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承到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大放异彩

[探索] 时间:2024-05-04 13:31:1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05次

原标题:从传承到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大放异彩

新海南客户端、从传承到传播产正南海网、非物南国都市报4月30日消息(记者 陈望 实习生 宋婧蕊)嗵、质文嗵、化遗嗵……随着一阵清脆的大放鼓声响起,4月29日,异彩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织绣印染技艺项目精品展内的从传承到传播产正观众都向泰山皮影传承人范正安聚拢过来。在众人的非物掌声中,他手脚并用地向大家表演了一段《石敢当为民除害保平安》的质文泰山皮影选段。

“过去有很多皮影的化遗流派已经消亡,而泰山皮影到现在依然流传着,大放与它拥有广泛的异彩群众基础,与我对传统的从传承到传播产正坚守,传承的非物革新息息相关。”范正安说,质文在泰山一带,皮影受到广大老百姓的欢迎,但凡有婚宴、寿宴、升学宴等喜事,都会请泰山皮影艺人演出。

泰山皮影传承人范正安为观众表演皮影。海南省旅文厅供图

范正安说,一名成熟的泰山皮影艺人不仅要能制作皮影道具,更要熟练使用9种乐器,既唱又演独揽整场演出。制作皮影道具,需要学习绘画,甚至兼备木工的技能。“一些地方的皮影演出要由整个团队共同完成,而泰山皮影一个人完成,所以酬劳比较高,这样更有利于传承和发扬。”

为了让泰山皮影得到更好的传承,他改变了自己固守的师徒传统,将学习皮影的学员划分为“学生”与“徒弟”,学生先教“拿人”和唱曲,慢慢地学习表演。而经过甄选的学生想成为徒弟,要先拜师,从学习制作皮影道具开始,之后才是演奏和唱曲,一步一步地出师。

如今,范正安的学生和徒弟每年都会到国内各地巡演,传播泰山皮影艺术。“我的家人也都在学习,是为了让泰山皮影后继有人。”范正安告诉记者。

在范正安看来,皮影的传承固然重要,但将这一传统文化传播到各地,让中国的年轻人们留下文化记忆,激发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兴趣,同样需要更多的努力。

另一头,陕西绥德平安书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何胜堂,在左小腿绑上三层甩板,右手背上戴着麻喳喳,双手弹奏起三弦琴,开始了通俗流畅、曲调丰富、风格粗犷的说书展演。

今年67岁的何胜堂,自18岁起学唱平安书,并长期在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内展演,向海内外游客推介绥德平安书。自他师父开始,已经培养出了六代传承人。

在陕北,平安书同样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家逢喜事都要请人来说书,演员越多越热闹,相互配合着烘托气氛。这让平安书能继续生根发芽,对外传播。

过去这些年中,何胜堂除了在国内各地展演,也曾到访美、日、俄、菲等国家演出,让平安书在异国他乡大放异彩。

何胜堂认为,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织绣印染技艺项目精品展,可以向更多人推介绥德平安书,为更多人所熟知、铭记。这次活动既是非遗传承人的一次交流盛会,也是非遗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繁荣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文学《格萨(斯)尔》是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之一,藏族称为《格萨尔》,蒙古族称为《格斯尔》,被统称为《格萨(斯)尔》。2009年,《格萨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格萨(斯)尔》表演。记者 陈望 摄

来自“格萨(斯)尔文化之乡”——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的市级传承人敖特根花儿,与伙伴们用马头琴、蒙古鼓等传统蒙古族乐器共同为观众奏唱了一段《格萨(斯)尔》,给众人带来了一股粗犷豪放的草原风情。

敖特根花儿自小受父母的影响,爱上了唱《格萨(斯)尔》,从2008年开始专职演出,到2014年组建了格萨(斯)尔说唱组合,前往各地巡演,传播蒙古族格萨(斯)尔文化。

她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传承《格萨(斯)尔史诗》,巴林右旗建立了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传习所,定期开展培训,并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让学生与艺人们近距离接触,从而激发学生们对《格萨(斯)尔史诗》的兴趣。

在此次精品展中,黎族民歌、玛纳斯、古琴、小满戏等展演活动,配合精品展各板块空间主题,使观众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维度充分感受了中国丝绸文化的魅力。

此次展览总策展人、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孙冬宁介绍,国内各地对非遗的传承、保护已经开展多年,工作卓有成效,“但在海南,鲜少能看到北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现。所以我们在‘五一’这个特定时间节点,定位在海南自贸港特定文化空间举办特定的锦绣主题精品展,将其作为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一次检阅,同时为海南民众献上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陈望)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