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老朋友,再见了 正文

老朋友,再见了

[知识] 时间:2024-04-29 02:33:5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35次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29日,再见了著名外交家、老朋友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去世。老朋友
半年前,再见了他刚刚迎来自己的老朋友百岁生日。德国纳粹崛起、老朋友美国大萧条、再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老朋友欧洲重建、老朋友美苏“冷战”、再见了“越战”以及水门事件……他的老朋友百岁人生,正好完整地经历了世界格局激烈震荡、老朋友屡经变迁的再见了100年。
“一次又一次惊涛骇浪,老朋友他都经历过了。老朋友尽管所有的风暴都会留下永恒的创伤,但他并没有被击垮。”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基辛格的传记作者之一杰里米·苏瑞如此形容道。
15岁那年,犹太家庭出身的基辛格为免遭迫害,随父母从德国巴伐利亚州小镇费尔特辗转抵达美国。5年后的1943年,他加入美军,并且拿到美国国籍。经过一年的军事训练,他随部队开赴欧洲战场,并重返德国,还凭借德语优势当上了翻译。
在给父亲的信中,基辛格写道:“我不想让德国人认为犹太人回来复仇了。我们对德国人的消极态度总有一天要结束,我们必须在这里创造一些积极的事物。”他对纳粹、民粹、暴政始终保持警惕,这也让他后来在国际关系中注重追求稳定与平衡。
1947年,基辛格进入哈佛大学深造。在求学期间,基辛格几乎所有课程都获得了最高等级的分数评价。
1957年,年仅34岁的哈佛大学讲师基辛格就已经出版了两本重要著作《重建的世界》《核武器与对外政策》,由此确立了他在美国国际关系学界的学术声誉。
他的外交才华被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看在了眼里。1969年1月,他出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经历了长达23年的冰冻岁月。
1968年,尼克松上任以来,一直想解除与中国的隔绝状态。这就需要有人先去中国探路。基辛格经过精心安排,于1971年7月1日开始了代号为“波罗行动”的秘密访华之旅,意思是此行像马可·波罗造访遥远的东方一样,充满了神秘和未知。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取道巴基斯坦,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叶剑英等人在机场迎候。
简单寒暄后,叶剑英陪同基辛格坐上红旗轿车。因为是秘密访问,轿车车窗上统一挂着深棕色的纱帘。轿车的目的地是钓鱼台国宾馆,周恩来要在这里会见基辛格一行。
“周总理到来之前,基辛格等4人在门厅里一字排开,站得整整齐齐,表情严肃地直瞪着那扇门,脸上写满了未知和紧张。尤其是基辛格,他的衬衫领子紧紧地卡着脖颈。”当时的中方英文翻译唐闻生回忆说。
基辛格原本特意备了一件干净的衬衫,没想到落在了巴基斯坦,不得已,只能跟美方随行人员霍尔德里奇借了一件衬衫,但衬衫并不合身。
突然,一道光透进来,门开了!摄影灯一时间全亮,基辛格看到一个男子大步迈进来,身体瘦削、风度翩翩。光看相貌,他就知道来人就是周恩来了。
会谈开始了。周总理前面除了几张白纸以外什么都没有,基辛格则十分谨慎地打开了他面前厚厚的一本材料汇编,就开始念起来了。
开始的时候他非常拘谨,照本宣读,用英文说:“I am very much honour to be here today in the mysterious land……”周总理微笑着马上打断了基辛格的话,说:“博士,你会很快地了解到,我们并不是一个神秘的国土。”然后基辛格微笑了一下,他就把那个本关起来,推到一边,然后双方就开始正式谈起来。
“基辛格讲了很长一篇华丽的辞藻”,美方随行人员霍尔德里奇回忆道,终于讲到了“美国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者‘台湾独立’”。话音刚落,周总理马上说:“好,我们现在可以开始谈了。”
在北京期间,基辛格参观了故宫博物院,还品尝了北京烤鸭。
双方经过两天坦率的交流,在基辛格11日离京前商定尼克松的访华事宜。1972年2月21日,在基辛格的陪同下,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开启中美关系破冰之旅,中美关系的大门从此悄然打开。
这不仅对中美关系的缓和与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国际关系的格局变化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对此,周恩来曾评价:“中美两国的关系在中断22年之后,就要揭开新的一章……当然,一定要有一个人作为先导,这个先导就是基辛格博士,他勇敢地秘密访问了中国这个所谓‘神秘的国土’,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此后,基辛格近百次访问中国,成为中国人民最熟悉的外国面孔之一。
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基辛格与中国最高领导层始终保持着密切互动,推动历届美国政府奉行积极对华政策,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1985年,基辛格博士第十次来中国。在广州,他慕名到清平街自由市场参观
1973年,基辛格在白宫新闻发布厅宣布将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卸任美国国务卿后,基辛格仍活跃于世界舞台上。90岁以后,他依然用惊人的毅力与激情保持着工作状态——他存在听力障碍,经历了多次心脏手术,一只眼睛已经失明,但每天仍要工作15小时左右。
他忙碌的日程中有一个关键词:中国。他被认为是西方最重要的中国对话者,于2012年出版了著作《论中国》。上至美国总统,下至私营企业,都纷纷向他咨询一个问题:如何与中国打交道?
在2014年的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新标识启用仪式上,时任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向基辛格赠送了他为新标识题写的汉字“基”——“基”字在中文里有“基础”“基本”“重要”等含义,这些形容用在基辛格身上恰好合适。
他认为,美中之间要对话而不要对抗,应打造和平共处的双边关系。
2023年初,谈及美中两国关系时,基辛格再次指出,要明确的是,美中在众多全球性议题上共同承担着重大责任,双方应努力进行对话以增进理解。美中如果合作定能成就伟大的事业,这对两国、对世界都有益。
中国促成沙特和伊朗建交后,基辛格敏锐而又深刻地认识到,这件事的重大意义,堪比他和尼克松当年到访中国,从长远来看,中国作为和平缔造者的出现,“改变了国际外交的职权范围”。
5月26日,百岁生日前夕,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会见基辛格,表达了中方对基辛格博士百岁寿辰的祝贺,双方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中国是我交往最久,最为深入的国家,中国已经成为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朋友对我而言,意义非凡。”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