿放学,却看见女儿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一边,也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耍。那时,他只感觉心中一阵刺痛。

“我对孩子的陪伴太少了。”他叹了一口气。为了能够打开女儿的心结,每次回家他都会特意带女儿去逛逛公园,陪女儿聊天说话,引导女儿勇敢地参与社交,希望以自己的行动让女儿感受到父亲对她的关心,弥补自己不能常伴身边的遗憾。

2019年底,郑伟挂职任期将满,可他想了想,向单位递交上了延期申请书。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拼?郑伟说,他对于贫困的滋味体会得太深了。“在我小时候,家里也很穷,家里读书只能供我一个,哥哥弟弟们都辍学去打工了,所以当我了解到凉山州的情况时,我感同身受,我希望能靠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摆脱贫困的枷锁,而我也相信自己能够做好。”郑伟告诉记者。

如今的马依足乡修通了路,修起了新房,建立了“千户黎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成立了东山社区,乡村面貌焕然一新,1199户贫困户也从泥巴房搬进干净敞亮的新家园。在郑伟的带领下,80多名贫困群众在“千户黎寨”实现就地务工,1000多名贫困妇女依靠制作销售当地特色围巾、袜子等彝绣产品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夜里,东山社区民俗坝子上传来整齐的达体舞步声,充满了社区“新居民”的欢声笑语。老百姓都说,这才是个干实事的干部,这才是真金白银,看得见,摸得着的帮扶!

从军人到扶贫干部,又从扶贫干部变为洋芋书记、花椒书记,郑伟深知,无论角色如何转换,初心不会改变,肩头的责任不会放松,也只有彝族村民日子越过越好时,那一幅幅充满希望的笑脸,才是郑伟心中最好的嘉奖。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记者 王滟雨 李丹)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