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衡复风貌区的历史建筑 在精耕细作中惠民生

[热点] 时间:2024-04-27 23:38:3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11次

原标题:守护衡复风貌区的守护历史建筑 在精耕细作中惠民生

随着武康大楼街区“微更新”的完工,网红最佳拍摄点位扩容升级,衡复武康大楼及周边街区风貌保护与展示全面完成。风貌这次大修是历史上海首个试点历史建筑修缮、旧住房改造和高空坠物整治“三合一”的建筑精耕大楼,形如巨舰的细作武康大楼,如同一个华丽的中惠舞台,向参观者拉开了帷幕,民生向全世界展示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守护城市文化魅力与城市街区温度。

2018年4月,衡复徐汇区启动武康大楼外立面的风貌保护性修缮,由上海徐房建筑实业有限公司衡复风貌区保护建筑修缮班组负责。历史组长顾志峰负责主持修缮工程,建筑精耕“尊重历史”是细作顾志峰为自己和修缮团队树立的一根准绳。

(图片说明:修复水刷石墙面)

武康大楼为典型的中惠法国文艺复兴风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是欧洲的骑楼样式,骑楼形式为连续券廊。大楼的一、二层是水刷石墙面,三到七层为防火黏土砖(清水砖),层次分明,装饰丰富,建筑转角处等局部有出挑阳台。第三层有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有一种低调的精致和名门贵气;八层檐部仍为水刷石外墙,立面三段之间有连续长阳台形成明显的腰线。

(图片说明:水刷石修补完后进行采用“平色”工艺确保整体协调)

在实际操作中,面对这栋邬达克在上海留存的最为知名的建筑,修缮班组很快发现,仅大楼外立面的清水墙,就面临着风化程度不一、重点材料泰山砖已停止规模化生产等困难。经历几番试验摸索后,顾志峰与团队最终创造性地结合砖粉修缮与“由上至下”的墙面修补法,对武康大楼外墙不同的风化程度进行了还原和平色修复。如此一来,既保留了不同历史时期清水墙因风雨冲刷留下的独特竖向纹理,也使修缮后的墙面依旧令人耳目一新。

如今的武康大楼已经以再次将其厚重的历史风貌展现在市民面前,吸引了大批行人驻足,修缮后的武康大楼,不仅可以阅读这座城市的建筑,更能阅读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城市当中的人,真正把“建筑可阅读”打造成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和上海大都市的“金名片”,她就像是一个载体,承载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岁月的流逝,承载上海在居住类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探索与追求,也成就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

2021年,徐汇区启动了慎成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慎成里建成于1930年,这里是上海迄今保留最完整的石库门弄堂之一。其间整齐排布着石库门三层楼房,清一色的红瓦、坡顶、老虎天窗、清水红砖。“中共江苏省委旧址”作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也位于慎成里。

小区共有15幢 房屋,总建筑面积约为1.59万平方米,现有居民505户。居住密度较高,自住率约30-40%,出租率约60-70%;厨卫合用占比约90%。同时,小区结构老化、房顶漏水、电线杂乱、管道渗漏、墙面破损、公共厨房破旧、违法搭建等问题严重,沿街占道经营,环境杂乱。对此,小区居民要求改善居住环境的呼声强烈。

(图片说明:修复清水墙面)

此次保护修缮以提升老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目标,通过延续历史风貌、改善民生条件、传承红色精神,让慎成里焕发全新光彩。

“涉及的15幢房屋都是清水墙,墙上写满岁月更替的故事。”修缮班组组长顾志峰在上海市井弄堂里长大,他说,清水墙面没有过多装饰,修缮保护的重点恰恰在于墙面本身色泽与肌理的整体协调,“好比给衣服打补丁,线起针落都要与原有部分和谐统一”。

为了让老建筑再现上世纪30年代“初相见”的容貌,即便是一面墙,修复起来也得经过近十道工序,“一名工匠一天最多修一平方米”。慎成里保护建筑修缮项目经理陈琦感叹,修缮不易,寻觅配对也难。原来,修缮前为墙面层层“卸妆”后发现,不少原始砖块已风化,要寻觅同材质、颜色接近的面砖,打磨好镶嵌进去,再用1比0.4的水泥黄沙嵌缝处理。

目前,慎成里正在进行15栋房屋的外墙修复工作,队员们泡在施工现场,边看边学,从涂料的清洗、风化部分的拆除、局部的打磨,到砖缝的开缝嵌缝、砖面的修补、整体的防水和平色……为了不影响住在里面的居民,施工人员还摈弃了粉尘污染较严重的机器打磨方式,采用手工打磨。一位施工人员一天只能修一平米砖墙。

顾志峰说:“衡复风貌区的建筑大部分都有保留价值,所以即便是普通房屋,我们也会按照保护建筑的标准来修缮,让整个衡复区域的风貌实现统一。”

对里面还住着居民的“实心房”进行修缮,看的不仅是修缮工艺、建筑肌理的整体协调,还有施工单位与居民间的融洽程度,以及能不能将修缮好的建筑接驳品质生活。

(王洁敏)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