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文旅周刊 | 海南:农趣解乡愁 正文

文旅周刊 | 海南:农趣解乡愁

[时尚] 时间:2024-04-26 14:18:0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97次

原标题:文旅周刊 | 海南:农趣解乡愁

我国是文旅农业大国,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璀璨的周刊农耕文明,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海南农业文化遗产。数千年前,农趣海南先民就在岛上生产生活,解乡凭借着独特多样的文旅自然条件和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孕育出璀璨的周刊农耕文化。

无论是海南五指山“山顶是森林,山腰是农趣梯田,山脚是解乡村寨”的梯田稻作生态系统,还是文旅陵水“以舟为家,以渔为业”的周刊疍家渔文化系统,都折射出先辈智慧的海南光芒。青山蔼蔼,农趣绿水悠悠,解乡琼岛农村冬景令人心之向往。周末,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选择前往农村“微度假”,赏乡土特色,享农家趣事,忆乡情乡愁。

博鳌留客村的田园风光,吸引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农耕文化 美美与共

从黎族先民刀耕火种和狩猎渔捞的原始生产方式,到汉族南下带来中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习俗……在海南,不同地方和不同民族积淀了自己的耕作经验和技术体系,形成农耕文化符号,像是一片片树叶,脉络清晰,散布在琼岛各地,呈现出美美与共的局面。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胡盛红长期致力于研究我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探索情况,他介绍,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海南人民创造出了不少的农业文化典范,比如梯田稻作、绿茶种植、羊山古荔枝、千年盐场、疍家渔业生产、旱稻种植、黎族织锦等,留下的农业文化遗产特色明显,有巨大的发掘潜力。2017年,海口羊山荔枝种植系统和琼中山栏稻作文化系统还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山栏稻,也称山兰稻,是黎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筛选出来的适宜干旱地带种植的稻种。正德《琼台志》中记载:“山禾,择久荒山种之。有数种,香者味佳。黎峒则火伐老树挑种,谓之刀耕火种。”其中所提及的山禾,便是山栏稻。

过去,在每年正月过农历新年后,黎族人民便开始选择山栏地,选好后,他们将芒杆叶捆绑成束,用手打成活结,悬挂在选定的地段四周,表示此地已有人选定,任何人不得占有。2月至3月间,全家男女老少带足口粮一起出动,在选好的地段边安营扎寨,砍伐树木,清除杂草,待干枯后,放火焚烧,烧后清除残烬。待大雨过后表土疏松时,男子用削尖的木棍在前面戳穴,妇女则腰背盛满种子的竹篓在后面播种,你追我赶,场面非常热闹。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砍山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刀耕火种。但由于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破坏性,现基本废止。

“世间珍果更无加,玉雪肌肤罩绛纱”。每年夏天,在海口羊山地区(指琼北火山地区)的荔枝种植园里,红彤彤的荔枝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这里优越的光、温、热条件和火山地质土壤孕育出了特殊的荔枝群落,不仅成为荔枝原产地之一和驯化种植区,更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天然荔枝种质资源库。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经过千百年的岁月洗礼,羊山古荔枝群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集农、林、牧为一体的农业系统结构,使古荔枝群生态系统内古树、火山岩、湿地、河流、村庄相得益彰、协调发展。依托于荔枝及其附带产业,羊山地区也步入了“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康庄大道。

白沙黎族群众割山栏稻迎丰收。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农耕文化 各美其美

三亚市水稻国家公园内,青山成群,稻禾青嫩,田园风光美丽如画。稻田里,学生们挽起裤腿,弓着腰身,将一把把秧苗插进水田里,在劳动中领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公布农耕文化实践营地推荐名单(第一批),推荐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等60个单位为农耕文化实践营地。其中,海南三亚市水稻国家公园、琼海市留客农耕文化研学实践基地入选。

种稻,是海南古今不变的习惯,水稻在海南的种植时间已超过3000年。秦汉以前,海南岛的主要居民是百越族分支的黎族先民,生产方式处于刀耕火种和狩猎渔捞的原始状态,社会生产力远远落后于中原。随着西汉武帝在海南岛开辟疆土而来的汉族人,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方式,水稻种植才大面积铺开。及至唐末五代时期,随着大批汉族人的涌入,中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习俗逐渐在海南岛传播。宋朝特别是南宋以后,大批汉族迁移海南岛,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本岛有些地方的农业生产已经接近中原地区的水平,出现“鱼盐家给无墟市,禾黍年登有酒樽”的经济繁荣状况。

种子好不好,对收成好坏起关键作用。海南民间对谷种的挑选是非常严格的,播种前要根据季节、气候、土质等选好水稻品种,并进行风选和筛选,以选择出饱满的优质种谷。而不同的民族,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选种方式。

为了更严格地把谷种和粮食区分开来,汉族有些地方特地用晒干的草木灰掺杂在谷种之中,这样不仅不会把谷种搞混淆,还能起到保持谷种干燥的作用。若同时储藏几样谷种,也一定要按分类用单独的器皿储藏,不可把谷种混在一起。民间流传着“种子乱放,来年上当”的说法,种子乱放,以后长出的庄稼,高矮不齐,青黄不接。

黎族哈方言和原合亩制地区普遍采用穗选法选种。即在稻谷刚成熟,趁清晨谷粒还含有露珠时,到田里去选最饱满的稻穗,逐穗捻摘,等太阳出来时停止。如此多天采摘,直到足够自家留种之用为止。种子经选择后,不脱粒,让太阳自然晒干,然后用绳子吊于谷仓梁上备用。

农耕文化 焕发新机

前不久,2022年第八届潭门赶海节在美丽的排港村举行,围绕“玩”“吃”“学”三大板块开展赶海体验、海鲜长桌宴、厨艺比拼、露营教室、博物馆研学等系列活动,吸引市民游客前来解锁滨海休闲度假新体验。

潭门渔民远洋航行和远海捕捞的历史悠久,蕴藏着深厚的渔业文化,早在帆船时代就产生了记录海南渔民世代耕耘、守护南海的历史见证的《更路簿》。近年来,当地政府打造赶海节,将渔业文化推广出去,让潭门这个曾经隐秘在南海边的千年渔村华美变身成独具文化特色的海南旅游小镇,在加快推动琼海旅游文化产业振兴,促进休闲渔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着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赶海节、山栏节、荔枝节……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层出不穷,推动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社会的表现方式、传播方式、体验方式,让传统农耕文化焕发新生机。

农旅融合,让传统农耕文化活起来。在保护优先的原则下,海南结合旅游线路与农业生产系统的优势资源,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具体包括生态文化观光、体验传统农耕农事活动、美丽乡村颐养度假、古村落观光科考等活动;依托当地独特的山水景观空间、森林资源优势,开展观光休闲、康体、度假、疗养等活动。

“我们深挖农耕文化,将水稻耕种、农具体验等‘水稻+’场景融入景区,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研学路线,拥有稻田插秧、稻田摸鱼、水稻大讲堂、水稻育种、恐龙文化科普等多种特色研学产品和研学体验。”三亚市水稻国家公园相关负责人袁铎说。

相关链接

海南农业文化遗产知多少

海口羊山荔枝种植系统

琼中山栏稻作文化系统

白沙绿茶文化系统

陵水疍家渔文化系统

五指山牙胡梯田稻作生态系统

文昌椰子文化系统

琼海潭门赶海文化系统

儋州古盐田生态系统

东方黎族船型屋文化系统

……(李艳玫)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