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理论:比较产权研究的若干启示与假说

[综合] 时间:2024-04-27 05:09:3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50次
第十一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评选工作于2023年6月20日正式启动。候选以下为本次评选的理论候选理论。

  一、比较候选理论名称

  比较产权研究的产权若干启示与假说

  二、主要贡献人候选人

  黄少安

  三、研究推荐人/推荐机构

  投票揭晓前保密

  四、干启理论简介(由学术委员会秘书处编订)

  黄少安自1990年代初起,示假说陆续发表了他关于西方产权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候选比较研究,构建了一个自己的理论产权经济学的一般性分析框架,包括交易费用、比较产权起源、产权产权制度比较与选择、研究企业产权制度和制度变迁等内容,干启提出了“准土地股权”和“潜产权”概念,示假说论述了产权制度、候选所有制与企业制度的联系,并基于中国广东等地几个改革的实例,总结提炼和讨论了有关产权制度变迁的三个新假说。

  五、推荐理由(由推荐人/推荐机构提供)

  “比较产权研究的若干启示与假说”集中体现了黄少安教授在产权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解释方面的贡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开拓性地对现代西方产权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进行系统的比较分 析,并构建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对产权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创新;运用产权理论分析、解释和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权改革实质;基于中国经济体制变迁和经济发展经验事实的理论总结和创新:提出并且论证了产权制度变迁的三个新的理论假说。

  (一)基本理论层面

  1、比较早对现代西方产权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对产权理论进行系统研究,1993 年底基本完成其博士论文《产权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1995 年以《产权经济学导论》为名出版,2005 年再版),构建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产权经济学的一般性分析框架,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产权起源理论、产权制度比较与选择理论、企业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发表了大量论文,如《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1996 年第 2 期)、《现代产权经济学几个基本问题研究》(《学术月刊》1999 年第 9 期)等。当时老中青三代学者都还比较认可,都有肯定性评论。也影响了该领域许多后续的研究者。

  2、提出并且论证了“准土地股权”和“潜产权”概念。前者用来描述和解释中国农村承包之后农户用不属于自己所有的土地入股获得股权现象(《经济研究》1995 年,2005 年获首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这一创新很适合解释后来的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中的“承包权”,现在的“承包权”的界定基本上就是当时界定的“准土地股权” ,虽然当时没有想着这些,但是,比较庆幸当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潜产权”概念和理论作为一种新的解释产权起源的理论,能解释一些产权形式的出现和产权性质的改变,例如逐步地、渐进式地化公为私以及海洋海岛的实际占有、逐步变为所有权和主权等(“从潜产权到产权:一种产权起源理论”,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 年第 8 期) 。

  3、构建了产权制度、所有制与企业制度的在在联系。认为产权制度是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或深层结构,构建了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与全民所有制改革的逻辑联系,为国有企业两权分离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所有制深层结构改革与企业制度创新》,成稿于 1989 年,发表于 1990 年《经济研究》第 3 期) 。

  (二)基于中国故事和经验,提出并且论证了关于产权制度变迁的三个新的理论假说。

  经过比较长期的实地考察和思考,概括了广东“三茂铁路体制改革模式” (国有垄断行业改革模式----即中央政府、广东地方政府、粤西民众和三茂铁路公司联合创新、把一个国有有限责任公司改成多元股东的股份有限公司,本质上就是产权改革及股权多元化)、山东“诸城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模式” ,分析众多企业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为主)等现象,经过总结、提炼,提出并论证了“制度变迁边际效用先递增后递减的倒 U 型轨迹”、“政府通过非市场化手段推进市场化改革在一定限度内是可行和高效的”和“改革进程中不同主体有不同的角色定位而且可转换”三个新的制度变迁的理论假说(体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和《经济研究》的一系列论文中,集成于“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及其验证”一文,获得过“孙冶方经济学奖” ----见《中国社会科学》2000 年第 4 期)。尤其是对三茂铁路体制创新和诸城改革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对改革实践和国家改革政策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影响很大。对三茂铁路创新的调研过程中,三茂铁路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一些当时的地方政府官员就很受鼓舞,也表达了不同意见,包括一些担忧。后来论文在《经济研究》发表后,在理论界也有影响,也有美国学者通过该论文关注中国垄断行业改革,联系我讨论有关问题,但是以还在探索中、经验不成熟,拒绝详细讨论,当时的考虑主要是怕涉及一些具体细节和国家安全。后来我们一直有一些跟踪观察和研究,非常遗憾,发现后来的中国铁路体制、包括三茂铁路体制,没有按照当时的方向深化改革,我们现在也还关注和跟踪,深入研究为什么、应该和能够怎么改革,仍然会用到“不同主体角色定位和转换的理论”。20 世纪中前期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开始的山东诸城中小企业改革,核心就是产权改革,主要做法就是把原来的国有资产评估以后卖给企业领导人和职工(人人持股),并且配有配套措施、尤其公司治理结构改革,被一些媒体简单概括为“陈卖光”(因为当时诸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人是陈光同志)。在全国影响很大,有不同意见和判断,时任总理朱镕基同志等领导也去视察过。当时的市委和市政府既有魄力也有压力。本人多次亲自实地调研,既接触领导,也背着领导接触各界人士和企业职工,写出了尽量真实客观的报告,并且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报告和建议 当时的国家经贸委,被当做重要的政策参考,有理论分析的部分发表在《经济研究》。当时理论界很多都关注了这一成果。当时的陈光同志看了报告后,说这是对我们的改革最真实、理解最透、最有理论深度的研究报告,对我们的实践很有指导意义。后来联系几年我们都做跟踪研究,直接参与了诸城后续的改革实践,一些改革政策和方案的制定,我们都参与了。应该说,诸城改革的经验对全国国有中小企业的推动和影响很大,与我们准确的理论分析和判断有关。相关论文发表以后,在经济学界 也有不小的影响。我们也在此基础即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炼,提出了一些新的有关产权制度创新的理论假说,算是理论上的一些创新。

  (三)产权理论研究的拓展

  1、把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拓展产权理论。如 2005 年和 2006 年分别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英国谷物法变革的重新解释及其对现实的启示》 ,尤其是关于英国谷物法变革的重新解释,为中国加入 WTO 的农产品谈判的原则和态度给予了理论上的确认。2009年《经济研究》的《转轨失衡与经济的长期和短期增长》即解释了体制转轨失衡或不同步情况下、产权交易如何奇妙地配置资源和影响经济增长。

  2、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产权改革”即“产权改革核心论”,

  通过考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企业(放权让利、承包制、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福利制度改革等发现:实质和核心都是产权改革,与“价格改革核心论”不同,与“企业改革核心论”也有一些不同。1990 年的《所有制深层结构改革与企业制度创新》,1991 年的《产权的含义与产权制度改革》、2002年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教训》等。

  3、推动与产权理论与相关学科和领域的交叉发展,主要是法经济学,2002年发表了在《经济研究》发表《悬赏广告的法经济学分析》等;在山东大学组织了法经济学研究团队,培养了一批从事法经济学研究的学者; 2003年发起了“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一年一届,一直持续至今。

  (四)产权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产权理论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极为重要,黄少安在产权理论和中国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以及政策影响等方面做出了相对突出贡献。

  1、产权制度改革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性及对产权理论需要的迫切性。

  中国自 1978 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几乎每一项内容都是产权改革或者与产权改革高度相关,产权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无论是宏观的所有制改革、所有制深层结构或实现形式的改革、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集体企业产权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还是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等,都是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需要以产权理论为指导,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和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迫切需要。

  2、黄少安确实在产权基本理论研究、运用产权理论解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提出政策建议影响中国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有相对突出的贡献。

  黄少安作为入行比较早的学者,80 年代就开始研究产权理论和关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国内较早系统研究产权理论的学者,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还是现代西方产权理论,他都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对二者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从基本方法论到具体理论,黄少安教授的研究都是很系统和深入的。他在 1993 年底完成的博士论文《产权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后以《产权经济学导论》为题在 1995 年出版)中构建了系统的产权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在 1996 年发表的《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研究》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产权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他还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交易费用理论、产权起源理论、产权制度比较与选择理论、企业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等产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他提出的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潜产权”的产权起源假说、“准土地股权”假说,是对产权理论的发展;对山东诸城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案例研究、广东三茂铁路的案例研究等都已经成为中国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垄断行业放松管制的经典;对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对法经济学的研究拓展和深化了产权理论;创建《制度经济学研究》杂志和“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六、文献与材料目录

  1. 黄少安,《产权.人权.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2. 黄少安,《论所有制深层结构改革与企业制度创新》,《经济研究》,1990年第3期。

  3. 黄少安,《也谈国有股权的管理范围》,《经济研究》,1993年第11期。

  4. 黄少安,《从家庭承包制的土地经营权到股份合作制“准土地股权”》,《经济研究》,1995年第7期。

  5. 黄少安,《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6. 黄少安,《四元主体联合创新中国铁路体制——以广东省三茂铁路公司的创建和发展为例》,《经济研究》,1997年第5期。

  7. 黄少安,《国有企业集团内部中小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造多维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第11期。

  8. 黄少安,《关于产权理论与产权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新华文摘》,1997年第9期。

  9. 黄少安,《制度变迁主体角色转换假说及其对中国经济制度变革的解释》,《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

  10. 黄少安,《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变革及政府在变革进程中的角色——山东诸城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11. 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说及其验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12. 黄少安,《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13. 黄少安,《关于潜产权:一种新的产权起源假说》,《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8期。

  七、主要理论材料部分扫描件

  略。(如需查阅原件请与秘书处联系)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