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白妞、黑妞与山东大鼓 正文

白妞、黑妞与山东大鼓

[焦点] 时间:2024-04-28 03:06:0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71次

       读过名著《老残游记》的白妞人,无不为白妞、黑妞黑妞的山东说唱艺术所倾倒。刘鹗透过独特的大鼓艺术视角,用精彩的白妞描写和形象的比喻,极为生动传神地刻画出这两位艺人演唱的黑妞情景。先是山东黑妞的出场已使人叹为观止:“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大鼓字字清脆,白妞声声宛转,黑妞如新莺出谷,山东乳燕归巢。大鼓每句七字,白妞每段数十句,黑妞或缓或急,山东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皆出其下,以为观止矣。”继而白妞的演唱更令人拍案叫绝:“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刘鹗的描述,将白妞、黑妞的高超演技刻画得淋漓尽致,真可谓千古绝唱。

       白妞、黑妞虽是小说中的人物,但并非虚构,其人其事都于史有据、真实可信。据有关资料记载,白妞本名王小玉,和其表姊妹黑妞同为山东郓城义东堡人。她生活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是山东大鼓早期的杰出代表。

       白妞自幼学艺,“工犁铧大鼓”,16岁便“随其父奏艺于临清书肆”,“楚楚可怜,歌至兴酣,则又神采动人,不少羞涩”(清师史氏著《历下志游》外编卷三),因而闯出了名头。她聪明好学,吸收了地方小曲、戏剧的腔调,创造出一种新调,即梨花大鼓的南口派梨花调。光绪初年,白妞和黑妞一起到济南大明湖南岸明湖居说唱梨花大鼓。她大胆吸收皮簧、梆子、昆曲及临清小曲和众多艺人的新腔新调,改编新词,丰富、改造了原来的曲调,使原犁铧大鼓的行腔曲调呈现出了新的韵味,唱起来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吸引了各阶层的听众,声动齐鲁。清末鼓词作家贾凫西在《旧学庵笔记》中写道:“光绪初年,历城有黑妞、白妞姊妹能唱贾凫西鼓词儿。尝奏技于明湖居,倾动一时,有红妆柳敬亭之目。”并加按语云:“白妞又名小玉,《老残游记》摹写其歌时之状态,亦可谓曲尽其妙。然亦只能传其可传者耳。其远韵,弦外有音,虽师旷未必能聆而察之,腐迂未必能写而著之也。”

       有关黑妞的资料,流传下来的较少。光绪朝任湖北、江苏巡抚和两江、直隶总督的端方,在题贾凫西所绘《明湖秋泛图》中有这样两句诗:“黑妞已死白妞嫁,肠断扬州杜牧之。”从中可知,黑妞过早地死去,白妞也过早地嫁了人。她们的艺术生命,都过早地枯萎凋落。

       白妞、黑妞的演唱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固然有赖于她们的高超演技,但与她们演唱的曲种也有很大关系。她们演唱的山东大鼓(即梨花大鼓),在艺坛就颇具影响。

       山东大鼓是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民间曲艺。它最初是农民在农闲时敲犁铧碎片演唱的秧歌调,故称“犁铧大鼓”(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又把它称作“梨花大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有板式变化的成套唱腔,再后来出现了流动的民间艺人,到各地演唱,并形成了孙、赵两大门户,流传日益广泛。

       山东大鼓相传形成于明朝末年。自清嘉庆年间开始,山东大鼓在冀、鲁两省南起聊城、临清,北至德州、沧州的大运河两岸广泛传播,并形成了五个支派,其中主要的为南口派、老北口派和小北口派三大支派。清末山东大鼓进入济南后,其影响进一步扩大。尤其白妞、黑妞的精妙演唱,使这一艺术奇葩风靡省城,从而更加促进了它的发展。清末民初成立于济南的山东大鼓班社就有杜大桂的杜家班,李泰祥、李大玉的李家班,李金彪、孙大玉的又一李家班,姬兴居、上半截(姬兴居之妻)的姬家班等。而一批享有盛名的女艺人也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除名噪一时的白妞、黑妞外,还有郭大妮、上半截、下半截、盖山东、白菜心等。20世纪30年代又涌现出蜚声曲坛的“四大玉”(即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孙大玉)。之后,杜大桂、姬素英、鹿巧玲等也相继而起,影响也颇大。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筱艳芳等还在上海灌制了山东大鼓唱片,发行全国,这使山东大鼓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曲种,进入了它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突出地方特色,梨花大鼓更名为山东大鼓,流传地区也超出了山东城乡,直至南京、上海、洛阳、重庆、北京、天津、东北各地,真可谓传唱全国,盛极一时。

       山东大鼓的演唱形式多为单人站唱,二三人伴奏;也有的是二人对唱。主要伴奏乐器为矮脚小鼓、大三弦和月牙板(即梨花片)。它的风格朴实、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民间很受欢迎,因而流传下来的书目也较多,其中中、长篇有《三全镇》《金锁镇》《大破孟州》《大送嫁》《包公案》《海公案》《西厢记》等数十部;短篇段儿多取材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历史小说,有《华容道》《东岭关》《长坂坡》《李逵夺鱼》《燕青打擂》《黛玉葬花》《宝玉探病》等上百段。另外还有一些根据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现实生活等编写的唱段,共计200余段。

       山东大鼓历史悠久,音乐唱腔独特,节目蕴藏丰富,地方色彩浓郁。它除自身不断丰富发展外,还直接促进了山东快书的形成,并对“乔派”河南坠子和西河大鼓等民间曲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然而“文革”以后,遭受重创的山东大鼓渐趋衰落。直到近些年来,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扶持下,它才重新焕发了青春,一些失传多年的传统书目又得以恢复演出。2002年8月,济南市曲艺团应香港特区政府的邀请,参加了“中国戏曲曲艺节”演出活动,其间青年演员刘娟、赵倩演唱了山东大鼓《战马超》《大西厢》和《草船借箭》三个段子,颇受欢迎。从此失传30多年的山东大鼓重又登上了舞台。2006年5月,山东大鼓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使山东大鼓的发展,有了更加辉煌的前景。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