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 刘永坦 钱七虎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焦点] 时间:2024-02-22 14:20:4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68次

 中共中央、国家高科国务院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科学习近平、技术奖励京举家最技奖李克强、行刘王沪宁、永坦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活动。钱虎习近平等为获奖代表颁奖。获国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家高科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科学韩正主持大会。技术奖励京举家最技奖

    上午10时30分,行刘大会在雄壮的永坦国歌声中开始。在热烈的钱虎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获国国家主席、国家高科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颁发奖章、证书,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并请他们到主席台就座。

    随后,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两位最高奖获得者一道,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发证书。

    刘永坦、钱七虎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

    奖励大会开始前,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8个项目和7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7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3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3项、二等奖148项;授予5名外籍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据新华社

    两位获奖者有多牛?

    给万里海疆安上“千里眼”

    刘永坦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两院院士

    主要成就:我国著名的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奠基人,对海远程探测技术跨越发展的引领者。

    他率领团队全面自主创新、实现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在工程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果说雷达是“千里眼”,那么新体制雷达就是练就了“火眼金睛”的“千里眼”,被称为“21世纪的雷达”。它不仅代表着现代雷达的发展趋势,更对航天、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1936年12月,刘永坦出生在南京。195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大三时,他作为预备师资到清华大学进修,开始接触无线电技术,返回哈工大后组建了无线电工程系。

    1978年,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的刘永坦作为国家外派留学生,到英国深造。“我是一名中国人,我的成功与否代表着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形象。”踏出国门的一刻,他发誓要做出一番名堂。

    “雷达看多远,国防安全就能保多远。这样的雷达别的国家已经在研制,中国决不能落下,这就是我要做的事。”1981年秋,毅然回国的刘永坦带回了一个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1991年,经过十年科研,刘永坦在“新体制雷达与系统试验”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建成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随后的十余年里,从实验场转战到实际应用场,他带领团队进行了更为艰辛的磨炼。由于国际上没有完备的理论,很多技术难点亟待填补,再加上各个场域环境差异巨大,新体制雷达的“落地之旅”格外艰难。

    “解决不了抗干扰问题,雷达就没有生命。”刘永坦说,各种各样的广播电台、短波电台、渔船,发出强大的电磁干扰是最大的难题。设计—试验—失败—总结—再试验……他带领团队进行上千次调整,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这项完全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不仅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雷达发展的诸多瓶颈难题,更让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

    “依靠传统雷达,我国海域可监控可预警范围不足20%,有了新体制雷达,则实现了全覆盖。”刘永坦告诉记者,给祖国的万里海疆安上“千里眼”,国防才能更安全。

    40年里,刘永坦的团队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成为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建立起一支雷达科研“铁军”。

    刚领完奖,这位“80后”老院士又许下了新的愿望,继续带领团队向小型化雷达进军,让技术造价更低,让功能性能更优,更好保卫祖国海疆。

    为国铸就“地下钢铁长城”

    钱七虎

    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防护工程学科的创立者、防护工程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他建立了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体系,解决了核武器空中、触地、钻地爆炸以及新型钻地弹侵彻爆炸等若干工程防护关键技术难题,完成了我国防护工程领域的时代跨越。

    曾赴海外刻苦求学,曾赴核爆中心现场试验,曾赴千米地下深入研究……他用毕生精力成就一项事业,解决核武器空中、触地、钻地爆炸和新型钻地弹侵彻爆炸若干工程防护关键技术难题,建立起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体系,创立了防护工程学科,引领着防护工程科技创新,为我国铸就固若金汤的“地下钢铁长城”。

    他,就是战略科学家钱七虎——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

    钱七虎获奖无数,其中一项格外特别:2010年,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他“南京长江隧道工程建设一等功臣”。21世纪初,钱七虎建议在长江上修建越江隧道。后来,南京长江隧道工程上马。这个工程是当时已建隧道中地质条件最复杂、技术难题最多和施工风险最大的,人称“万里长江第一隧”。钱七虎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设计单位提出采用“沉管法”的建设方案。但钱七虎调查发现,南京所在长江段泥沙含量减少,江底冲刷大于淤积,“沉管法”存在较大隐患。由他提议并经反复论证,盾构机开掘成为最终建设方案。2010年5月,南京长江隧道全线通车运营。当年,这项工程获鲁班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10多个奖项。

    他还参与了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的战略咨询,提出能源地下储备、核废物深地质处置、盾构机国产化等战略建议,多次赴现场解决关键性难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外就已经开展深部岩石力学研究,中国的研究晚了近10年。作为后来者,钱七虎带领团队奋起直追。他一次次深入地下1000多米,在气温近40摄氏度的湿热环境中实地考察,获取大量一手数据。成功研制我国首套爆炸压力模拟器、首台深部岩体加卸荷实验装置,提出16项关键技术方案,解决困扰世界岩体力学界多年的数十项技术难题。对于钱七虎及其他中国同行对岩石力学的贡献,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前主席汉德森评价说,无论是理论岩石力学,还是地面、地下岩石工程方面,中国都正在引领全世界。

    走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钱七虎又踏上新征程。“川藏铁路即将全面开建,大量高难度的工程、岩石力学难题需要攻克,我有责任作出自己的最大努力。”

    国家最高科技奖是怎么回事?

    奖金提至800万元 首次全部由个人支配

    2018年是《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进入正式实施阶段的第一年,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评选方式、奖金设置和颁奖环节都出现了不少改革创新举措。

    全部由个人支配

    奖金分配结构首调整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金标准进行了调整。在1999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设立时,规定奖金数额为每人500万元,其中50万元属获奖人个人所得,450万元由获奖人自主选题,用作科学研究经费。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额度调整为每人800万元,且调整了奖金分配结构,全部奖金都可由获奖者个人支配。同时,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金额度也同步提高了50%。

    此外,特等奖奖金由100万元调整到150万元,一等奖奖金由20万元调整到30万元,二等奖奖金由10万元调整到15万元。

    北青报记者还注意到,在颁奖现场首次由获奖者为其他获奖者颁奖。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在获颁奖章、证书之后,在主席台就座,随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同两位最高奖获得者一起,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发证书。

    重新设计奖章

    寓意科技事业展翅高飞

    奖章是国内外常用的象征奖励荣誉的符号和物质载体,据科技部介绍,他们委托专业单位重新设计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章按照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的奖章规制进行设计制作。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中心图案为五颗五角星,象征国家奖;外圈采用飘带、牡丹花、如意形和翅膀等视觉元素,包含荣誉、吉祥和科技事业展翅高飞等美好寓意。

    同时,为使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奖章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的规制相衔接,此次也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奖章一并做了重新设计。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奖章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的材质和制作工艺相同,设计风格相似,但尺寸略小。奖章中心图案为五颗五角星和地球,象征国家奖和国际交流合作;外圈采用橄榄枝和如意结等视觉元素,既包含友好合作、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又具有文化特色。

    一等奖提名落选

    不再降格评为二等奖

    除了奖金和奖章,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五大奖种全面开放了专家学者提名,并取消了单位提名的名额限制,对提名者资格条件、提名程序、责任监督以及信用管理和动态调整机制进行了规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任林新介绍,从提名数据看,专家提名占到了总数的9%,其中自然奖中专家提名比例最高占到了25%,协会、学会提名占到了20%。“我们也试行了一些国外同行的评审,在自然奖中邀请海外的专家函审,收回了120份的函审意见,在评审中成为重要的参考。”

    另一个评选变化是,为引导科技人员找准定位,遏制浮夸和包装拼凑等不良风气,五大奖种中,提名一等奖的项目评审落选后不再降格评为二等奖,提名二等奖的项目,特别优秀的可以破格提升为一等奖。受该政策影响,今年提名特等奖和一等奖项目数量大幅下降。林新表示,以通用项目为例,2017年提名特等奖和一等奖项目437项,2018年仅有70项。从评审结果来看,2018年共提名一等奖项目98项,有73项未通过一等奖评审,不再参评二等奖。

    本组文/本报记者  董鑫  统筹编辑/刘晓雪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