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走向田野 探寻土地和植物的秘密

[休闲] 时间:2024-04-26 02:25:4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51次

  核心阅读

  一批爱农业、越越野探懂技术、多的地和的秘善经营的青年年轻人选择走向田野,探寻土地和植物的人走秘密。他们对土地有感情,向田寻土也有能力让它变得更肥沃

  又是植物一年春耕时。曾经贫瘠的越越野探土地,如今正承载着越来越多年轻的多的地和的秘梦想。

  目前,青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体规模超过1500万人,人走其中不乏爱农业、向田寻土懂技术、植物善经营的越越野探年轻人。他们有的多的地和的秘是“城里娃”,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去农村,青年探寻土地和植物的秘密,种出绿色有机农产品;有的精通科技,一门心思蹲在田间地头研究种植技术,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还有的玩转产业运营,把农业产业搞得风生水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土地有感情,也有能力让它变得更肥沃。他们行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躬身实践,奋力回答两个问题——“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

  “传承农耕文化,对农民这个职业有自信和底气”

  年前见到石嫣时,她刚刚参加完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柳庄户村的乡村春晚。经过7年多的发展,她所创立的“分享收获”农场已经成为当地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持续向外输出各类有机农产品的同时,还为周边村落的“老农人”提供了工作岗位,也培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少“新农人”。在身边人眼里,38岁的石嫣不仅仅是学问高的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更是接地气、懂种地的“掌柜的”。

  谈起成立农场的初衷,石嫣坦诚地说,“当初只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吃上有机食物。”7年多来,石嫣采用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稳健发展的“分享收获”农场从最开始的30户会员发展到1200余户,吸引了60余名新老农人在此工作,累计配送蔬菜超过200万斤,减少化肥用量超过30万斤。

  石嫣介绍说,所谓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就是提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直接连接,是一种“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友好互助模式。生产者在种植过程中采用生态方式种植,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化学添加剂等人工化学合成材料,保证种植食物的健康、安全,消费者则需要在种植之初预付生产者一年的生产费用。

  不过,这条走有机种植的农业之路并不顺利,不仅有人称她是“傻博士”,劝她“用点农药谁又能知道”,生产中的问题更是不断出现。曾经有合作农户面对猖獗害虫忍不住用了一次农药,石嫣只好要求把那一块地的菜全部拔掉;即便小心翼翼控制温度和通风,因为没有及时打开大棚封口,曾经一中午烧死过一棚西红柿……但石嫣和团队始终没有放弃绿色农业、有机种植的初心。

  如今,走进“分享收获”运营的蔬果大棚,你可能需要躲闪一下正在忙碌授粉的雄蜂,俯下身捧出一抔土,也许会发现一条正在蠕动的小蚯蚓,而且大棚内部像实验室一样可以控制光照、湿度与温度,这些细节都能体现出土壤的健康以及良好的管理。在石嫣看来,“做农业不是攀登珠穆朗玛,一次登顶就是成功,更像是每一天的修行。”

  负责“分享收获”农场线上“食物社区”业务的伍松曾经是一名工程师,如今也转行当起了“新农人”。在他管理的“食物社区”中,有来自小兴安岭的野生坚果、阿拉善的沙漠蜜瓜、新疆自然生长的板栗南瓜……这些农产品都通过了考察检测,带有“有机种植”等标签,页面中还会附上产地来源、生产方式描述与农人故事。这个线上销售平台不仅为农人们寻找到了销路,也能给屏幕另一头的消费者更多接触、理解有机农业的机会。

  像伍松这样转行的“新农人”还有很多,这也是让石嫣颇为骄傲的事。在她看来,“新农人”下乡必须要了解农耕文化、传承农耕文化,对农民这个职业有自信和底气。同时,不一定局限于从事农业生产一线,还可以投身到销售、加工、民宿等乡村二三产业当中。

  目前“分享收获”农场开起了“新农人”培训班,每年培训五湖四海的“新农人”超过200人次,迎来短期参观学习群体几千人次。“如今的‘分享收获’更像是一个‘新农人’的孵化平台,不仅传播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也为中国农业培养了更多的‘新农人’和‘返乡创业青年’。”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