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出台田野文物保护工作实施意见

[焦点] 时间:2024-04-28 14:47:4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51次

篆刻艺术作品演绎别具神韵的陕西省出施意阳陵故事

昨日记者获悉,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的台田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切实加强我省文物保护利用,野文严格落实保护责任,物保强化安防措施,护工严打文物盗窃盗掘犯罪,作实筑牢田野文物安全防线。陕西省出施意

《意见》要求,台田公安机关要切实提升精准掌握、野文主动发现、物保有效打击防范文物犯罪的护工能力和水平;要将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列为重点工作任务,作实延伸到基层派出所和警务站,陕西省出施意将田野文物安全工作全面纳入公安派出所网格化管理和巡查范围;在古墓葬比较集中的台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保护单位较为密集的区域以及重要考古工地设立专职警务室;推广公安干警与文物管护人员共用办公场所,固定专人,野文实行不定期、高频率、网格化的武装巡逻,强化防控力度,专业精准打击文物犯罪;公安机关派出所要加强对重点区域、要害部位和重要目标的巡逻防控,加强入户调查走访,摸排核查可疑人员,检查、指导辖区内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安全防范工作。

《意见》明确,各级政府要依法在田野文物保护单位设置专门保护机构,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同时,加快田野文物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提升技防能力和监管水平,积极将文物安全防范系统与公安视频监控等安防系统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2020年,选择古墓葬、古塔(地宫)等不同类型的田野文物作为试点,针对安全风险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做法。2021年至2024年,推广试点成功经验,逐步建成覆盖全省帝王陵和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的重点古墓葬、古塔(地宫)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用地下生物探测、地波微震动探测、微波安防雷达探测、泄漏电缆、红外热成像、野外定位追踪、太阳能无线视频监控、微卡口以及无人机视频巡查等成熟的各种安防监控技术和装备,加快建设田野文物安全防范系统。此外,要加快推动智能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在田野文物安全领域的运用。建设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实现从文物保护单位到县、市、省的四级文物安全监控管理体系,形成自上而下的逐级监管系统和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系统。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级以上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基础信息纳入公安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提升紧急快速处置各种文物违法犯罪活动的效能。依托“全国文物犯罪信息中心”,不断完善文物违法犯罪人员、涉嫌文物违法犯罪高危人员的信息库,强化对古玩市场、文物商店、考古勘探等从业人员信息采集工作,为智能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意见》指出,通过加强人防、物防、技防等综合措施建设,织密织牢全省文物保护安全网,有效遏制田野文物盗窃、盗掘等案件,建立“打、防、管、控、建”相结合的文物安全综合治理体系;以重要古墓葬、古塔(地宫)等田野文物为重点,分年度推进田野文物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系统建设,加快建成省、市、县三级文物安全监管平台,与“雪亮工程”等平台进行对接及信息共享,建立田野文物安防实时监控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田野文物保护利用,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引进专业安保机构等方式,加强对田野文物的保护,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田野文物保护体系。

“汉阳陵文化遗珍篆刻艺术展”开幕

为庆祝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建院二十周年,更好地展示汉阳陵考古、保护、展示工作取得的成果以及建院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2019年12月30日,由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与终南印社联合举办的“阳陵印记——汉阳陵文化遗珍篆刻艺术展”,在考古陈列馆临展厅正式对公众开放。

此次展览精心遴选与汉阳陵出土文物及汉文化有关的90个关键词,用中国传统书法篆刻艺术,篆刻成章,演绎阳陵故事。展览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方寸治世 承信千秋”,主要展示汉阳陵出土的印章和封泥,通过这些珍贵的古代文化载体,让观众了解汉代的职官体系和制度;第二单元“霞光古道 汉家陵阙”,介绍汉阳陵所承载的历史背景、汉阳陵整体布局和陵园各部分遗址的具体情况以及各遗址出土的精美文物,包括铜镜、陶俑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等;第三单元“汉并天下 海内皆臣”,通过介绍汉阳陵遗址出土或征集的各类瓦当和空心砖等建筑材料,直观向观众展示了汉代统治阶级对统一天下、长久发展的美好愿望;第四单元“刻石为章 载之以永”,向观众展示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建院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和重要节点。

“以建院二十周年为契机,我院特联合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篆刻艺术团体——陕西终南印社,共同策划、筹办、推出本次展览。”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副院长毕胜在致辞中说,终南印社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成立以来,致力于在三秦历史文化中追寻根脉、开拓艺术表达新渠道,创作了大量以文物为题材的篆刻艺术作品,充分实现了历史与现实、文化与艺术的有机结合。而汉阳陵出土文物中的印章和封泥,是研究汉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物证,亦成为终南印社艺术家们创作中连接古今的重要纽带。古人云“印者,信也”,用以昭示社会身份、彰显人文信息。2100多年前的汉代人用印章加封随葬品,藏于地下,将明器印章佩挂于陶俑之身,为今人解读阳陵遗珍的制度文化内涵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这是古人留给后人的一种“信”。印章在历史长河中又逐渐演变为篆刻艺术,成为中国所独有的一种铭刻、纪念方式,这亦是另一种“信”,创作者以艺术呈现传统文化、传递于未来。本次展览以“信”为核心概念,从阳陵汉印出发,精心遴选阳陵文物、历史与事业发展关键词进行篆刻;终南印社的治印高手们以规矩法度为基础,融入个人艺术创作,用不同文字形体和艺术手法演绎别具神韵的阳陵故事。

据悉,该展览展期为4个月。

“雪落长安——唐代的白瓷”展览西安开展

42件展品尽显唐代白瓷的素雅华美

2019年12月31日,由西安市文物局、深圳市文物局、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主办,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深圳望野博物馆联合承办的“雪落长安——唐代的白瓷”展览在西安开幕。展览将展至2020年3月25日,展期4个月。

白瓷脱胎于青瓷,在六世纪间出现,是在烧造青瓷的基础上逐步改良而来的,历隋至唐发展成熟。七世纪中叶,随着脱铁技术的长足发展,高质瓷土的规模化开采,玻璃釉的大量使用,白瓷已经完全可以和先期发展起来的青瓷分庭抗礼。南方越器,青碧如冰;北方白瓷,晶莹如雪。二者为当时帝国人民所垂爱。最能代表唐代白瓷成就的是洛阳与邢州及周边地区的瓷窑,在六世纪晚期及入唐之后,皆有大规模的窑器烧造。其中尤以巩义窑、邢窑为冠;邢器天宝后始贡。邢窑白瓷多有“盈”“大盈”“翰林”款记,从而证明了它们的高贵身份,很多产品极尽精致华美,堪比金玉之作。巩义窑白瓷,普遍胎土略粗松于邢器,但玻璃质感强,形制规整精妙,个别高白细胎瓷土制品超于邢器,令人惊艳。

深圳望野博物馆收藏的唐代白瓷被公认为世界范围内唐代白瓷数量最多、质量最高、造型最丰富的系统收藏。本次展览共展出42件唐代白瓷器具,其中有望野博物馆馆藏的41件唐代白瓷,西安火烧壁出土、西安博物院收藏的白瓷1件,分为带铭款、类金银器、茶具、酒水器、文房用具、宗教用具以及生活用器等七个板块,邢窑、定窑、巩义窑等几大窑场的精品代表唐白瓷一一具现,系统展示了唐代白瓷的素雅华美与雍容气度。

此次展览是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展示提升后推出的第一场临时展览,洁白晶莹的唐代白瓷如瑞雪一般降落长安,与拥有1400多年历史的隋唐含光门遗址相遇,这是一场奇妙的历史际遇,是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更是大唐文明的互鉴与大唐盛世的经典再现。展览让人们再次近距离观赏这些曾经四布于长安市井民居、酒肆客店、坊里豪宅、庙宇宫殿之内的洁白晶莹,去体会那盛世帝国的灿烂辉煌与无尽荣耀。

西北大学2019年文物学术成果彰显学科优势

2019年12月27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举办2019年度学术成果汇报会,内容涵盖考古、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管理领域,彰显科技考古、中亚考古、丝绸之路、革命文物保护、材料学等学科特色优势。省内外文博机构、高校代表受邀参加。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马健从“初心与使命”“科研成果大数据”“学术氛围的营造与保障”“科学研究标志性成果”“科学研究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等方面,总结了“十三五”以来西大考古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成果、举措和思考。他表示,新时代考古学科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西大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在与历史对话中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发挥考古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为构建中国特色考古学话语体系和传承、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等方面贡献力量。

汇报会上,该院8位中国籍教师和1位外籍教师、1名博士生分别汇报了各自的研究成果,题目包括“东天山地区的史前房屋”“再谈三星堆祭祀坑的价值转移”“石灰岩石器的模拟实验”“新时代陕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研究”“丝路丹青揭秘”“月氏与康居的考古学探索”“基于无机可逆保护材料硫酸钙的应用基础研究”“酒神节在中国”“西辽河地区史前人类活动与环境适应策略探讨”“新疆营盘汉晋墓地夹金属箔层玻璃珠研究”。业界专家学者对汇报进了行点评,嘉宾和学生与汇报人员进行互动交流。(三秦都市报记者 赵争耀 采写

三秦都市报 汉唐网 陕西历史博物馆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