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奔波在山梁沟峁间的“勤务员” 正文

奔波在山梁沟峁间的“勤务员”

[时尚] 时间:2024-05-04 08:37:1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92次
7月14日一大早,勤务员黄陵县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奔波葱茏的山梁桥山愈发青翠欲滴。桥山街道翟庄村二组的沟峁赵新允静静地坐在自家窑洞里,笑眯眯地看着屋里的勤务员来人,不说话。奔波他的山梁老伴从村支书赵会民手中接过绿皮的残疾证,笑着说:“这可把大问题解决了。沟峁”

今年74岁的勤务员赵新允,2013年做了开颅手术,奔波智力出现障碍,山梁家里生活困难。沟峁以前由于不了解政策,勤务员一直没有办理残疾证。奔波今年4月,山梁街道统一安排他们去延安市办理残疾证。村支书赵会民开着面包车,带上赵新允和村上其他两名残疾人员,到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检查身体。陪同赵新允去检查的大儿子说:“我们早上八九点从家出发,做完检查回到家里还不到下午六点。这要让我们自己去,连门也摸不着。”

黄陵县紧盯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搭建服务平台、优化服务机制、创新服务载体,基层党组织开展领办代办便民服务,全县105个村、9个社区党群活动场所实现政务、便民、金融、电商、产业、公益等服务全覆盖,做到了每一户群众都有干部联系、群众的每一件大事急事难事都有人管,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

领着办 代你办

群众有事都来找党组织

“我们村干部没有单独办公室,来上班就在便民服务室。服务群众就是咱的日常工作。”党的十九大代表、黄陵县索洛湾村党支部书记柯小海说。

距县城最远的索洛湾村便民服务室里,不大的房间里挤满了人,有来办事的村民,有本周轮班的几名村干部。柯小海介绍说,村子距离黄陵县城将近50公里,坐车得两个多小时。过去村民交养老合疗一跑就得一天时间,常常还因为不熟悉得跑两三趟。最近一个月,村干部集中为村里240名60岁以下村民代办养老保险。由于以前是手工登记的,好多人的身份证号不准、姓名错误,都得一一核实,“是有点烦琐。但只要群众不麻烦,咱干部再麻烦也值得。”

黄陵县加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县有政务大厅、镇有便民中心、村(社区)有便民服务室”三级服务网络全覆盖。落实干部坐班值班、代办领办制度,为群众提供医保合疗、养老保险、民政救助等4大类43项政务便民服务。能代办的事项由值班干部现场办、代着办;必须由本人办理的,值班干部联系办、领着办,绝不让群众多跑腿、多费事。

桥山街道刘家川村在黄帝陵附近,村子里脑筋活泛的人便开起了农家乐,做起了“饭生意”。丁皓家的“一号农家乐”便是村里的39家农家乐之一。

“过去办营业执照,换健康证、卫生许可证得自己去县城办。咱农民进了城就摸不着向,往往转上一天也办不下来。”丁皓说,“现在好了,每年换证时只需要把个人信息发给村干部,村干部就统一为我们办了。”

村民刘峰常年在西安一家理发店里打工。

最近一段时间,县人社局登记发放转移就业劳动力交通补贴。刘峰回来一趟太麻烦,家里父母年龄又大了办不了,这可把小伙子急坏了。

前两天,刘峰突然接到村上第一书记张玉峰的电话,让把资料通过微信发给村上,村上统一办好之后把钱直接打到他的卡里。说起这事,刘峰很满意:“事情虽然不大,但是很感人。村里像我一样在外务工的有20多人,每个人都是一点小麻烦,但加起来就是村上的一个大问题。”

工具柜 服务队

“干部比咱儿女都亲啊”

刘家川村村委会办公室的一个大铁皮柜子里,整齐地摆放着扳手、管钳、灯泡,还有汽车电瓶、连接线等工具。“这是村里的便民服务工具柜,谁家有急用都可以借。”张玉峰说,“村里有120多辆私家车,一到冬天,来借电瓶的人最多。”

今年正月十五刚过,村民刘永康从榆林老丈人家回来,按规定被隔离14天。隔离期满后,刘永康的车却打不着了。

“我的车是辆厢式货车,平时用来做流动餐厅的,车开不起来生意也就做不成了。”刘永康说,“当时我就赶快把电话打到村委会,刚好那天支书刘军陵值班,他二话没说就把电瓶、连接线给我送过来,帮我把车打着。”

在黄陵县,不光是刘家川村,全县114个村(社区),都在便民服务室统一设置服务工具柜。由村(社区)集体统一购置五金电料、水暖耗材、中小型机具、急救药品等,免费供群众借用。每个村(社区)还组建了水电维修、家政服务、应急帮助等志愿者服务队,灯泡坏了、水龙头漏了等小问题,只要一个电话,服务队便带上工具、器材上门维修。

同时,全县改造、扩建农村党群活动阵地的闲置房,建设了14个高标准农村互助幸福院,实现村级卫生室全覆盖,为群众提供居家养老、休闲娱乐、日间照料、病残救助等服务。

双龙镇南峪口村南峪口组83岁的万世全老汉,家里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5月中旬的一天,老人颤颤巍巍找到村委会。

“当时家里灯泡坏了,我和老伴年纪大,不会修,没办法只能去找村干部。”万世全老人说,“当天是村民小组长王百锁值班,他二话没说,拿着工具和灯泡就去家里给我修好了。说心里话,现在遇见事,干部比咱儿女都亲啊。”

南峪口村是双龙镇上唯一的贫困村,全村124户556人中378人在外务工,村里留守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村上对外出务工人员作出4项承诺:看好家、护好院、种好地、尽好责。村干部每个月都集中到外出务工人员家里打扫卫生,到家里让老人和他们视频通话,每个季度将他们家里农作物生长情况拍成微视频发给他们,稳定外出务工人员的心。

搭平台 帮增收

大伙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刘家川村贫困户刘耀峰一家四口,全靠两口子每天在村子里批发点蔬菜到城里卖。没有固定摊点,四处“打游击”,每月只能挣一两千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于城里固定摊点管理更加严格,必须统一造册登记、划设固定摊位,刘耀峰家里一下子没了收入来源。

“当时村上了解到我的困难,支书刘军陵第一时间去县上找市场监管局领导反映情况、协调处理,终于在城里菜市场给我申请了个固定摊位,解决了我的生活难题。”刘耀峰说,“现在有了固定摊位,再也不用在县城里东跑西颠地‘打游击’。而且有了回头客,收入也稳定,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哩,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

黄陵县整合农村剩余劳力和各类技术人才,在农村党群活动阵地集中搭建技术指导、劳务输出、产品销售等服务平台,定期收集登记村民的产业技术需求、驻地企业的劳务需求和市场的农产品需求,党组织牵线联系、服务平台按需分配。

桥山街道秦家塬村有种苹果的传统,村上群众种有560亩苹果。但过去二三十年种植的传统乔化苹果,品种老化。2016年,在街办的补贴下,25户村民种了127亩矮化苹果。

“矮化苹果省事好管,但咱刚开始不懂技术。”种苹果10来年的村民田杰“老把式”遇到了新问题,“多亏村上果业技术员田万青给咱指导,才解了难题。”

在黄陵县,每个镇(街道)都有一支产业技术服务队;105个村子,每村都有3—5名技术员,这些技术员都是村里懂管、懂剪、懂销售的“土专家”“田秀才”。群众种植遇到难题,这些“土专家”“田秀才”能解决的就现场解决;解决不了的,就请县果业局专业技术员来解决。

此外,黄陵县还将“双基联动”工作站整合进农村(社区)便民服务室,让群众不出村(社区)就能办理“存、取、查、转、贷”等金融业务,在家门口就能缴纳水电费、领取低保养老金等;构建集网络代购、商品零售、快递分发、产品收购于一体的“电商服务站”,打通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

省黄帝陵文化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陵县委书记孟中华说:“我们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坚持从支部抓起、从小事做起,把基层党建的重心放在一个个为民服务的具体事项上,推行代办领办等便民服务全覆盖,真正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办事不出村,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陕西日报记者 郑斐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