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脱贫攻坚的奋斗者 《2020 我们的脱贫故事》温暖开播 ——讲述云南故事的《工作队里的年轻人》《落地生根》登陆央视

[焦点] 时间:2024-05-06 04:10:2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76次

  2020年是致敬作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从8月22日起,脱贫脱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每晚22:00将推出大型纪录片《2020我们的攻坚故事故事根登脱贫故事》,聚焦怒江峡谷、奋斗者的工地生西藏墨脱、温暖金沙江畔等深度贫困地区,开播挖掘基层扶贫干部的讲述典型事迹,讲好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云南感人故事,用一个个生动的陆央脱贫案例,致敬奋斗者,年轻讲述中国在脱贫攻坚路上遭遇的人落挑战与坎坷,展示中国贫困治理所取得的致敬作队成就。

  《2020我们的脱贫脱贫脱贫故事》一共10集,每集50分钟,攻坚故事故事根登通过选取生态移民、奋斗者的工地生易地搬迁、产业扶贫、驻村帮扶等脱贫攻坚模式的典型样本,聚焦老区、边疆及一些特殊生态地区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展现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该片有3集涉及云南,其中,《工作队里的年轻人》讲述了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一支20多人的“脱贫攻坚青年工作队”帮助当地群众完成易地搬迁的故事。在《落地生根》(上、下)中,摄制组在怒江峡谷深处的小村庄沙瓦扎根4年,远离公路,没有网络,几乎与世隔绝,见证了扶贫工作队到来后精准施策,精准扶贫,开山修路,发展绿色产业,山村面貌发生的巨大改变。

  脱贫攻坚进行到现在,剩下的多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难中之难的深度贫困地区,纪录片《2020 我们的脱贫故事》依据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采用了社会学纪录片的创作方式,客观视角、平实记录,长时间定点观察、跟踪,每个故事的跟拍时间均超过2年,在生动记录中传递出了敢于担当、勇于探索、拼搏奋斗、牺牲奉献等积极向上的扶贫精神。

  据了解,摄制组经过长时间蹲点拍摄,每一位分集导演既充当了拍摄地脱贫过程的见证者,同时也成为了当地实现脱贫的亲历者。为了增强代入感,更好与观众共鸣,该片播放时采用导演讲述与纪实拍摄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导演们通过自己的视角和观察对故事细节和背景进行补充,从而实现对脱贫攻坚的旁证。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导演团队涵盖了多位业界知名纪录片导演、纪录片创作领域的中坚力量,以及活跃在纪录片创作一线的新生代导演,这是纪录片人为决胜脱贫攻坚展开的一次集体创作。

  纪录片是国家的记忆相册。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到最后的冲刺和“倒计时”阶段,云南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正在经历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央视总台纪录片《2020 我们的脱贫故事》用影像记录下发生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的真实故事,不仅有着宝贵的影像档案价值,也必将更加坚定我们争分夺秒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

  8月22日起,每晚22:00央视纪录频道(CCTV-9),让我们共同期待,一起致敬脱贫攻坚的奋斗者,致敬这个时代。

  《工作队里的年轻人》:讲述年轻人为脱贫攻坚付出的心血

  一位妻子的深情

  李梅原本是一名人民教师,2016年志愿加入云南东川脱贫攻坚青年工作队。2018年4月26日下午5点钟,正在工作的她接到了镇里领导打来的电话。当她赶到医院时,还不能相信自己的丈夫已经生命垂危。李梅的丈夫吴国良也是一名扶贫干部,牺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两人曾经约定,等到扶贫工作结束就要孩子。为了完成丈夫未完成的事业,李梅和公公、夫弟一起,继续奋战在故乡的红土地上。

  悬挂在陡坡上的村子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是国家深度贫困县区。天生塘村,悬挂在海拔近3000米的高山陡坡上,生存条件极端恶劣,除了易地搬迁,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途径。然而,类似天生塘村这样的村子,仅仅在因民镇就有6个,如果将整个东川区都算进来,则有近十分之一的人口都需要通过易地搬迁的途径走出困境。这样一个规模,对于当地的扶贫工作来说,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

  第一支青年工作队

  天生塘村易地搬迁的任务,首先落到了一群年轻人的肩上。他们是昆明市东川区成立的全市第一支脱贫攻坚青年工作队。20位年轻人来自各个不同的岗位,却因为一个共同的信念走到了一起。

  青年工作队队长刘洋,是个东北人,最初是因为爱情来到了彩云之南——他的妻子是云南人。在接受了脱贫攻坚的相关任务后,刘洋带领着青年工作队的队员们,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出人意料的“大板”

  建档立卡,数据统计,政策讲解,动员搬迁,天生塘村的整村搬迁在队员们的扎实工作下,一步步向前推进。然而没想到的是,原本答应要搬下山的几位老人,忽然因为一个出人意料的原因,中途变卦,提出不搬了。经过深入沟通,工作队才得知,原来老人们放不下的是自己的“大板”。究竟什么是“大板”?村民们最后有没有下山?“大板”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

  《落地生根》(两集):精准扶贫从“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中国最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沙瓦村地处怒江大峡谷中的深山山村,因为没有通路,村民们还沿袭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根据种植结构的调整,怒江大部分坡地要进行退耕还林调整,但是,村民沿袭下来的生活、生产方式,需要用玉米来喂牲口和自己饮食,村民面对撂荒的地很是心痛,也影响了村民的脱贫,对此扶贫工作队的李陶总队长联系各方职能部门与村民协调,研究对策,听取村民心声是“想要一条路”。

  在福贡县委县政府对扶贫工作、村民实际情况和心声研究具体扶贫实施方略时,村民依然承受着不通路的困扰: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小二,收成很难背下山去卖;建档立卡贫困户坡罗,冰箱坏了得靠人力背下山;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建华妻子夜间突发疾病,为了安全又得等到天亮,才能全村劳力轮流接力抬下山去就医;全村孩子缺少学前教育,军分区驻村扶贫队员朱云临时充当老师,等种种困难。

  结合这方水土能够养活这方人,又有优美的风景适合旅游发展,但是却缺少与外界联系的实际情况,福贡县委县政府决定修一条通村公路。在通村公路紧锣密鼓修建的同时,驻村扶贫队员朱云和怒江军分区结合村民特点,带领村民外出学习科学养殖方式,推动脱贫产业发展。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致富路终于修通,幸福的村民晚上在村里的小操场举行热烈的篝火晚会欢庆通路。

  通路后,背冰箱的村民坡罗第一个贷款买了拖拉机搞运输。春节在外工作的村民开着车回村,感慨村里变化巨大。通路后李建华给弟弟谈养鸡脱贫致富的信心。村里的小组长们坐着拖拉机到镇里为春节举行的活动采买奖品,通路后的第一个春节,全体村民在新修的土路上举行了男女老少的跑步比赛和传统的射弩、爬竹竿比赛。

  建档立卡贫困户坡罗开拖拉机到乡里为小卖部进货;修路的工人努力加固路基;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建华和村民们为鸡舍消毒,去拉鸡苗回来。在村民为致富努力的同时,福贡县委县政府和扶贫队员也在积极推动扶贫工作,匹河乡党委副书记多次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说服村民易地搬迁,对于不愿易地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说服进行农村危房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坡罗决定接受农危改。

  驻村扶贫队员朱云在建档立卡贫困户漆益生家告诉大家,他的孩子腊八和村里的孩子收到中央广电总台《诗词大会》节目组的邀请,参加诗词大会。腊八妈妈和志愿者老师陆春华带着孩子们去北京参加《诗词大会》。第一次出远门的村民对北京充满惊奇,一起去天安门看升国旗合影。

  李建华迎来了买鸡的人来买鸡;村民们在漆益生家一起看《诗词大会》节目的播出,欢声笑语。通路后,旅游局长和旅游规划的专家,还有村民一起讨论未来发展“怒江峡谷观景第一村”旅游发展的规划。如画的沙瓦将是怒江峡谷全域旅游最美丽的一片云彩。

  云南网记者 李悦春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