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热点 >最贵北大体验卡:7天,2.38万 正文

最贵北大体验卡:7天,2.38万

[热点] 时间:2024-04-28 06:13:2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95次

    

“清北生意”剑指父母

撰文| 欧嫣婕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学在北大、吃在北大、体验玩儿在北大、卡天住在北大,最贵七天,体验你觉得要花多少钱?

1个人,卡天23800元!最贵就这,体验人们还觉得,卡天不贵。最贵

最一期《看天下》杂志,体验对天价研学团的卡天进行了一次深度报道,其中就调查到,最贵迄今为止,体验价格最高的卡天“北大”研学团项目。每人2.38万元。

要说今年暑假在中小学生中流行的时髦用语,“研学”一定能榜上有名。

北京是研学团的热门目的地之一。除开众多名胜古迹,清华、北大这两座中国顶尖学府也是研学团的重点参观地。

很多研学团更是直接围绕清华北大定制行程,短一点的叫“清北半日游”,长的能有七天。

看到研学团有多疯狂,你就能感受到,中国的家长们对孩子的期待和投入有多么大。简直是拼尽了全力,操碎了心。

@视觉中国 图

@视觉中国 图

只是,有时候,钱花了,目的却没达到。倒是一些打着“清北”旗号的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清北研学团何以火爆?

“拜托,那可是清北啊!”

该如何形容清北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呢?

据说,中国人在小时候都面临着一个为难的选择题——长大以后选清华,还是选北大?

很少有人把这两个选项替换成其他大学。

就连高校微博粉丝排行榜,清北也牢牢占据第一第二的位置,与第三形成粉丝数上的断层。

有人将怀着敬重、崇拜、向往等复杂情绪的“清北”游客称为“清北朝圣者”。或许一些孩子还没对清北产生具体的概念,但他们的父母已经在朝圣心理作用下,意图将孩子带到圣地,沾一沾“清北”的“气”。

如今,给孩子在北大未名湖前拍个照,可能和去孔庙拜一拜的作用差不多。

因此,你不得不承认,“清北”是更适合中国家长和中国宝宝体质的耶路撒冷。

2018年,还有几十名小学生在北大的蔡元培像前背诵《少年中国说》。这是带队老师的要求,他说:“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北大这个环境里背,受到熏陶,出去背就没意义了。”

熏陶,这是清北研学团得以火爆的关键词。

在家长的设想中,孩子进入清北校园后,无论是陌生新奇的大学环境,还是名校师生的风采,都会让他们心生向往,种下一颗名为“清北梦”的种子。

买一颗能上清华北大的种子,两万多块,贵吗?

“清北”研学团就迎合了这种心理,它们的广告词为家长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图景,比如“感受浓厚学术氛围,规划美好明天”,又比如“激发学习热情,树立名校目标”。

如果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给人中龙凤定一个衡量标准,在孩子步入社会前,考上清北应该是金字塔的顶端。

在“鸡娃”的过程中,孩子怀揣上清北梦只是第一步,朝着梦想努力的行动更加重要,这就为家长对研学团情有独钟埋下伏笔。

在命名上,研学团已经和一般旅行社体现出差别。它们在广告词中强调,不是“走马观花的旅游”,而是包含了“学霸引领”,能够给孩子传授学习方法。

然而,随着暑期过半,清北研学团不断爆雷。明明说好能带孩子进校参观,结果和大学校门合张影就算“到此一游”;宣传的清北学霸讲座,其实是在校外,时间也一再压缩,招募几个清北学生讲十分钟就完事……

货不对板是研学之旅启程后才往头上浇的一盆冷水。

进校太难,

滋生出“商机”

这个夏天,对北大清华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门卫了。他们要想方设法堵住那些想要违规进入校园里的人。

北大已经通报过多起,通过校内人员、校友拆分预约,付费进入校园的行为。

在公告末尾,北大强调,严禁从事利用预约权限牟利等违规预约行为。清华也在参观须知中提到,不向任何机构和个人收取参观费用。

如果能免费进校,大概没人愿意多花钱。

问题是,现如今免费进校实在太难了。

之前,大学校门向社会敞开,校外人士可以在大学里散步、打球、旁听讲座。疫情发生后,许多大学开始安装闸机。

闸机一旦安上了,就没那么容易卸下,即便后疫情时代已经到来。

在大学恢复开放的呼声下,国内大学陆陆续续开放,却依然带有一定限制。

6月30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先后发出公告,宣布自7月8日起向社会公众恢复校园预约参观通道。

根据规定,游客想要进校参观,必须先在网上预约,可预约当天及未来七天,新的预约名额每天早上8时开放。清北两校每日限额不一,清华大学限额4000人,北京大学没有公布具体数字。

在庞大的游客群体面前,进校名额只是一小块蚊子肉,往往在每日刷新时就‘“一秒空”。

进清北逛逛,怎么就这么难?

资源匮乏时,谁掌握着资源,谁就掌握着变现的权力。

面向公众的渠道堵塞后,校内预约通道成了香饽饽。毕竟,公众渠道是和全国人民拼手速,校内预约通道仅限在校师生和校友,他们每人有2-3个名额,尽管每天也有总限额。

不过,前提是,你得有清北的人脉。有人托熟人找关系,也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寻找清北学生帮忙。

要是实在找不到人,就只能到黄牛那儿高价买票,算一个不得已的办法。大概很多家长心中都有一个执念,来北京一趟,不带孩子参观清北,难免遗憾,被黄牛宰一顿就宰一顿吧!

和黄牛比起来,清北研学团似乎显得正规一些。黄牛只提供名额,清北研学团和旅行社类似,能把吃、住、游、学四方面安排得明明白白,至于进校这个老大难问题,在它们的宣传中根本不是问题。既然目的是让孩子感受名校氛围,为什么不一步到位,直接报研学团呢?

于是,在这个夏天,研学团乘着家长难进清北的东风,利用名校光环为自己开路,狠狠赚了一笔。

大学校门应该开多大?

日益增长的参观需要和有限的入校名额之间的矛盾显现后,有人发出疑问:为什么要把大学封闭起来?老百姓都不能进中国的大学了吗?

疫情时期大学的封闭管理状态已经是过去式,大学开放是绝大多数人的愿望,不仅游客希望进校参观,在校师生也期待亲友来访,更有许多学生怀念过去外卖配送到宿舍楼下的方便。

如今的大学大多是开放的,但在程度上有所不同。有的学校允许学生自由进出,但只对校外人士开放了校内预约通道,人大和北师大就采取这种模式;有的学校开通了访客通道,但每日限额,清华、北大是典型例子;有的学校则完全开放,例如同济大学,校外人士无需预约,刷身份证登记即可入校。

既然有大学选择了完全开放,为什么其他大学不能彻底向社会敞开怀抱呢?

“完全开放派”认为,大学之大就在于开放。公立高校由纳税人出资建设,其公共资源自然应该由全社会共享,从而更好地发挥大学的社会公用。除了让学生能够“走出去”,也让公众能够“走进来”,让大学和社会形成互动。

“精细化管理派”则担心,一旦校园内涌入大量来客,秩序势必变得混乱。大学是教学单位,有别于旅游景点,因此,开放要以校园的有序运转为前提,校园的承载能力和管理能力决定了开放的限度。而且,停留在物理层面上,要求国内大学立刻拆除围墙,也未免不切实际。

看起来,这只是围墙,只是外面的人想要进入到清北等名校校园参观,更深层,则是秩序与自由,开放与安全之间的矛盾。没有绝对的开放,也不应该为了绝对安全,一封了之。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