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之声】继往开来,携手共创中俄关系新时代——写在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

[热点] 时间:2024-04-29 01:04:1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66次

  “当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声继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往开为中国共产党的携手新诞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6月,共创关系习近平主席在普京总统陪同下登上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时,中俄中俄周年之际曾发表如此深情感言。代写的建交确,过去百余年,声继苏联是往开对中国影响最大、最深刻的携手新国家之一,中俄关系也走过了一段很不平凡的共创关系历程。今年是中俄中俄周年之际中俄建交70周年,中俄关系走进了新时代。代写站在新的建交历史起点上,我们回首过去,声继就是为了从历史中获得经验和启示,推动新时代中俄关系行稳致远,更多造福两国和世界。

  风风雨雨曲折路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40年间的两国关系基本以十年为一阶段,演绎了蜜、争、斗、谈,经历了高开低走、浮沉起落。

  上世纪50年代是中苏关系的“蜜月期”。1949年10月2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二天,苏联即予外交承认,是世界上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曾任中共高级领导人的王稼祥同志被任命为首任驻苏联大使,也是新中国首位驻外大使。至今“国字第壹号”国书仍是外交部档案馆里的镇馆之宝。基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确立了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50年初,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援华156个项目为新中国实现工业化并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那时,中苏友好蔚然成风:“达瓦里希”(俄语的“同志”)成为相互交往最亲切的称呼,讴歌中苏友好的《莫斯科—北京》歌曲在两国广为传唱,给一代人留下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此后,两国关系经历了十年论战、十年对抗和十年谈判。到80年代末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前,双方已几无往来,维系两国关系的只剩一架飞机、一趟火车、一个使馆。飞机、火车每周仅有一次,最少时只有三四个乘客,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飞机”、“政治火车”。外交关系一度实际降为代办级。偌大的苏联竟没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双边关系最紧张时,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双方甚至一度兵戎相见。现在回过头来看,20多年争斗给双方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使双方错失了宝贵的发展时间。

  2018年6月8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天津共同观看中俄青少年冰球友谊赛。这是小球员们分别向习近平和普京赠送俄、中两队球衣。 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苏双方都逐步反思和调整外交政策,中苏关系迎来解冻期。1982年3月,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发表著名的“塔什干讲话”,表达了改善中苏关系的意愿,为中苏关系正常化提供了契机。同年10月,钱其琛副外长作为中国政府特使同苏方开启双边关系正常化谈判,到1988年6月共磋商12轮。1989年5月,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历史性访华。邓小平同志同戈尔巴乔夫举行高级会晤,并提出著名的“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八字方针,标志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中苏关系正常化不仅使两国关系重新回到正常发展轨道,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苏关系40年风雨历程深刻影响了两国发展轨迹,给我们如何发展国与国关系留下了许多思考和启示。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不强加于人,也不以意识形态划线。由于历史等原因,中苏关系从一开始就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苏联动不动就对中国指手画脚、发号施令,令中方难以接受,为后来关系恶化埋下重大隐患。邓小平同志对此深刻总结到,中苏关系“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后,双方总结历史教训,开始构建“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新型国家关系。这是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家间关系,核心是平等尊重、相互信任、互利合作、睦邻友好,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摒弃冷战思维。从此两国关系快速走上了健康、稳定的正确发展轨道。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