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休闲 >走进文山 探寻红色文化传承 正文

走进文山 探寻红色文化传承

[休闲] 时间:2024-04-29 19:25:5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62次

  原标题:云南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走进第一支少数民族武装游击队都在这里诞生 走进文山 探寻红色文化传承

王有德故居
谷留哨所 

  共产党人的文山文化初心使命是什么?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对于最早参与编译《共产党宣言》的探寻王有德来说,是红色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于上世纪30年代参加红军的刘家华来说,是传承在“七村九弄”走村串寨,宣传党的走进政策、开展革命活动;对于以扫雷英雄杜富国为代表的文山文化扫雷官兵来说,是探寻清除雷患,还百姓一片可以放心耕种的红色土地。

  位于云南东南部的传承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走进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全州8个县(市)均为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山文化革命老区县。6月2日至6月8日,探寻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走进红色文山·聚焦传承红色基因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大型全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5个县市,红色沿着建党百年的传承辉煌历程,探寻红色文化在革命老区的接续与传承。

  砚山

  王有德参与翻译《共产党宣言》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纲领和共产主义者的首个宣言,《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一个文山人有关。

  1897年,王有德出生于云南省阿迷县(今砚山县),1917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德语系预科班,1920年3月秘密加入由李大钊领导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为19个发起人之一。

  在北京,王有德等人以研究会做阵地,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翻译成中文,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1922年,王有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文山籍的第一位共产党员。毕业留校后,王有德等人受李大钊邀请,参加收集整理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著,从此走上了研究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之后,王有德投笔从戎,到黄埔军校学习。1932年1月淞沪抗战爆发,1月28日,王有德要求前往闸北前线,协助6团团长指挥作战,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后日军发动对19路军的几次总攻,王有德深入吴淞前线,参与指挥作战。3月5日,王有德在整理部队、指导部队构筑工事、部署防线时,英勇殉职,年仅35岁。

  2013年8月,砚山县对王有德故居进行修复重建,2014年年底建成对外开放。这座典型的穿梁式木结构两进四合院,位于砚山县平远镇田心村委会红果树村,通过生活场景恢复、图文资料展示、视频放映等方式,浓缩了王有德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富宁

  诞生云南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

  1929年12月,邓小平、张云逸等在广西领导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革命火种迅速传入与百色相邻的富宁。1931年,在富宁青年刘家华带路下,红军开始进入富宁地区开展革命活动。1934年11月初,红军在多立寨召开滇黔桂边区第一次党代会,决定将红军领导机构从多立寨移驻谷留。随着滇黔桂边区党政军组织的建立,富宁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距离富宁县谷拉乡乡政府18公里外的谷留村,位于滇桂两省交界,进可入山峰层峦叠嶂、道路崎岖的“七村九弄”腹地,退可到广西境内。富宁县史志办主任马正坤介绍,为了保护领导机关和抵御滇桂军阀的围剿,红军在谷留山顶修筑了谷留哨所。哨所位于谷留制高点,可远眺20公里开外滇桂两省的情况。同时,还能与不远处的红军指挥部遥相呼应,可及时汇报敌情,方便随时进行战略部署和战略反击。

  谷留哨所全部由石块垒建而成,至今被完整保留了下来。“我们当地居民盖房子,都要用石头,但是这么多年,没有一家一户去抬一块哨所的石头。”谷留村小组小组长黄丕谋说。今年46岁的他,从小听长辈讲着红军在谷留村留下的故事长大。

  在他的记忆里,朴实的当地村民不会说什么大道理,但对红军留下的历史遗迹的保护,都是直接付诸行动。2009年,谷拉乡决定将谷留哨所打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前我们村小组把整座山的林地已经分到农户了,到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时候,分到林地的十几户村民都把土地无偿还给了村集体。”

  麻栗坡

  扫雷官兵排除雷患让村民安心

  地处中越边境线上的麻栗坡县猛硐乡坝子雷场,曾是扫雷英雄杜富国负伤的地方。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越边境云南段大约埋设了130万枚地雷、48万枚(发)其他各种爆炸物。尤其是老山地区的雷场,种类、数量最多,情况最复杂。国际上把以老山雷场为代表的云南边境雷场定义为“世界扫雷难度最大的雷场”,1992年4月至2018年11月,我国先后组织了3次大面积扫雷和1次勘界扫雷。

  “我是村子里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被炸伤的人。”60岁的盘金良是坝子雷场附近的村民,家里分到的一部分土地就在雷场里。年轻时为了耕种,盘金良先后两次被炸伤,失去了双腿。这样的经历,让他至少有10年的时间不敢再靠近半步。2018年,扫雷战士们进入坝子雷场作业,盘金良自告奋勇为战士们带路,指出雷区的大概位置,在雷区对面的山腰上,用竹子和木头搭建起了一间简易房屋,煮上茶水,等待着战士们结束一天的工作。

  2018年11月16日,完成了我国第三次大面积扫雷任务的官兵们手拉手走过已无雷患的雷场,将这片土地交还给周边村民放心耕种。中共麻栗坡县委、县政府在坝子雷场建设党性教育基地,铭记以杜富国为代表的扫雷官兵的壮举。

  西畴

  毛主席批示激励村民接续奋斗

  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不少贫困县都围绕特色产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帮助困难群众通过产业增收。其实,早在66年前西畴县就成立了合作社,并且还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批示。

  1954年秋天,西畴县东升乡碳西村建立了“东升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社建立起来后,种种原因致使社内管理混乱。到了来年栽种季节,合作社基本处于瘫痪状态:稻田没有犁,种子不知道在哪,社员人心涣散……得知这一情况后,西畴县委及时派出党员干部工作组前往碳西村了解情况,帮助社干部制定管理制度、开展各项工作。在党员干部们的积极推动下,没过多久,全社的板田全部犁完,谷种撒进田、玉米种下地。

  整顿巩固工作结束后,1955年,西畴县委驻东升乡工作组长杨运康以《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整顿好了》为题,对东升社的整顿巩固工作做了书面总结。之后这份总结被逐级上报中央,毛主席读到这篇文章,并进行了批示。在批示中,毛主席深刻指出了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因为有毛主席批示的红色历史,村民们都非常积极主动,村内有什么事务,大家都会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刚结束了东升村委会两年驻村生活的侬君说,近年来,东升村依托村内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做大做强水产养殖、柑橘、葡萄等种植产业,把这里打造成为了北回归线上的“石漠水乡”。

  文山

  建立云南第一支少数民族武装游击队

  从文山市区驱车70公里,发现一个石洞高悬于前往小塘子村的高山半山腰。这里曾经是云南第一个女共产党员吴澄、云南第一支少数民族武装游击队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

  1928年春天,在王德三、吴澄、杨立人、张乃猷、马逸飞等中共地下党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中共云南省临委在小塘子村成立了由20多名苗族进步青年组成的农民武装游击队,广泛开展革命宣传,积极开展武装斗争。这支队伍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的云南第一支少数民族武装游击队。

  吴澄转移到小塘子村后,曾到洞内隐蔽并同游击队员们开会议事。为了保护吴澄及其他共产党员,当地苗族妇女在洞外附近以放牧和织麻布为掩护,帮助吴澄和游击队站岗放哨与收集情报,确保他们安全开展工作。后来,年仅30岁的吴澄在昆明被捕就义。为纪念吴澄等云南早期共产党员在文山、小塘子村的革命壮举,当地群众把“织麻洞”改名为“吴澄洞”。

  “当年,我爷爷是小塘子游击队的一员,我父亲也参加过革命活动。”作为革命后代,小塘子村小组村民王朝凤说起这段历史时满脸自豪。现在“吴澄洞”革命遗址修缮好了,王朝凤自愿当起了“吴澄洞”的义务讲解员,有游客来参观时,把爷爷当年在游击队开展革命的故事讲给后人听。(记者 孙琴霞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