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鼓声声庆丰收》主创人员王斐:将传统民俗文化搬上现代舞台

[休闲] 时间:2024-04-27 16:39:2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81次

    视频加载中...10月11日,梆鼓搬上在山东省“秋季黄河大集”启动仪式现场,声声收主一段《梆鼓声声庆丰收》的庆丰梆鼓秧歌激发出人们内心深处的热情。这部原创秧歌作品,创人传统将流传300多年的员王民俗文化搬上舞台。作为主创人员之一,民俗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王斐接受了新黄河记者的文化舞台专访,讲述了作品创作背后的现代故事。“让古老舞蹈具有现代元素”梆鼓秧歌,梆鼓搬上源于济南市历城区有兰峪村,声声收主反映了村民们做豆腐、庆丰卖豆腐的创人传统过程,可以说,员王这个舞蹈就是民俗卖豆腐的舞蹈。“豆腐谐音‘都福’,文化舞台有一种美好的寓意在里面。”王斐介绍起了梆鼓秧歌,秧歌中共有3个角色,分别是手持梆子叫卖豆腐的父亲,拿着豆腐包布的母亲,还有一手拿花鼓,一手拿鼓槌的小姑娘。梆鼓秧歌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要想登上舞台,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2020年,王斐受历城区文化馆之邀,参与创作《梆鼓声声庆丰收》作品。“我们第一步就是到田间地头去采风,看看梆鼓秧歌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舞蹈形式。”他告诉新黄河记者,原生态的梆鼓秧歌,喜庆欢快,但动作简单,缺少艺术元素。“我们首先对道具进行了艺术性改进,比如给梆子加上彩绸,把包豆腐的布改成丝巾形态,同时对动作提炼加工,增加队形的变化,增加了3个角色共舞的段落。既保存原汁原味的动作形态,又能与现代舞蹈相结合。”王斐说道,他们用了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案头创作,让梆鼓秧歌更具有现代元素,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排练3个多月终于能登台表演”梆鼓秧歌的民间属性,意味着表演者队伍并非由专业舞蹈演员组成,这给整个作品的排练带来了不小挑战。“这次表演梆鼓秧歌的,有二三十人,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虽然他们经常跳广场舞,但有些专业的舞蹈动作,还是无法做到位,这就对整体效果产生影响。”王斐说道。二三十人的表演队伍,相互配合尤为重要。为尽快完成排练,王斐就手把手地教表演者动作,调度队形。“其实我们是一边排,一边不停地在修改和磨合。”王斐回忆起当时的一幕,一是演员之间相互的配合,二是演员和道具的配合。尤其是梆子,拿在手里不轻,其实拿梆子的是男性角色,但队伍里没有那么多男演员,只能找一些力气比较大的女性扮演,每次跳完后,胳膊都累酸了。排练了3个多月后,演员们就能上台表演了。新打造的梆鼓秧歌内涵丰富,生动地将生产、制作、卖售豆腐的过程表现出来,其中的推磨环节,俯瞰整个队伍形状,就像一个大碾盘,大家在碾豆子,十分形象。再现了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快乐充实,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精神状态。2020年11月,《梆鼓声声庆丰收》参加山东省第三届优秀广场舞作品展演,获得展演奖。“将八九分钟内容精炼到五分多钟”2009年,梆鼓秧歌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历城区启动“文化历城”建设,把历城民歌、梆鼓秧歌、木板大鼓等非遗表演形式作为首批保护对象;2021年,济南市印发《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将梆鼓秧歌列入非遗活态传承工程之一。由此可见,梆鼓秧歌正逐渐被社会各界所重视。对梆鼓秧歌的二次创作,激发了古老民间艺术的新活力。“原版的梆鼓秧歌有进场、退场、形象展示等环节,像广场舞一样,时长八九分钟。如果当作舞台作品的话,肯定不能这么长时间。”王斐说道,他们把内容提炼了一下,将时长缩短到5分钟左右,更加适合舞台表演。“我们还做了梆鼓秧歌进校园和广场舞的一些推广。”对于梆鼓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王斐说道。目前,梆鼓秧歌已经形成舞台表演版本、群众推广版本和适宜小学生学习的版本。根据不同人群,适当降低难度,以便在全区各社区、校园进行推广。记者:王铮 摄影:王锋 摄像:梁明星 剪辑:梁明星 编辑:周全 校对:杨荷放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