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百师园中探非遗 正文

百师园中探非遗

[综合] 时间:2024-04-26 21:44:2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31次

原标题:百师园中探非遗

百师园中探非遗

( 2021-08-2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神州风物

南翔

在深圳市平湖街道新木大道51号,百师一栋粉墙黛瓦的园中遗门楼上,镌着红底金色的探非“百师园”三字行书。进入庭院,百师正面是园中遗一堵照壁,照壁上镂刻着篆体“百师”,探非壁后绿树掩映,百师群鸟啁啾。园中遗右侧是探非一栋四五层的博物馆,左右梁柱有楹联题曰:“百态千姿笔底风云书卷,百师师心匠手膺中意象连篇。园中遗”

在博物馆见到了陈继本,探非他算得上是百师百师园的“地主”,做文化一直是园中遗他的念想,可是探非文化大而泛之,宛如一大张白纸,落墨洇纸,画什么样的图画,颇费踌躇。此其时,非遗传承人丁全的适时介入,牵线珠绣传人黄伟雄,使得“祖籍”潮州的百师园植入深圳,落地生根,具有了润物无声的力度。

以我观之,百师园的主要功能大致有四:展览、研学、讲坛、文创。

如果说观摩非遗展品是进门之第一要义,也最能体现一座博物馆的功能,那么欣赏与购买文创产品,既是观者离园之前的心愿,也是博物馆不可或缺的商业价值。夹在中间的研学与讲坛,才是一座综合性非遗园文化价值之重心。

我在采访国内各路非遗手艺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是背诗诵文,更应在日常生活中习得。百师园的研学活动,将习得手艺具体化,一些原本陈列在橱窗或局限在匠人作坊里的手艺,活化成“原料——‘加工’过程——半成品——成品”,可视可触可学习,这是一件很令人欣慰的事情。将学生们一成不变的课堂读书,转换成既动脑又动手,兴味盎然的劳动兼美的创作。正如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郭璞在《葬书》中所言——“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功夺造化”。这才是生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头活水。

百师园的讲坛主要是非遗传承人对某一项传统技艺的讲解。由点到面,在个把小时之内,把非遗的宏观与微观、近亲与友邻、来龙与去脉解读清楚,对学生知识的拓展与兴趣的点燃,可获事半功倍之效。

百师园研学课程以非遗为主题,目下开发了十多类课程,分别为珠绣、潮彩、茶艺、陶艺、剪纸、麦秆画、糖画、手拉壶、潮菜小食等。

以我的年龄,对园中城建匠作博物馆的兴味更为浓郁。

年届半百的丁全,由家传木匠而木雕,后来以做“岭南古建筑”知名,冠名“来成号”。丁来成是丁全的曾祖父,曾创办遐迩闻名的“丁来成割字雕花店”,以一身好木工活儿,参与过潮州古建丁宦大宗祠与广济桥的修缮。

由曾祖、祖父、父亲到丁全这一代,四代蜿蜒接龙,所谓一脉相承是也。这在我采访过的手艺传人当中,还真不多见。概因百年以降,沧桑演变,一门手艺能世代接续的,真是不多。

丁全不仅有对古建、木雕等手作的浓烈喜爱,且雅好匠作工具的收藏,我在他的匠作博物馆里,还能看到从未一窥的丰富陈列。

工业化时代席卷而来,各类匠人的手工渐趋式微,其工具也迅速散失。丁全日积月累,不惮繁难与琐屑,一件件从民间收拢来,真是煞费苦心!在理发匠的工具里,他挑出一件能发出声音的器物问我,此做何用?我摇头不知。他用夹子一划,顿做金属声。他告诉我,以前理发匠走街串巷,不是吆喝,而是用这个“唤头”发出声音,招揽顾客。类似于货郎担子,摇拨浪鼓。我后来查得,清代无名氏《韵鹤轩杂著》:“百工杂技,荷担上街,每持器作声,各为记号……剃头担所持响铁,曰‘唤头’。”简言之,所谓唤头,就是旧时理发匠荷担上街所持的响铁。

下楼之时他跟我说,还有一万多件工具没有展出呢!

在他的工作间,我看到一件按1:10比例制作的岭南建筑潮汕祠堂。他说争取在两三个月之内完工,整个木建筑全用榫卯结构,此祠堂名曰:驷马拖车。

出得楼来,庭院里夏虫嘶鸣,愈显阒寂。但见楼侧一株高大挺拔的白兰,绿意葱茏,亭亭若盖。

我想,如有更多的闲暇,此园可徘徊、详览、摩挲、把玩、研习……将各种技艺“得心应手”地过一遍,借此拉宽、拉长、拉深人生的眼界与趣味。

柳河东说得好:日异其能,岁增其智。

此岂是少、青、壮、老之龄可以设限的!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