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如何更好地与AI和谐共处?这场论坛聚焦疫情下的智能传播与社会关怀

[时尚] 时间:2024-05-02 20:37:4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90次

原标题:人类如何更好地与AI和谐共处?这场论坛聚焦疫情下的人类智能传播与社会关怀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10月25日报道: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与国际传播学会(ICA)共同主办的2020新媒体国际论坛24日在沪举行。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何更好地和谐会关怀背景下,本届论坛以“智能传播与社会关怀”为主题,共处通过“在线会场+线下会场”联动的场论方式进行。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发演

ICA现任主席、坛聚阿姆斯特丹大学Claes De Vreese教授,焦疫ICA候任主席、情下美国西北大学Noshir Contractor教授,播社ICA前任主席、人类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Terry Flew教授,何更好地和谐会关怀 ICA前任主席、共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Ang Peng Hwa教授,场论ICA前任主席、坛聚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Patrice Buzzanell教授等海内外专家学者、焦疫国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情下业界嘉宾及新闻传播学子1500多人共聚云端和论坛现场。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伟明和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季颖在开幕式致辞。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本乾主持开幕式。

本届论坛共设有包括院长论坛、期刊主编论坛、数字传播时代的出版阅读与短视频知识服务、疫情下的媒介表现与传播效果、融合文化:技术、生产与消费、智能传播与社会生活,健康、风险与医学传播、疫情下的全球传播及人类命运、后疫情时代的人工智能与产业转型、媒介素养与新闻传播教育和“灾难医学传播联盟研讨”等13个分论坛。

论坛现场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本乾主持开幕式。他介绍,这是上海交通大学与国际传播学会连续第八次合作办会。李本乾教授认为,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了包括传播学在内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巨大变革。“智能传播与社会关怀”是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疫情条件下的媒介表达,更是人工智能时代全球传播的最好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伟明教授表示,相较于有着124年历史的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是年轻的学院,但在他成立的18年以来,已走出了一条交大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之路,在“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取得了新闻传播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三的好成绩。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今年论坛的主题“智能传播与社会关怀”格外具有现实意义与前瞻性。

ICA 现任主席、阿姆斯特丹大学 Claes de Vreese 教授,ICA前任主席、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Terry Flew教授和ICA 候任主席、美国西北大学Noshir Contractor教授都对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成功举办本次新媒体论坛表示祝贺。

ICA 候任主席、美国西北大学 Noshir Contractor 教授在会上介绍了题为《COVID-19时代的团队合作》的研究。研究发现,新冠疫情下,跨国公司的团队合作经历了“外部聚焦-内部聚焦-内外部平衡”的历程。新冠肺炎疫情对跨国公司的组织运行和人际传播都带来了显著的影响。

ICA前任主席、昆士兰科技大学Terry Flew教授演讲

ICA前任主席、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Terry Flew在《大流行中的信任与评价:COVID-19期间对网络新闻媒体内容的态度及政策含义》的演讲中,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国民众对网络新闻的态度进行分析。他指出,尽管疫情导致了内容消费的显著增长,但这并没有使新闻媒体摆脱财务危机,也没有使其获得更多的公众信任。他指出可以从五个途径重建新闻媒体的社会信任。

聪明的机器一定导致愚蠢的人类吗?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计算机辅助传播》前主编S. Shyam Sundar在《智能传播技术时代的人类与机器》的报告中指出,虽然部署智能传播可以被用来有效地应对诸如Covid-19这样大规模的社会威胁,但与此同时,它们也可能被滥用,造成人机之间的关系紧张。Sundar教授认为,应该通过更多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实现更好的人机互动体验。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S. Shyam Sundar发表演讲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作了《以时间征服空间的历史趋势及其对信息生产方式的影响》的演讲,分析了时间征服空间的历史、趋势及其对信息生产方式的影响。他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传播速度提高,单位时间中传播空间变大,脱域和嵌域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时间征服了空间。在这种环境下,工具理性被强调,人类真实情感式的交往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改变。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国际传播学会会士祝建华在《数据是智能传播最根本的瓶颈》的主题演讲中提出,“智能传播”应当被定义为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新闻、观点、娱乐和商业信息以最佳方式产生并传递给真正需要的消费者,传播者同时从消费者处获取利益。在大数据时代,人们普遍乐观地认为数据已经不再是问题了。祝建华教授却指出,情况可能恰恰相反,数据已经成为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重的问题。数据不完整、数据被人为操纵,或者被机器无意损坏等都是传播者面临的大问题。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国际电讯传播学会理事刘幼琍发表演讲

人类如何更好地与AI和谐共处?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国际电讯传播学会理事刘幼琍在其演讲《人工智能与社会关怀》中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她围绕目前使用应用程序时产生的大数据隐私问题,指出在 AI 的帮助下,政府、企业以及每位用户应该平衡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建立一个更为包容和明智的社会,构建人类社会与AI的良性循环。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葛岩与大家分享了题为《时间中的传播-模拟方法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的研究。葛岩教授以实例生动阐释了行动者模型的发展及其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与贡献,并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对社交媒体与舆论极化关系的探索及发现。

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夏春平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最新实践—以中新社为例》的主题演讲中,分享了中新社融媒体建设的业务实践,指出面对融合发展的浪潮时,媒体应顺势而为、应势而动。中新社通过建设特色内容、自主打造移动端平台矩阵以及跨行业共建共享等策略收获了强大影响力。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在题为《复杂关系下的感知智能与深度识别》的演讲中,分享了他对智能传播的理解。他指出,人机融合智能本质上是人-机-环境复杂关系识别的技术,我们应当借助智能媒体技术,打造跨物种、越属性的人机交互生态体系,在深度态势感知和真相解读能力方面提升媒体的竞争力,在文化、医疗、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报道中展现媒体的社会关怀。

本届论坛特设“院长论坛”,包括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等近30家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所长齐聚一堂,共同研讨智能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创新的路径、机遇与挑战。论坛闭幕式还宣布了本届论坛评选出的优秀论文名单。本次大会共评选出优秀论文12篇,其中教师组5篇,学生组优秀论文7篇。(傅文婧)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