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文化周刊 | 唐诗千年盘日月 正文

文化周刊 | 唐诗千年盘日月

[探索] 时间:2024-05-02 08:45:2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74次

原标题:文化周刊 | 唐诗千年盘日月

■ 吴辰

如果说要选择一种文体作为中国文化和文学的文化代表,那么答案十有八九会是周刊诗歌,而如果要为诗歌加一个年代限定的唐诗话,那么答案则一定会是千年唐朝。中国有灿烂辉煌的盘日诗歌文化以及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早在先秦时期,文化孔子就曾经有“不学诗,周刊无以言”的唐诗劝诫,而在大唐盛世,千年诗歌更是盘日承载了整个民族的骄傲,不朽的文化诗歌、不朽的周刊诗人,都成为了这个不朽时代的唐诗象征。千百年后,千年多少帝王将相的盘日名字风流云散,但是诗人和他们的诗作却深深烙印在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记忆里,它将与天地同在,共日月争辉。

《全唐诗》其实不全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边所说的《唐诗三百首》当然确有其书,却也是自唐代以来种种诗歌选本的统称,毕竟有唐一代诗歌总数早已不可考察,仅流传至今的诗作保守估计也得有五万首以上,更何况还有大量诗作早已随着时间而灰飞烟灭,虽然我们与大唐已有千年之隔,但是随着考古的发掘,至今仍然不时有唐诗或残篇闯入我们的视野,仅以“三百首”概括唐诗虽然确能选其精粹,但也难免挂一漏万。且不说《唐诗三百首》,就连敢以“全”为名的《全唐诗》也远远未能达到“全”的程度。但是,通过各个版本的唐诗选辑,后人得以窥见大唐气象之一斑,而中华诗书文化也得以源远流传。

闻一多曾经描绘唐代,称凡是生活中能够用到文字的地方,当时的人们都会以诗的形式来表达,万事万物皆可以入诗。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充满了诗歌的语境,使唐代人早在自己的时代就知道他们必将创造一种不朽,于是,他们一边作诗、一边选诗,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诗选。有研究者统计过唐人所编诗选,其数量不下二百部,虽然选家眼界不同、选法各异,但是能被纳入选家视野的,也必是各有所长。

早在唐太宗时期,贵为天子的李世民就喜欢时常召集一班文人雅士吟诗宴乐,于是便有了《翰林学士集》;而武则天当政时,曾召集四十七学士于内殿修《三教珠英》,四十七学士聚在一起,自然也少不了诗歌唱酬,于是又有了《珠英学士集》。当然,这些宴乐应制之作的艺术价值未必很高,但是这种选集的意识却是明确的。唐代人选诗的角度不拘一格,甚至可以说是刁钻,除了上述这类以雅集为主题的诗集之外,还有以地域分类的,例如收录吴中诗人诗作的《丹阳集》、以艳体诗为主的《玉台后集》、以收录唐玄宗时期诗作为主的《河岳英灵集》等等,至于友人之间的唱和、亲朋族人的互选则更是数不胜数。虽然一些选集至今只有名录存世,但仅从选集名称就可以大致推测作者的选集旨趣。

唐人选唐诗源自生活

唐代人好选诗,其影响来自晋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纂的《文选》,这是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文学总集,这是一部对后世流传甚广的选集,它不仅为后人集中展示了大量优秀的诗作,还为人们提供了一套可供借鉴的选诗标准。更重要的是,《文选》与唐代人的命运前途息息相关,隋代开科举,《文选》中的章句、音韵等都是考官命题的重要依据,那么这样一部书受到唐代士人的青睐自然也是题中之义了。正如我们现在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一样,《文选》为唐代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文学典范,杜甫就有诗称:“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读《文选》理,休觅彩衣轻。”可见,即便是作诗到了能够被尊“圣”境界的大诗人,也对《文选》是推崇备至的。

另外,唐代人以诗进士,作诗成了他们理想意志的集中体现,为了使自己写诗有所借鉴,也需要大量去阅读一些堪称经典的诗作,古代的经典当然重要,但唯有当世的经典方能够体现大唐的气象,故而,选辑当世的诗作则成为了一件对唐代人而言严肃且有意义的事情。不难看出,唐人选唐诗,不仅为了艺术,更是源自生活。

据史料记载,从数量上来看,有唐一代诗歌的汇编要从清代所编的《全唐诗》谈起,号称“御制”的清编《全唐诗》是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诏在扬州设立全唐诗局,拣选了当时以彭定求为首的10位在籍翰林编选而成的。他们编修这部书非常仓促,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修成了,总共得诗48900余首,涉及2200多人。当然这个数字可能不是特别准确,日本学者平冈武夫重新进行统计,为49403首又1555句,作者2576人(不包括神仙鬼怪类)。自《全唐诗》诞生以来,随着地下文物的考古发掘,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加强,很多流传在海外的域外汉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这些文物和这些流传的古籍里,学者们又发现了很多《全唐诗》未收录的唐诗,据陈尚君先生估计,唐诗(包含五代)存世数量约53000首,作者约3000人。这组数字,远远超过了从《诗经》以来到隋朝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全部诗歌的总和:唐以前的诗我们统称为先唐诗,存诗总量还不到10000首,涉及作者1000余人。我们所说的唐诗一般是指唐五代诗,一般把五代作为唐代的一个延续,也就是说唐诗的规模是唐前诗歌的5倍,唐代诗人的规模也是唐前诗人数量的3倍。

宏大的诗史书写

乾隆二十八年,这对乾隆皇帝漫长的一生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年份,但是对中国唐诗的研究而言,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这一年,自称蘅塘退士的孙洙开始选编《唐诗三百首》。

在蘅塘退士之前,对唐诗的选辑已经有很多种了,在此之前,最优秀的选本当属《千家诗》了,但是《千家诗》成型于宋代,经刘克庄、谢枋得等人之手,由繁而简,收录唐宋两代诗歌百余首。长期以来,后人对唐诗的研读、习作大多参照此书。但是《千家诗》也有一些自己的问题:首先《千家诗》选诗目的在于开蒙,诗作大多思想单纯、内容简单,且偏于以理喻世,故而就审美角度而言还是略显简单;其次,《千家诗》内中包含唐宋两代,而两代诗风大有不同,作诗理路也是迥然相异,唐诗重情,而宋诗重理,两者放在一起,其评判标准本身就成为问题;第三,《千家诗》所选诗歌缺少史观支撑,相邻或者相近诗篇中缺少内在逻辑理路,这也会让后世学诗者产生很多困惑。

鉴于此,蘅塘退士在选诗时格外注意,他只选唐代的诗,并在书名中开宗明义地点明,这只是“唐诗”三百首,唐以外历朝历代,诗作再好也不收进来,这就为唐诗选本的纯粹性做了规定,也能更好地呈现出唐代诗歌的特质来。更重要的是,蘅塘退士在选诗时有意识地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编织起了一套完整的唐诗发展历程体系,并将唐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展示在了读者面前。从七十余位诗人、三百多首诗歌来勾勒大唐文化盛景,虽然并不全面,但也足够让后人领略其风采,五言七言、古诗近体、律诗绝句,分门别类,也让后人更加明晰地看到唐诗内部的复杂景观。

有人说是先有了唐诗三百首的谚语才有了《唐诗三百首》这部书,有人说是先有了书才有了谚语,还有人说蘅塘退士之所以编著《唐诗三百首》是受到了孔子选《诗三百》的影响,孰先孰后、孰是孰非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唐诗三百首》让无数后人系统地看到了唐诗发展的历程,看到了大唐由盛极而转衰对诗歌发展的影响,也将一种来自民族血脉的诗意植入了喜爱诗歌的人们心中。

如今,我们翻开《唐诗三百首》,我们读到的并不只是一行行令人遐想的诗篇,更是读到整个大唐的历史,读到中国文化的血脉,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而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从《唐诗三百首》出发,我们民族文学将会更加灿烂辉煌。(吴辰)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