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云南福贡:烛照深山 正文

云南福贡:烛照深山

[知识] 时间:2024-04-29 07:33:3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28次

  初秋,云南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沙瓦村高山山间的福贡风,已带着阵阵寒意。烛照

陆春花和村民下山背营养餐。深山

  通往子楞小组的云南崎岖山路上,三名农村妇女,福贡用竹篮、烛照竹篓背着一箱箱牛奶、深山鸡蛋,云南满脸汗水,福贡吃力地往上爬。烛照

中途休息。深山

  “现在,云南子楞小组公路还不通。福贡幼儿园娃娃们的烛照牛奶、鸡蛋还得靠人力去背。”领头背牛奶的子楞幼儿园老师陆春花说。

  2018年12月,中专毕业后外出务工多年的陆春花回到老家子楞小组。乡、村干部找到她,说要在子楞小组办一所幼儿园,希望陆春花来当老师。

  2017年前,沙瓦村没有幼儿园,学龄前山里娃没地方上学,挂联帮扶单位怒江军分区驻村扶贫队员和纪录片《落地生根》摄制组队员们就在简陋的农家院坝里,抽空教这些娃娃背古诗词,学说汉语普通话,做一些简单的游戏。

陆春花和孩子们在一起玩游戏。

  在外闯荡多年,深知知识重要性的陆春花,虽然有对山外世界的留恋和渴望,但为了让更多家乡孩子有书可读。她舍弃了继续外出务工挣钱的机会,当起了一个月只拿两千元工资的子楞小组幼儿园老师。

  子楞小组没有公路,陆春花一个月得下山一次,来回一天,到匹河乡中心校背牛奶、鸡蛋。村民很支持陆春花的工作,每一次下山,都有两三个村民跟她一起去背。

  “现在,国家政策很好,小孩免费上幼儿园,还给营养早餐呢!”背回牛奶到学校,村民阿英兰没回家,与陆春花一起打扫教室、院坝卫生,整理玩具。“这么多娃娃,就她一个人管理,什么事就她一个人干,太累了。”

  “我们当地村民讲怒语,只有少数出过山的年轻人会说一些简单的汉语。”陆春花说,因没有受过幼儿教学教育,最开始的时候,自己会什么,就给孩子教什么。从学说普通话,到怎么上厕所,洗脸洗手,再到日常文明礼貌养成等。

  《落地生根》在沙瓦拍摄期间,导演柴红芳很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每周都到子楞组来一趟,与陆春花一起教孩子们背诵诗词和学习汉语。

陆春花带着怒族小孩去参加《中国诗词大会》。

  2019年2月3日,在摄制组努力下,陆春花带着6岁的腊八和5岁的芳芳,走出大山,来到北京,参加《中国诗词大会》。

  面对全国观众,身着怒族民族服装的腊八和芳芳用稚嫩的童声,背诵了一首《春晓》。

  “好多村民看了电视,非常激动、非常高兴。都说让娃娃读书学习是一件大好事。”陆春花说,祖祖辈辈生活在高山的怒族山里娃能到北京,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让村民们更加意识到让孩子读书学习的意义。幼儿园的孩子逐渐增多,从最初的十几个增加到30个。

  今年,子楞小组幼儿园迎来了25个学生,一个人照看这么多孩子,陆春花每天都很紧张。“别的我不怕,就怕安全上的事儿。特别是小一点的孩子,有时候一眼看不见就心慌。”陆春花说。

  目前,匹河乡还有两个不通公路的山区幼儿园,山里娃营养餐、教学用具,还得靠老师和村民从山下背上去。

  “山里的老师,就像蜡烛,用她们的信念、坚守,照亮了山里娃未来的路。”匹河乡中心校校长罗成华说。

  为了教给孩子更多的知识,陆春花自己给自己加劲,每天背古诗,学唱歌,练舞蹈,习游戏。

快乐的山里娃。

  “孩子们很听话,尤其是喜欢背诗词,希望像腊八和芳芳一样到外面参加活动。”陆春花告诉记者,她教给孩子的古诗词可以唤起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望。“要让他们明白,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一个人守着那么多学生,一个月才2000元,还不如出去务工,一年挣四五万没问题。守在那里,受苦受累干什么?”

  有时,与陆春花一起外出务工的姐妹们会打来电话,劝她别干了。

  “我去了,村里的小孩怎么办?总得有人教他们啊。”

  又是一个艳阳天,沙瓦高山暖风拂面。一阵阵孩子的笑声,温暖着村民的心。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明亮的教室里,陆春花站在讲台上,微笑着倾听孩子们的读书声。在她心里,这是世间她最想听、最美好的声音。

  云南网记者 李寿华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