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联合主任、特聘研究员罗敏敏:怎样理解勇闯“无人区”?

[探索] 时间:2024-05-01 07:04:0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88次

原标题:对话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联合主任、无人区特聘研究员罗敏敏:怎样理解勇闯“无人区”?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中多次提及支持科学家勇闯创新“无人区”、对话发现和培养一批敢闯“无人区”的北京青年人才。如何发现和支持科学家,脑科脑研尤其是学类心联青年科学家勇闯科研和创新的“无人区”?北京青年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联合主任、特聘研究员,究中究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合主清华大学教授罗敏敏。任特

在您看来,聘研什么样的罗敏理解领域算科学“无人区”?

罗敏敏研究员:以脑科学领域为例,里面到处都是敏样重要而且没有解决的问题。大到意识、勇闯情绪、无人区决策、对话社会行为,北京小到睡眠觉醒、进食、体温调节、感知觉,具体的神经环路机制、分子细胞机制、神经计算原则,这些目前基本都是不清楚的。更别说许多神经精神疾病,科学界仍然束手无策。脑科学不缺问题,缺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把任何一个事情搞清楚,即便看起来不是特别高大上的问题,也很了不起。比如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颁发给了发现机械感受和温度感受蛋白分子的两位科学家。所以所谓闯“无人区”,是要勇于去解决未知问题,而且要有决心在自己手里把问题搞清楚,不要人云亦云。

让科学家去研究完全未知的领域,肯定比研究有一定基础的领域要难得多,您认为怎样才能让科学家,尤其是青年科学家勇闯“无人区”?

罗敏敏研究员:怎么鼓励年轻人去研究未知的、重要的问题?一是硬件,二是软件。硬件方面,肯定要给予稳定的经费支持,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能够组建包括学生、技术员、博士后等在内的优秀团队,这些都很重要。软件方面,要鼓励创新和合作,具有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怕失败的团队文化。在评估体系上,不要追求短期成果,在国际范围内做评估。

一个制度要鼓励创新,除了硬件和软件的支撑,还应该允许失败,不要急于求成。这些年科技界建立起来的PI制,也就是独立研究员制,在生物医学领域被证明是有效的,不要轻易放弃。近年开始流行大团队攻关,在我看来更适合工程类项目,在生物医学领域当然有重要性,但是真正原创性的发现,还有赖于充分利用年轻人的创造性。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在上述硬件和软件方面是怎么做的呢?

罗敏敏研究员:脑中心在硬件方面,给年轻研究员提供稳定支持,让他们开始阶段几年都不需要花时间申请经费。我们建设了世界水平的公共技术平台,包含脑科学研究的主要最新技术,这样年轻的研究员可以充分整合利用最强大的技术,集中力量去解决科学问题。我们也和国内六所一流高校合作招生,并且联合培养博士后,帮助科研人员组建一流团队。我们行政团队也以服务为主,努力解决生活及后勤方面的问题。软件方面,我们5-6年才实行一次真正的评估,不搞年度公分计算,没有论文方面的硬指标。评估是国际化的,请国际一流专家来评估。我们的研究员也是国际化的,包括不少非华裔科学家。

颠覆性的科研,往往需要脱离原有的思维模式。这样的发现,一般依赖于跨学科跨技术的合作。一个研究所,甚至是一个课题组,需要有多学科人才。另外就是在评估方面,鼓励合作,不追求单一单位单一课题组,关键是把事情做出来。比如,脑中心对于论文署名没有要求,不一定非要第一单位,关键是有发现,真正解决问题。(雷嘉)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