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隆阳区西邑乡:释放聚合效应 提高“种+养”产业扶贫组织化

[热点] 时间:2024-04-28 13:45:0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25次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属改区烤烟生产第一大乡、种+养生猪外调第一大乡、云南邑乡蚕桑种植面积第一大乡。隆阳目前,区西全乡已有桑园面积15000余亩,释放养蚕和蚕茧产量占隆阳区20%以上。聚合涉及12个种桑村1359户4959人,提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50户1288人,产业占种桑户的扶贫25.7%,户均年收入1.47万元;打造融蚕桑文化、组织桑果采摘、种+养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云南邑乡欢喜坡、八鸭塘蚕桑规模种植区,隆阳产业链条从第一产业——种植、区西采摘领域,释放延伸到第三产业——运输、休闲、娱乐等行业,实现了“三产融合”,蚕桑产业由老变新。 

  党建引领强规划

  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基本路径,是最根本和最长久的扶贫。作为农村发展的领导核心,基层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先对当地综合资源、区域产业布局等因素进行科学分析研判,强引领、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通过“大基地”与“小农户”“大产业”与“小家业”的有机对接,才能实现“党组织+基地+农户”模式整体规划布局。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邑乡党委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推动发展中的作用,因地制宜选准产业路子,因人因事确立联结机制,量体裁衣组建产业组织,抓实产业发展,探索推行产业规划制度、产业联系制度、产业述职制度,走“种养结合”的发展之路,实现“小变大、老变新、弱变强”,做到产业有规划、发展有规模、管理有规范,全力推进烤烟、生猪、核桃、蚕桑、蔬菜“五个万亩”产业发展壮大。 

  党群同心拓规模

  规模化发展是产业化的基本特征,要通过党组织和党员引导群众以土地入股并参与田间生产、聚焦乡内发展优势产业打造产业发展示范区,以土地流转建基地、基地辐射带产业、产业发展扩规模等措施,实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优势互补,形成有力的组织模式,才能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迈进。

  西邑乡坚持在“种”字上发力,做好烤烟和蚕桑两大生产文章。依托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将零散土地化零为整,实现土地增值、产业提质、劳力升值。 一方面,借助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由党员带头引导烟农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在下坝村、石龙村、乌马村整治土地8900余亩,为农户创造良好的耕作条件。其中,4000亩流转至信邑烤烟合作社打造烤烟高质量发展核心区,实行统一经营,统一发包,统一管理。2020年,西邑乡流转土地14000亩,新增乌马—鲁图、大庄—老吴寨—铺门两个烤烟核心示范区,规划种植烤烟22470亩,烤烟产业规模由小到大。

  另一方面,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盘活15000余亩土地种桑养蚕。吸引龙头企业拓展集生产、收购、储藏、加工、销售、科研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先后开发了桑芽茶、桑葚膏、桑叶面条等生态食品10余种,让农民既获土地收益,又能就地务工赚钱。通过举办桑葚旅游文化节,将农村美与农业强、农民富联系起来,促进蚕桑产业链条延伸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发展旅游经济。 

  党员示范促规范 

  依托乡级农业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和村级扶贫合作社,以“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性质相近、行业相同的产业主体联合起来,统一规范管理,抱团发展。利用党员教育培训基地,针对发展种养殖的农户,形成邀请“农博士”“土专家”现场培训、科技人员包保村、防疫人员包保示范户、示范户带动周边种养殖户的“四环”技术服务链条,构建起大服务网络,才能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西邑乡坚持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在“养”字上突破,做好生猪养殖示范引领文章,念好“股”“扶”“助”三字经。与勤丰、方平等生猪养殖合作社合作,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市场”的模式,引导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参股入社,实现生猪产业实力由弱到强。 

  让“股”字当先,“三方利益”形成共同体。做活“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文章,把争取到的660万元项目资金和涉农资金,注入勤丰公司建设养殖场,将资金折股量化给11个贫困村和1006户贫困户,每年年底将59.4万元按照7︰2的比例固定返利给农户和村集体,其中:2%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益,7%由贫困村根据贫困户情况进行二次分红。同时,让公司与贫困户建立利益捆绑增长机制,猪价越涨,返利比例越高。 

  以“扶”字为本,“三种模式”结成大联盟。建立“万户富”生猪养殖发展联盟,针对贫困户缺资金少技术、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实际情况,坚持“大手拉小手”、“合作与共赢”养殖理念,探索实践出母猪寄养,即:由合作社向贫困户免费提供3头良种母猪,免费提供技术服务,给予饲料赊垫,所产仔猪按照每公斤30元保护价统一收购;仔猪赊养,即:由合作社向每户贫困户提供30头商品仔猪(每头收取400元保证金),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并且确定每公斤14元作为收购保护价;仔猪托养,即:由合作社向贫困户提供商品仔猪和饲料、药物、疫苗等,待仔猪育肥出栏后,按照每头合格猪(120—150公斤)160元、次品猪(90—120公斤)100元、等外猪(90公斤以下)40元的标准支付给贫困户托养报酬等三种养殖带贫增收模式。 

  用“助”字托底,“三条路径”拧成一根绳。从解决怎么养好猪、如何带贫增收等实际问题入手,充分利用“党建课堂+农民夜校”等平台,面对面、手把手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帮助群众提升养殖技术;实施“养殖示范引领工程”,采取“三评一定”方式,开展养殖示范户评比活动,激发农户“比学赶超”内生动力,形成“规模户引领零散户、大户带动小户”格局,聚力向养殖农场方向发展;依托公司、合作社主体,提供生猪养殖、清洁消毒、疫病防控等岗位,从本地招聘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公司务工就业,并推荐培训合格的贫困户到邻近养殖场就业,每人每年可增收3万多元。

  目前,户均年收入2.7万元(按20元/公斤计算),“三种模式”共带动贫困户397户1588人养殖生猪。 

  云南网通讯员 何艳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