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战略”20年周年的民生实践|不断长高的城市

[知识] 时间:2024-04-28 15:24:0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61次
潮新闻讯 2003年,八八战略211.42米。年周年

2023年,民生310米。实践市

这是不断“杭州第一高楼”的高度变迁,也是长高20年间杭州的生长速度。

杭州在不断长高。八八战略

但显然,年周年100米的民生成长高度并不足以代表杭州的20年。因为,实践市高楼是不断硬朗的,城市是长高饱满的,生活在高楼里的八八战略笑脸,才是年周年这座城的底色和高楼存在的意义,兼容并蓄,民生和谐共生,才是一座城不竭的内生动力。

梳理20年杭州长高的过程,我们发现,温润如玉的西湖,大潮奔涌的钱塘江,在20年间一点点从疏离到靠近。

这样的连接很奇妙,这样的未来,也很令人期待。

20年前,“浙江第一高楼”引发的风波和调查

车过钱江三桥,一片临江而立的高楼中,头顶着大圆球的杭州电信大厦淹没其中,只隐约露出球顶和细细的天线,毫不起眼。

20年前,这幢当时的“浙江第一高楼”,却引出了钱江晚报为时两个多月的调查采访。

这组调查缘起当年一个传闻——钱塘江边在建的“浙江第一楼”——杭州第二长途通信枢纽大楼(杭州电信大厦)歪了。有人说这幢楼地基倾斜,要推倒重来了;有人说这幢楼面临停建,要成为杭州最大的烂尾楼了。更有甚者,有人说这幢楼是个腐败工程,很多人因此落马了。

这些传闻,时断时续,像飘忽的幽灵,在杭城上空游荡了一年多。

作为漩涡中心,这幢规划40层的大楼确实让杭州人等了太久。自1998年10月开建到2003年,整整5年过去了,大楼虽已结顶却迟迟没有竣工,依然“赤膊”矗立在钱塘江边。而在此两年前,也就是2001年,大楼所在的钱江新城区块,规划建设已经热火朝天了。

众口铄金,浙江第一楼在传闻中摇摇欲“歪”。

楼到底有没有歪?

从2003年8月开始,我和其他两位同事,历时两个多月,四度现场采访,陆续寻访了十几位当事人:工地施工工人、省重点建设项目招投标办公室、设计单位、监理公司、建设单位、业主单位、建筑工程质量主管部门……因为传言涉及工程腐败,我们还走访了杭州纪委部门。各方求证表明,歪楼,只是个谣传。为了让这个飘荡的传闻彻底消失,我们又联系了杭州一家权威的测量部门,十来位检测人员带着德国进口的检测设备,进行了现场检测。钱江晚报的3位记者,在现场一起见证了测量的全过程。数据也证实,楼,确实没有歪。

2003年10月30日,钱江晚报推出了这份历时两个多月完成的调查报道——《破解浙江第一楼之谜》。

4年后,2007年11月,这幢地面40层,地下2层,高211.42米(主楼到球顶)的大楼正式全面启用。

这些年,不断长高的城市

这幢楼之所以当年那么受关注,和它“浙江第一高楼”的身份分不开。1998年之前,浙江还没有超过30层的高楼。因此,1998年10月,当这幢规划40层、超200米的大楼动工兴建时,“浙江第一楼”的名号的确让不少人兴奋和期待。

事实上,杭州的楼,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长高的。

1988年,杭州大厦建成。这座103.6米高的大楼,贴着它里面那些令人咂舌的价格标签,成了当时的“杭州第一高楼”,更成了武林商圈的标志。那时,杭州大厦内,是闪亮的奢侈品,以及和奢侈品同样闪亮的价格标签;大厦外,是本地人最爱逛、杭州最热闹的红太阳小商品市场,也因此,那时的武林广场,杭州人叫它红太阳广场。

杭州第一座超百米的高楼,就这样带着一股时尚风,吹开了这座城向上生长的空间。

进入21世纪,杭州像一个拔节生长的少年,不断触碰更高的天际线。

2003年8月19日,为了解杭州电信大厦的建设进展,我和同事一层层爬上了36楼。楼内堆放的黄沙中,已有随风飘来的种子开出了野花,放眼楼外,是一片热腾腾的工地:那时候,钱江新城规划建设启动刚刚两年,杭州正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那时候,还没有钱江新城的标志性建筑“日月同辉”,更没有现在的杭州第一高楼杭州世纪中心——这座像一个大大的“H”造型的双子塔,更习惯被称为“杭州之门”。今天,310米的它正和20年前的第一高楼杭州电信大厦隔江遥望。

再过5年,2028年,在杭州城西,一把399.8米高的“金钥匙”将取代“杭州之门”,再一次改写杭州的高度。

从211.42米到310米,“杭州高度”背后的生长力

从2003年的211.42米,到现在的310米,再到5年后的399.8米——在资深规划专家汤海孺眼里,是杭州第一高楼的高度变迁,也是杭州长高的速度变迁。背后,是这座城市蓬勃的生长力,是城市格局、发展理念的变迁和飞跃,是从西湖时代跨入钱塘江时代的印记标注。

从隋代杨素修筑杭州城起,千百年来,杭州一直与西湖相拥相依。

1997年夏天,当时还是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规划师汤海孺向市计委长期规划处处长赵申生说出了那个在脑海里盘桓已久的想法:杭州不能再围着西湖转了,要学习上海,提前在钱塘江边预留出一块空地,作为未来的城市新中心。

这个想法并非一时兴起。汤海孺说,1993年,杭州总体规划的修编,面临的就是要解决发展空间不足问题。城市要发展,要有空间,但西湖的特殊地位和特殊地理位置,又决定了在老城区规划建设的空间局限性。要解决西湖景观保护与高楼大厦建设的矛盾,解决发展旅游和发展工业的矛盾,都要求扩大城市发展空间,在更大的范围内来合理布局相关的功能。

3年后的1996年,杭州迎来了第一次区划调整,行政区划面积从430平方公里增加到683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但也只能满足城市10年的发展要求。2001年,杭州再次扩容,区划面积达到3068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杭州得以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在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中,正式提出“城市东扩、旅游西进,跨江发展、沿江开发”的空间战略。钱塘江第一次从城市的边缘走到了舞台中心。2001年7月1日,杭州大剧院在钱塘江畔破土动工,钱江新城正式拉开大建设的序幕。2008年10月1日,钱江新城核心区精彩亮相……

杭州的城市格局由以西湖为核心的团块状空间,开始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心的多中心、组团式、生态型、网络化的布局形态,这也为杭州构筑“一主三副六组团”和“双心双轴、六条生态带”的大都市格局奠定了基础。从此,“三面云山一面城”依旧,而城东,已然“一江春水穿城过”。

“三面云山一面城”,新城老城间的奇妙连接

但杭州并没有为了“长高”而冷落西湖。汤海孺说,这些年来,为了保护西湖景观,与之相关的每一幢高层建筑都要经过景观分析论证。基于“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景观格局,其保护的原则是,在“三面云山”界面,要求在西湖里眺望群山,山后的建筑不能超过山际线露出来;其界面的南北两端实行“塔阁控城”,要求北面的保俶塔、南面的城隍阁,三公里的范围视角高度不能被高楼淹没,体现两者的地标性。剩下的“一面城”界面,对近湖地区的建筑高度按近低远高原则进行高度分区,同时,对可以建高楼地区,要求以“高层簇群”的方式布局,以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天际线。

按照这些原则,西湖景观控制模型中,设置了包括平湖秋月、三潭印月等在内的一批一、二级视点,所有新建高层建筑项目,审批前都要放在西湖景观控制模型中,从不同的视点去观察、分析其景观影响,经综合评估后,再决定项目的批复与否。汤海孺说,为了保护西湖景观,不光是控制新建建筑高度,对已有建筑如影响景观,必要时还得降层。当年杭州饭店(香格里拉)东楼,就为了西湖景观保护特地降了两层。在这位资深规划专家眼里,这样的代价是值得的,因为“西湖是独一无二的。”

在西湖边望一望,新老城区间就发生了这样奇妙的连接。

生活在高楼里的笑脸,才是高楼存在的意义

汤海孺没有想到,当年自己的一个建议,给杭州的城市建设带来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家住钱江新城的袁立和大伯同样没想到,当年一出家门就是菜地的“望江门外菜担儿”,如今居然高楼林立。一个城市规划师和一个菜农的生活,也发生了奇妙的连接。

2023年7月6日晚上,钱江新城城市阳台,一场灯光秀和壮观的千架无人机表演点亮了钱塘江两岸璀璨的夜空。千年西湖、杭州之门、良渚玉琮……它们穿过时光长河,在美丽的星空中相遇。

袁立和同老伴一起,站在自家窗前看了这场灯光秀。从他家望出去,对面的“杭州之门”在灯光点缀下熠熠发光。他不知道,站在杭州之门的楼顶停机坪上,能看见整个杭州城。钱塘江上虹桥飞架,两岸高楼耸立。天气好时,还能远远眺见西湖,如一块碧玉嵌在青山间。

从城东望见西湖。这样的情景同样让汤海孺感慨。在他眼里,高楼是刚性硬朗的,而城市是饱满生动的。生活在高楼里的笑脸,才是这座城的底色和高楼存在的意义。城市的发展,也绝不仅仅是一两百米的长高速度,兼容并蓄,和谐发展,才是一座城生生不息的内在生长力。温润如玉的西湖,大潮奔涌的钱塘江,在过去20年间,一点点从疏离到靠近,一同伴着杭州长高,这样的连接,很奇妙,也很令人期待。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