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新会葵艺:“南粤一绝”绘新篇 正文

新会葵艺:“南粤一绝”绘新篇

[时尚] 时间:2024-04-30 11:43:2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88次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 李慧君  新会葵艺在新时代逐渐趋向工艺品或艺术品,南粤一绝蒲葵的葵艺天然植物属性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新材料及新工艺的绘新融合下,将走出一片亮丽新天地。南粤一绝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是葵艺著名的侨乡,因其得天独厚的绘新自然条件,适宜蒲葵种植。南粤一绝当地也因盛产蒲葵而获得“葵乡”的葵艺美誉。  2008年6月,绘新新会葵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粤一绝这一独具匠心的葵艺国家级工艺美术,将见证历史,绘新传承匠心、南粤一绝再创辉煌。葵艺  传承千年,绘新焕发时代光彩  新会葵艺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东晋时期,古新会就开始种植葵树和加工葵料。到了明代,新会生产的葵扇已经成为贡品,据《明史》记载:“广郡有所贡,不过葵扇、莞香、橙、荔之属。”清代至民国初期,新会葵艺更为兴盛,作坊众多,技艺飞速提升,名扬海内外。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蒲葵扇》记载其“缘之以天蚕之丝,嵌之以白麟之片,柄之以青琅玕之牌,缠之以龙须藤之线,铜钉漆涂,绘画为绚”。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会成为世界最大的葵业基地,其中葵扇远销海外。1965年建立县葵类工艺厂后,新会葵艺更是进入了全盛时期。1958年,周恩来总理到新会视察,专程到葵艺厂参观,对新会的葵工艺制品给予高度评价。  葵艺制品从采葵到完成,要历经剪、晒、焙、削、漂染、合、编织、勾花或嵌花、印花、绣花、烙画等近20道工序。葵艺制作品种类繁多,有500多种,大致可分为三个门类:一为日常用品类,包括葵蓬、葵刷、葵扫、葵蓑衣等;二为编织工艺类,包括花篮、通帽、藤席、坐垫、画帘等;三为享有盛名的葵扇类,书画、刺绣、烙画等工艺与葵扇的结合令其独树一帜。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现代科技用品的大量生产和销售,葵类制品日渐凋零,葵艺行业萎缩,再加上葵艺制作工序烦琐,葵艺师傅们纷纷选择转行。  非遗精粹 廖惠林在2018年亚洲文化旅游展上介绍葵艺制品。供图/受访者  廖惠林是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新会葵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88年,他代表国家参加法国民间艺术博览会,赢得好评。廖惠林16岁时进入新会葵艺厂,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从学徒到组长再到主任,见证了葵艺市场的全盛时期,一步步成为当地一家著名国有葵艺厂的厂长。1999年,他所在的国有葵艺厂被迫倒闭,很多从事葵艺的老师傅们纷纷转行另谋生计。廖惠林却初心不改,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葵艺这门手艺得到传承和发展。他自掏腰包,组织下岗师傅和葵艺手工艺人创办葵乡传统工艺品开发中心,进行作坊式经营。“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学会做人,机会和运气自然会来。”这是他的坚持。  凭着这份韧劲和决心,廖惠林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2001年,廖惠林创作的传统葵扇工艺品在广东省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中荣获最佳设计奖;2002年,新会政府邀请廖惠林参与兴建了“葵博园”,新会政府把南坦葵林作为一个重要自然生态区,在葵博园内建设了葵树品种研发区、葵艺制作园等场地,通过葵博园的建设,做好葵艺的保护和开发,为新会葵艺打造出面向社会全新的葵艺展示平台。  在廖惠林的坚持和努力下,葵艺再次登上国际舞台,成为江门市一件极富地域特色的工艺作品。同时,由于准备材料充足,加之新会区政府的充分支持,2008年6月7日,新会葵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千年流传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在当地政府和葵艺匠人的守护和坚持下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同年,新会技工学校在区政府有关领导支持下开办了一个葵艺兴趣班,40名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教师和葵艺专家的辅导下学习葵艺。教师在教研过程中形成了教案,编写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法技术、课程标准、葵艺专业校本教材《工艺美术与葵艺》、葵工艺品制作专项技能鉴定题库等,还建立了新会葵艺人才库,制定了《葵工艺品制作员专项能力鉴定标准》。  2009年,廖惠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葵艺”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此外,他再扬新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葵艺传承人,历经坎坷的新会葵艺迎来了新的繁荣。在廖惠林和新一代葵艺传承人手中,葵艺作品与时俱进,于创新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光彩。  巧夺天工,飞遍寰宇  新会人以新会本地的特产蒲葵为原材料、经过复杂细致的加工制作而成的蒲扇,因其价廉实用,受到普遍的欢迎。  新会葵扇中的烙画工艺和绣织工艺尤为著名。火画扇在清道光县志中已见记载,清同治末年老画师陈晚将火画扇技艺推上高峰。1915年,新会的葵扇就曾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1952年被国家列为特种工艺品,还荣获中国轻工部首届“百花奖”等多个国家奖项。  郭沫若1959年到新会视察时,对葵扇工艺赞曰:“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飞遍寰宇,压倒西风。”  近些年,作为非遗传承的大国工匠,廖惠林依旧坚守在葵艺制作的一线。每年的

    6月份到10月份,他专门去当地葵林收购制作葵艺制品的原材料葵笔,晒干的葵笔要经过炭炉加热,使葵笔舒展成型,这一环节称为“焙扇”。“焙扇”的工序讲究“火候”,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影响扇子的舒展程度,难度较高。“焙扇”完成后,进行裁型和合扇就完成扇子的前工序制作。最后一个工艺流程便是烙画,由于扇面的形状凹凸不平,烙画的过程需要手艺人心稳手稳,以防烙穿葵扇。烙画考验的是匠人的技艺和耐心,有经验的葵艺匠人手拿一支火笔,游走于一棱一棱的葵梗间,约摸两三个小时,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烙画就跃然于扇面。  随着葵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新会人学会了制作葵扇的手艺,葵艺也在年轻一代人的手中,得到了传承与创新。他们将自己对于葵艺的理解注入到葵艺作品之中,开发出卷轴葵画、葵艺鱼灯等新的葵艺作品。具有深厚美术功底的新会葵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琼花更在葵艺作品中创作出一幅幅美丽、多彩的画作,为葵艺插上艺术的翅膀。  赵琼花是新会葵艺的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读研期间开始学习葵艺历史和葵艺制作,师从廖惠林。作为新会陈经纶中学的美术老师,赵琼花将葵艺带进课堂,在陈经纶中学创设葵艺特色课程工作坊,教授师生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人文历史等知识,为新会葵艺探索出一条创新融合的发展之路。  荧荧之光,灼灼其华。赵琼花认为,引导青少年一代了解学习新会葵艺、推动新会葵艺进校园是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事情。她将新会葵艺所蕴含的文化及技艺知识融会贯通、深入浅出,结合中学生日常生活进行教学设计,既满足了学生们对非遗文化的好奇,也传递了工匠精神与中华优秀文化。学生们也发挥巧思,制作出葵艺鱼灯、葵艺装饰画等精美的葵艺文创作品。  在赵琼花等葵艺传承人的带领下,新会葵艺在薪火相传中焕发新生。如今的葵艺制作,逐渐向工艺品方向拓伸。2023年3月10日,新会葵艺首届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在葵乡新会举行。廖惠林认为,新会葵艺在新时代逐渐趋向工艺品或艺术品,蒲葵的天然植物属性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新材料及新工艺的融合下,将走出一片亮丽新天地。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8月下旬刊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