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最美铁路】从木道尺到电子道尺 见证了中国铁路走出去

[热点] 时间:2024-04-30 01:06:4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68次

发现最美铁路 尤清 摄

  从贵昆铁路,发现到中老铁路;从过去的最美中国走出眼看粗调,到毫厘之间的铁路铁路精检细修。刘文辉见经历了中国铁路现代化发展的从木过程,从测量用的道尺到电道尺木道尺、铝合金轨距尺,见证再到电子道尺见证了中国铁路走出去的发现步伐。

  1991年,最美中国走出刚参加工作的铁路铁路刘文辉分配到了贵昆铁路的一个沿线小站,“那时候的从木列车运行速度慢、运量也不高,道尺到电道尺检测线路设备都用木道尺,见证调整钢轨的发现平顺度更是全凭一双眼睛、靠经验。最美中国走出”刘文辉回忆。铁路铁路时速60公里的贵昆铁路,刘文辉养护了十年,一把木道尺、一双眼睛,就是养护标准,道镐、耙子、石砟叉、套筒“四大件”成了干活标配。党的十八大以后,云南铁路进入发展快车道,路网结构扩充、提质升级,泛亚铁路的蓝图也在徐徐铺展。刘文辉手中精度不高、测量误差较大的木道尺换成了经久耐用,精度相对较高的铝合金轨距尺,无缝化改造也让车轮与轨缝碰撞的“哐当”声埋于记忆深处。

发现最美铁路 尤清 摄

  随着云南“八出省五出境”铁路主骨架构建,2016年,沪昆高铁、南昆客专云南段正快速推进,群山里传来沪昆高铁动态检测的车鸣声,一面兴奋的心旌在刘文辉的情感深处随风飘起。为了迎接云南的第一条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刘文辉到精调现场跟班学习,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电子道尺,精调施工现场作业组测量数据都以电子道尺和轨检仪为主,TQI值是检测高铁轨道平顺性的重要标准,毫厘之差都要定量调整每一根轨枕。

  刘文辉感慨“工务的‘大老粗’干活越来越精细了。”一根根铁轨、一条条通途,将山河、城乡、民心连接,云南人民出行从“走得了”逐渐转变为“走得好”“走得快”。60、160、300,列车运行速度和不断提升,对线路几何尺寸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铁路的标准和技术随着中老铁路走出国门。

发现最美铁路 尤清 摄

  2021年9月,刘文辉来到了老挝。初到他乡,还来不及感受异域的风光,他便迫不及待去了驾驶室,“顺畅,丝滑,想不到时速160公里的普速也能带来高铁的体感,不愧是标志性工程!”他啧啧赞叹。热带雨林的老挝,冬季依然高热少雨。炎炎烈日下,机械声此起彼伏,动检车测试时速从80公里逐级提升至170公里。刘文辉和同事们争分夺秒,一遍一遍在和零点几毫米较劲,TQI值降,再降,降到了3.6。动车行驶越来越平稳,行驶总竖起的硬币久久不倒。把中老铁路建设好,更要维护好。电子道尺、轨检仪现在已成为设备维护的辅助工具,高精度的轨检车每月在中老铁路磨万段检测两次,再结合静态检查、人工添乘,通过数据对比分析,针对性下达整治计划。“精细检查、精准分析、精研计划、精实作业、精确验收,线路的稳定性和动态检测优良率都非常高。”刘文辉傲娇地说,“现在的工务人个个都练就了“巧功夫”,干的全是“精细活”,0.1毫米的误差我们也不轻易放过!”

发现最美铁路 尤清 摄

  木道尺、铝合金轨距尺,再到电子道尺,道尺的衍变史是工务人向追求卓越、精细运维的转变史,也是铁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真实写照。

  云南网记者 段芃 通讯员 周星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