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公募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第三期内容发布 摆脱择时烦恼 分时投资持基体验较好

[知识] 时间:2024-04-29 20:54:0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01次
9月13日,年公内容《2022年公募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第三期内容发布,募基用真实数据拆解分析基金投资中的金投较好择时行为。报告显示,资者择抄底、盈利高卖等择时行为确实能为投资带来增益,洞察第期但是报告摆脱实践难度较大,仅有少数投资者能够实现理想择时。发布烦恼分止损、投资体验追涨杀跌等择时行为则未能带来明显增益。持基分批买入、年公内容定投等分时投资方式能够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募基带来较好平均收益率表现。金投较好

  《2022年公募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系中国证券报、资者择海通证券、盈利景顺长城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兴证全球基金、摩根资产管理、信达澳亚基金、博道基金联合组织编写,力求寻找提升投资者获得感的方法和途径。

  择时会带来增益但难度高

  报告分三期发布,前两期分别探索科学衡量基民投资获得感的方法和体系,洞察、分析基金投资者真实的投资情况,第三期报告围绕近些年市场波动变化之下衍生出的择时难题作专题分析。

  “择时”与“长期投资”成为近年来颇受市场关注的热词。报告认为,择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当市场处于较好的阶段时,投资者可能会懊悔没有拿住持仓标的,没有坚持长期持有;但当近几年市场剧烈波动时,投资者可能更懊悔没有及时止盈卖出或止损离场,这就使得择时开始比“长期投资”的理念更有市场。由于股价随机波动的特性,应不应该择时很难有定论。

  报告通过对近五年众多个人投资者择时操作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直观结果。

  报告显示,以上证指数作为反映市场整体情况的指标,把近五年(2017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全文同)上证指数每日收盘价从低到高划分为5个区间,位于20%区间以下定义为底部,超过80%定义为顶部。从近五年偏股型基金投资者买卖情况来看,成功买在底部或卖在顶部的投资者占比均较少。买在指数底部区间的投资者占比仅12.26%,卖在顶部的投资者占比16.62%。而整体情况是,在指数在低位时,投资者买入、卖出量均较低,在指数大幅冲高时,投资者买卖量随之明显放大。

  报告还进一步对不同类型的择时行为成效进行分析。同样以上证指数为反映市场整体情况指标,不过,报告对区间界定范围有所放宽,把近五年上证指数收盘价自低向高排序划分为三个区间,位于三分之一分位(2987.93点)及以下的定义为低位区间,三分之二分位(3362.65点)及以上的为高位区间。

  结果显示,大部分资金在低位区间进场的抄底客户盈利人数占比、年化收益率均明显好于未抄底客户,但是成功抄底的投资者占比仅5.56%。高位卖出带来的增益效果同样明显,而成功高卖的客户人数占比大幅高于抄底客户,达到23.07%,高卖的难度似乎要低于抄底。能够同时做到低买和高卖的投资者收益情况更为乐观,其中98.54%投资者都实现盈利,年化收益率达到21.09%。不过,能够做到低买高卖的客户占比仅有0.35%。而止损和追涨杀跌两种行为都未能带来增益。

  分时投资收益率较乐观

  除了择时外,报告对分时投资也进行了分析。报告认为,对于大多数基金投资者来说,择时难度较大,而面对市场的较大波动,一次性买入基金的风险相对集中,如果不慎买在高位,可能会经历较长时间的阵痛。分批买入、定投等分时投资实际上是在时间维度上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实现风险分散。

  就分批买入而言,将持有某只产品期间存在五次及以上申购、买入行为的投资者定义为分批买入客户。数据显示,近五年,只有10.21%的投资者分批买入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10.15%,略高于未分批买入的投资者(8.33%)。不过,分批买入投资者的盈利人数占比不及未分批买入的投资者。报告认为,分批买入的效果还离不开市场周期的影响,如果只是在市场高位区间做较小时间维度的分批买入,是很难起到分散风险效果的。

  “定投其实是分批买入的一种特例,本质上也是在时间维度上分散风险。不过,相对于分批买入来说,定投几乎更进一步地避开了择时。”报告显示,把购买某只产品期间有过定投行为的投资者视为定投客户,近五年来,定投客户占比仅14.88%,平均收益率稍好于非定投投资者。从定投期数来看,有42.03%投资者定投36期及以上,盈利人数占比和平均年化收益率均表现最好。

  产品大幅波动产生择时烦恼

  报告认为,择时虽然是投资者行为层面的选择,但产品表现其实也会对择时产生影响。例如,很多时候可能是产品波动太大,影响了投资者持基体验,促使投资者去做择时。如果产品一直平稳上涨,持基体验较好,择时的意愿是否会降低?

  报告显示,波动偏低的偏债型基金投资者的整体交易频率低于偏股型基金投资者,在差距较大的时段里,偏股型投资者平均每年交易次数要比偏债基金投资者高近10次。波动率更高的高弹性产品对应的投资者交易频率更高。

  报告认为,或许波动大的偏股型基金并不适合所有人,偏债型基金值得更多关注。高波动产品难免受到择时难题的困扰,而偏债型基金波动更小,减少了择时烦恼,这也可能是其近年来愈发受投资者欢迎的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张倩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