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度贫困县的攻坚“法宝”:千方百计稳就业拓增收

[探索] 时间:2024-04-27 01:47:4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1次

原标题:中国深度贫困县的法宝攻坚“法宝”:千方百计稳就业拓增收

题:中国深度贫困县的攻坚“法宝”:千方百计稳就业拓增收

中新社记者 刘鹏 谈笑

“我心中的小康生活很简单,可以在家附近工作,中国孩子在家附近上学,深度收只要离家近,贫困有稳定的攻坚收入和稳定的生活。”谈及小康生活,千方吴珍稍显害羞,百计但憧憬的稳业眼神格外坚定。

此前住在大山深处的拓增吴珍,现在全家人一起搬到了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法宝

毕节市七星关区是中国贵州省“9+3”县(区)的其中一个深度贫困地区。目前,深度收贵州仍有威宁、贫困晴隆等9个深度贫困县,攻坚以及七星关、千方水城等3个贫困人口超过1万人的县(区)还未脱贫摘帽。面对最后的攻坚,这些深度贫困县使出了同一个攻坚“法宝”——稳就业。

扶贫“小车间”就业“大舞台”

就业扶贫车间、巾帼扶贫车间、励志扶贫车间……走进柏杨林街道,一个个“扶贫车间”吸引眼球。

“这些主要是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大部分民众稍加学习就可以上岗,极大地帮助民众解决就近就业难题。”柏杨林街道党工委书记付立武说。

吴珍正是其中一家生产耳机车间的工人。“工作难度不大,但要细心。”吴珍说,在这里工作很开心,朝九晚五,固定上班时间,很充实,工资按计件量算,多劳多得,也有保底工资。“我们都不是懒人,只要勤快一些,便有不错的收入。”

吴珍每个月的工资在4000元左右(人民币,下同),她的爱人在另一个车间从事藤艺制作。“现在刚工作嘛,收入比不上过去在外务工。但是我们都能在家门口就业,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照顾小孩和老人,知足了。”吴珍笑了笑说。

记者走访发现,“扶贫车间”模式不仅为民众稳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在贵州晴隆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阿妹戚托小镇,多个“扶贫车间”的产品远销海内外。“就在6月下旬,我们刚发出一笔18万双价值1600多万元的鞋品。”晴隆山水鞋业有限公司生产经理许尔武告诉记者,这些鞋品是输送到欧美市场的。

中央统战部挂任晴隆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昂翁洛布对此表示,“扶贫车间”里的产业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带动和增强了本地产业的“造血”功能。

记者了解到,“扶贫车间”成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标配”。据贵州官方数据显示,目前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实现户均就业1.62人。

端起“生态碗”实现“林下”就业

贵州深度贫困县之一的晴隆县依托当地生态优势,让贫困民众在“林下”就业。

长期在外务工的沙子镇村民杨合丽2020年没有再次外出打工,留在家的她反而更加忙碌。“我们这儿的国有林场规划了种植食用菌和红托竹荪等产业,2020年以来都是在林场工作了,前期翻土、除草,现在开始大规模种植,每天都有几百人在这里一起工作,热闹了。”

“当前正是种植食用菌的季节。为抢抓时节,晴隆县万亩林下菌药产业、食用菌大棚、庭院经济平菇种植等产业每天约需1000名工人。”晴隆县扶贫办副主任唐光辉说,在这里干活的大部分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天干8小时,每个人有100元的工资。

唐光辉介绍,晴隆县计划在普晴林场种植4000亩食用菌,按照平均2亩带动1个贫困民众稳定务工,总共可带动2000人就业,人均增收12000元以上。

据介绍,晴隆县采取“国有平台公司与龙头企业合营+合作社+贫困户(搬迁户)”的模式,引入社会资本,由国有平台公司与龙头企业合营,负责组织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和产品回收,解决民众种植和销售的后顾之忧。 【编辑:刘欢】(刘欢)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