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符号里的中国》:赴一场醉心的探秘

[探索] 时间:2024-04-28 23:22:5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28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符号里的海南中国》:赴一场醉心的探秘

文\海南周刊特约撰稿 李佳

《符号里的中国》单看书名似乎就是一种提醒:我们一直生活在“符号”里。“符号”这个词,周刊中国醉心乍听起来生硬,符号赴场而翻开概念我们会发现,海南它被视作“意义的周刊中国醉心载体”“精神外化的呈现”和“能被感知的客观形式”。5000年的符号赴场中华文明也许就浓缩在“符号”中;“符号”作为一种媒介,与国人的海南生活息息相关。

《符号里的周刊中国醉心中国》 作者:赵运涛 版本:中华书局 时间:2021年7月

上下五千年,该从何讲起?单凭一本书,符号赴场肯定是海南讲不完的;若讲述太庞杂,也会令人感到枯燥。周刊中国醉心而该书作者赵运涛选取了那些最寻常、符号赴场几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海南符号来讲。他按照中国人的周刊中国醉心习俗和思维习惯,将全书分为“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符号赴场看似“无所不包”,却又无一事不“浅近”:龙凤呈祥、十二生肖,雷神、火神、财神、门神,八仙过海、四大天王,各种传统节日……“从‘天文’说到‘人文’,从天地人神鬼说到蠃鳞毛羽昆,从古说到今”。

赵运涛说,写成此书,他“耗时三年”,“惟日孜孜”,所参考的资料卷帙浩繁,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十余种学科。也正因为如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才会是这样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图书。同时,海量信息又被赵运涛“揉”成了生动、有趣的表达,让人阅读此书,仿佛在探索文化的奥秘、抚摸文化的生长,始终意兴盎然。

“符号”不管怎么讲——因其浓缩——都可能是枯燥的。而《符号里的中国》以帮助认知、普及传统文化为目的,试图吸引更多人来读,并且能够读下去,那就必须增加阅读快感。

赵运涛做了一种大胆的尝试:与文学“嫁接”。他所选取的,都是脍炙人口的古典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歌和小说(话本)。前者如《诗经》和唐诗、宋词,后者如“四大名著”和《封神演义》。他在“自序”中,专门“预告”了写作意图:“文史互证,我们会发现,小说中有着很多对符号的应用,读懂这些符号,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于是,我们在阅读时,更多了几分期待和兴奋感。《三国演义》中,“龙”有什么样的作用?《水浒传》中龙王都帮过宋江什么忙?《红楼梦》中,林黛玉初到荣国府见到的三间兽头大门,是哪种神兽?宁国府的石狮子有何寓意?《西游记》中,“龙生九子”都是谁?谁跟孙悟空打过仗?《封神演义》中,有貔貅出场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求知欲变得更加迫切。

如此“嫁接”十分巧妙,可谓一举多得。一方面,符号是艺术载体,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二者本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学作品中的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内涵与深意,也直观地反映出当时人的符号观念,有助于解读符号的成长史。另一方面,文学具有多重魅力,她不但根基深厚,号召力强,而且润物无声,塑造人们的思想与观念。假文学之手传播符号文化,显然能够事半功倍;而在一本关于符号的书中谈论文学,亦可添趣增色。

作为一本普及古典文化的图书,《符号里的中国》至少还有两个特点,令人眼前一亮。其一,曰“时尚”;其二,曰精美。

此处的“时尚”,并不做通常解;而是指此书对于现代阅读发展趋势,包括习惯、平台、场所、空间等的把握和契合。主要针对其行文风格而言。虽然讲的是传统文化,书中文字却一改传统的滞重感,不搞咬文嚼字,也不“正襟危坐”,或做长篇累牍的论述,而是清丽简约,富有文学的美感,并充满幽默感,偶尔还会“低到尘埃里”,把那些最“土”最“俗”的习俗给“挖”出来、津津有味地与读者分享。

同时,全书采取短篇结构,每一个主题独立成篇,上下篇没有关联,无论从哪里开始,都不影响阅读。

“精美”,是指此书带给人的观感而言。文字之外,书中还有300余幅插图,都是作者在查找资料和写书过程中收集的,既有考古文物,也有古典画作,其中不乏名家精品。它们插于文章中的相应位置,不仅有佐证观点、对照理解之用,更无声地传递着“符号”本身的内涵:这些司空见惯的图形,本已存在于画中,而在此时此处再现,又被还原了其作为“符号”的存在,让人见了,心生感慨、突生顿悟,对于“看见”二字的理解亦更加深刻。

翻开《符号里的中国》,我的第一感觉是“惊艳”,这本书简直美“醉了”。拿到书的当晚,我即发帖以记,写道:“(此书)简直无一页不雅,无一章不可读。”如今,合卷之际,我的看法依然如是。(李佳)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