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社·民生沸点】“一经售出,概不退换?”演出票务“霸道”条款惹争议

[时尚] 时间:2024-04-27 20:24:0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87次

    今年以来,透视退换条款文娱市场加快恢复,社民生沸售出线下演出市场火热,点经热门演出票的演出议售罄时间甚至以秒计算。“一票难求”屡上热搜,票务“退换难题”也被频频热议。霸道与此同时,惹争因演出票务原因导致的透视退换条款纠纷,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社民生沸售出热点领域。图源:劳动报消费者质疑:未消费为何不能退票张女士今年4月在某票务平台购买了一张6月的点经巡回演唱会门票,门票与快递费用共计992元。演出议但由于购票提前了近两个月,票务这期间发生的霸道变化让她始料未及。“5月初我生病了,惹争需要住院治疗。透视退换条款”张女士说,自己购买的是预售票,门票还未发货,而且距离演唱会开始还有一个月,她本认为这种情况下退票不是难事,实际操作才发现,票务平台上压根没有退票入口。她联系了票务平台客服人员,这才被告知演出门票不予退换。张女士一连多日不断和客服沟通,并提交了自己的医嘱、住院许可证、住院收据等证明,但最终只收到一条“您的订单已反馈沟通不支持退换”的短信。无奈之下,她又联系演出主办方,但搜索到的联系电话无法接通。随后她又尝试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和12315市场监管热线反映退票问题。市场监管部门经与主办方协商后向张女士反馈:演唱会主办方明确表示不能予以退票,不接受调解。张女士的遭遇并非孤例。来自浙江金华的王女士也有相似的遭遇。王女士反映,她在某票务平台上购买了合肥某音乐节的门票,想退票却被一再拒绝。王女士介绍,音乐节演出分为10月28日、29日两天,每天阵容不同。“我进行缺货登记的时候选择的是10月28日199元的早鸟票,后来系统抢到的却是299元的预售票。”王女士说,自己为了能顺利观看演出,犹豫之下还是选择了支付票款,却没有注意到,抢到的是10月29日的票。没能买到心仪演出阵容的门票,王女士立刻申请退票。几经周折联系上人工客服后,她得到的答复却是:“因为演出票品的特殊性与时效性,购票成功不支持退换票。”该音乐节的实名制购票及入场方案中同样写明:“票品为有价票券,非普通商品,其背后承载的文化服务具有时效性、稀缺性等特征,一经售出,概不退换。”鉴于线下演出有时效性、一人一票等属性,一直以来,演出门票都秉承“一经售出,概不退换”的交易规则。且此类说明,往往在支付前就已经进行显著注明。这就意味着无论是逢演必到的“熟客”,还是偶然兴起的“捧场”,都会在付款前知悉这一内容。正所谓“丑话说在前头”,从票务方的角度出发,既然注明了规则,观众购票支付,就意味着同意规则。观众若因自身情况无法观演,就应当根据规则自负损失。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所谓的有言在先看似尊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但其实却是平台单方面制定的游戏规则,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律师:概不退换属于“霸王条款”演出票售出后为何不能退票,有业内人士称,允许退票一方面可能影响二次销售,对演出主办方、场地方收入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黄牛低成本囤票,助长黄牛的倒票行为。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如果距离演出尚有充足的时间,即使允许退票,也完全可以做到把损失降到最低。此外,目前,许多演出要求的门票、身份证、人脸识别一致的“三证合一”方式,很大程度起到了打击黄牛的作用,以防黄牛为名不退票,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平台在相关购票页面写明‘不改不退’,也应属无效,消费者有权主张改或者退。”上海翰鸿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金玮律师指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演出票、电影票一经售出概不退换”规则明显减轻了经营者责任并加重消费者责任,应属无效的“霸王条款”。金玮分析,平台作为格式合同的拟定方,处于强势地位,在设置演出票、电影票退改签规则等格式条款上占据优势,消费者若想享受观看演出、电影等服务,必须得接受演出票、电影票“不退不改”的限制,然而,看似双方达成“不退不改”合意的表面形式,并不能掩盖该条款减轻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负担的实质。因此,消费者有权要求平台改期或者退票。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建议,可以借鉴火车票、机票等的退票规则,制定合理的退改签制度,根据距离演出时间长短设置阶梯退票费率,而非让消费者承担全部风险和责任。刘俊海表示,促进演出市场发展繁荣,需要进一步打造消费者友好型的演出市场生态环境,“主办方和平台应完整、真实、准确披露演出信息,若消费者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合同解除权,应当及时同意其退票请求;有关部门应充分运用行政监管、行政处罚和行政指导权限,加强监管。”(透视社综合工人日报、劳动报、广州日报报道)编辑:李煦、廖明娟(实习)校对:李旭颖审核:龚紫陌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