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又见鱼鹰 正文

又见鱼鹰

[综合] 时间:2024-04-27 10:09:4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24次

原标题:又见鱼鹰

没想到,又见鱼鹰在皖东来安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又见鱼鹰我竟遇见久违的又见鱼鹰鱼鹰。

先是又见鱼鹰于岸边一条小木船上,看见两只家禽般壮硕的又见鱼鹰黑色鱼鹰。它俩面对面立在木船中间的又见鱼鹰横梁上,不时朝对方伸头引颈出击。又见鱼鹰初看以为那是又见鱼鹰对手间的反目与打斗,再看便看出门道,又见鱼鹰它俩是又见鱼鹰一对情侣,正旁若无人地制造亲昵。又见鱼鹰

见到它俩,又见鱼鹰一位同行的又见鱼鹰朋友惊呼“鸬鹚!”是又见鱼鹰的,它们的又见鱼鹰确是鸬鹚,但从我的词库里蹦出来的却是“鱼鹰”。

最早见到鱼鹰,是在童年时代。我的家乡大别山东麓、皖西南的那片丘陵地带,多是山丘,少有大块水面,鲜见大型水鸟。第一次见到鱼鹰,不是在水上,是在渔人肩挑的担子上。

渔人挑着木桶,一路寻找可以捕鱼的水面。担子两端各蹲着一只黑羽禽鸟,它们骨架挺大,身躯却精瘦。生就粗长的利喙,喙的前端还有个鹰嘴般的弯钩。那种铁骨铮铮的弯钩,可能是鱼的克星,鱼一旦被它碰上便小命不保。鱼鹰捕鱼大概如老鹰抓小鸡般轻而易举,所以人们叫它鱼鹰。

之后在课本中读到郑振铎先生的《鸬鹚》,知道了鱼鹰的学名叫“鸬鹚”。文中说:“不多一会儿,就有鸬鹚钻出水面,扑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原来,鱼鹰是天生的捕鱼工具,被人驯化成为人服务的水禽。它脖子上有一只颇具弹性的皮囊子,用来临时储存捕到的鱼。当年未曾多想,没意识到这种捕鱼方式,对它们而言实在太残忍。

几十年后,在来安湿地池杉湖畔,看到小木船上那对怡然自乐的鱼鹰,我心目中有关鱼鹰的印象随即刷新。显然,这里的鱼鹰,可不是作为捕鱼工具为人活着,它们长长的脖子上不再被人勒上一圈绳索,没有人阻止它们吞咽食物。同众多野鸭、鹭鸶、鹈鹕等大大小小的水禽一样,作为这片水域的主人,它们在自己的地盘上,率性随意地将自己活成一种不受侵犯的野生水鸟。

一群人上了一条小木船,那是池杉湖中的游船。游船从西边码头游向东边码头,在近岸水道上缓慢行进。水道右边是湖岸,左边是大片池杉树林。那片浸泡在水中的树林是这块湿地的核心风景,在冬日的冷风中,火红的池杉树林格外引人注目。或许正是因为这片难得一见的景色,许多人不辞舟车劳顿远道而来。

游船离开码头不久,远远望见左前方一条漂泊在池杉树脚下的旧木船。船上无人,但有鸟,一群黑色水鸟,有几十只吧。如果它们神态稍微活跃一点,我会以为那是群鸟开会。越是靠近那条旧木船,越发看得清楚那是一群鱼鹰,同之前看到那两只鱼鹰一样,都是黑色羽毛。它们一个个慵懒地待在旧木船上。时在初冬,风寒气冷。天若晴好,我会怀疑那些纹丝不动的鱼鹰是在猫冬晒太阳呢。

游船到一个“丁”字形水道口,左手边出现一条宽阔幽深的水道,水道两边都是茂密的池杉树林。顺着水道朝北望过去,两边池杉树上栖息着密密麻麻的黑色禽鸟。望远处,那是一些点缀于红色树冠的黑点点,如同满树的黑色果实,数不胜数。抬头看近处的池杉树顶,清清楚楚,那是一些栖息高枝的鱼鹰。原来,鱼鹰也能飞得很高。它们立足的地方不一定是低矮潮湿的船板,也可以是高入云天的树梢。

真没想到,来安这地方竟有这么多舒适安逸的鱼鹰。这里的鱼鹰跟我记忆里的完全不同,它们悠闲自在,不需要为了饱腹而忙碌,更没有被挤压和驱赶的憋屈。

这次到来安,我记住了当地人常说的一句话,来安来安,来者皆安。游历池杉湖湿地公园后心生一个感觉,在来安,安的不光是人,还有鸟。原本飞来飞去、四处觅食求生存的鸬鹚聚集在来安的池杉湖中,怡然自得,这与环境有关,与池杉湖畔的来安人有关。

来池杉湖安家的鸬鹚,用它们的生存状态告诉人们,它们是幸福的。(王张应)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