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曾住在海南岛?来听专家“说古”

[综合] 时间:2024-03-20 14:08:2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89次

  原标题:熊猫曾住在海南岛?“海南第一脚”是说古谁的脚?来听专家“说古”

  12月22日,《海南稽古 南海钩沉——海南考古七十年》展览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展,熊猫现场展示的曾住专考古成果背后,有哪些有趣的海南故事?来听文物考古工作队的专家“说古”。

  40万年前,岛听海南岛上有熊猫出没?

  啥?海南曾经是说古熊猫的乐园?不相信吗?看看被摆在展厅醒目位置的“熊猫牙齿化石”吧。

  “熊猫确实在海南住过,熊猫它是曾住专通过华南大陆到达海南岛,这也证明海南和大陆原来是海南连接的。”海南省博物馆馆长陈江介绍,岛听熊猫牙齿的说古化石可以追溯到40到60万年前,当时海南相对温暖,熊猫比较适合物种的曾住专繁衍,因此成为了许多大型哺乳动物的海南乐园。与熊猫化石同时被发现的岛听还有巨猿、中国犀、象、貘、鬣狗、牛、鹿、野猪等十多种哺乳类动物的化石,此外还有山龟背甲、鸟、鱼等化石,该化石点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乡的信冲洞内,于1995年被发现。

  陈江推测,在远古时代,海南岛和大陆或许是时连时断,一些动物在连接的时候,陆续从华南大陆“步行”进岛,所以在考古的过程中会在洞穴内发现一些非海南物种的动物遗骸。“这些动物中有些已经灭绝,有些还是现存物种,例如鹿、龟、牛等动物目前在海南还能看到。”陈江说,这些大型哺乳类动物遗骸和化石的发现,从古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证明了海南岛和华南大陆曾经连在一起。

  “海南第一脚”是谁的脚?

  谁能想到一个一岁孩童的脚印,却成了海南考古发现的一大步。从旧石器时代走到新时期时代的展区,陵水桥山遗址出土的10厘米长、5.3厘米宽的陶脚模十分吸睛。

  “陶脚模是在一片陶片堆里发现的,当时脚印的周围有很多泥巴,初步的清理后发现竟然有个掌纹。”这个发现让海南省博物馆考古部馆员寿佳琦很是惊喜,在掌纹的背面,是一个约一周岁孩子的脚印。寿佳琦猜测,有可能是大人正在加工陶器的时候,孩子无意间踩过,印上去了,也有可能是父母为了给孩子留下纪念做的艺术加工品。“就像现在的父母流行在孩子出生后印的脚模或手模。”寿佳琦说,脚模是有意为之还是偶然行为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该陶脚模是近5万平方米的桥山遗址中发现的唯一一件,也是国内仅有的陶脚模,十分珍贵。“这件陶脚模可以说是‘海南第一脚’,我们可以说它是很幼稚的脚印,也可以说它是一个很古老的脚印。”寿佳琦说,这个脚印或许是研究古代海南人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突破口,还能研究人类体制的发展变化,蕴藏着许多宝贵的信息。

  3000年前,海南岛民就已经爱“臭美”?

  在新石器时代,海南人就已经有“美”的概念。在东方江边乡老村遗址,有一个5000平方米的石器加工场,这里除了批量生产实用的工具,还生产饰品。“你能想象得到吗?沿江几公里长,满地都是石器,随手就能捡到一个文物。”寿佳琦记得第一次看到老村遗址时非常震撼,该遗址的石器数量非常丰富。“加工厂沿江而建,这个规模放在现在也是不得了的大型工厂。”根据标本采集的数量,海南省博物馆文物考古工作队推断这里曾是一个石器加工场。

  在出土的石器中,除了石斧、石凿等石器,还有一个长得像螺母的圆环。“这是石环,并不是实用器,我们判断应该属于装饰品,有可能是耳环耳坠,我们推断和古代海南人对审美的需求有关。”寿佳琦认为,石环装饰或许与当地的少数民族风俗有关,具体佩戴在那个部位有待考证,这可以说明,至少3000年以前海南人对美已经有很高的追求。

  石环的中心是一个镂空的正圆,在缺乏工具的年代,如何加工出这么圆的环形?“古人使用空心的竹管,通过沙和水的作用来摩擦,从两边不停地钻。”寿佳琦说,这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和人力,还需要拥有高超的石器研磨技术才能加工得出来。“从实用性到追求审美,说明当时已经解决了温饱的问题。”寿佳琦推断,当时遗址周围的经济比较繁荣,生产力和技术已经到达一定的高度,可能还是个石器制造技术中心。

  “风油精瓶”竟是古代奢侈品?

  看起来像是风油精的瓶子摆放在博物馆的展柜里,你没有看错,这是定安县衙遗址出土的琉璃瓶,放在古代还是奢侈品。

  “我们也觉得这很像常用的驱风油和风油精,瓶子都长得一模一样。”2011年,海南省博物馆文物考古工作队副主任何国俊在定安明清县衙遗址中发现了六七个小小的琉璃瓶,瓶子上的釉面提醒他,这个是个做工精细的“宝贝”。海南盛产沉香等名贵的香料,何国俊和文物考古工作队一起推测,琉璃瓶应该是放香料或者是药品、香油之类的外用物品。

  琉璃和香料都是古代的奢侈品,怎样的人才能用到它?“定安在明代是级别较高的县,县衙在明清时期一直沿用,在县衙里发现的,可能是知县或者是他的夫人使用的物品。”何国俊推断,香料瓶应该是有钱人使用的奢侈品。

  明朝海南就有“负面清单”了?

  一块并不起眼的石碑被放在展馆正中间的位置,这是在琼海市潭门镇潭门港发现的《两院禁示》碑,全文共计109个字,是海南海运和海上贸易的见证。

  在史料记载中,明朝自隆庆开关以后,大批商人携带着丝织品、棉织品、瓷器、茶叶布匹等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送到东南亚国家,在那里从欧洲商人手里换来大量白银。《两院禁示》碑真实反映了“隆庆开关”后,明政府放松海禁政策、大力发展海外贸易的历史。“碑文中对驾船到海南经贸的各省商贩、船只携带的物品和停靠的时间做出了具体的要求,还提及了相关的处罚。”何国俊介绍道,碑文上规定了当时来海南的船只要经过要取得准许,并接受相关人员来的检查,交纳了赋税之后,才能离开海南,同时禁止在海南采购粮食出售。

  “碑文中提到的禁止事项,就像是现代商贸往来中的‘负面清单’,这也是海南在发展中古今共通的一个点,很有意义。”何国俊说,该石碑的保护意义不在于它的材质,而在于碑文上的内容。在历史记载中,对海南海上贸易禁止的律法没有具体详细的记载,这块石碑是对明代史料的一个重要的补充,也为海南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佐证。(谭琦)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