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新春:“爆竹”声声响,你不能放我能放

[热点] 时间:2024-01-23 14:05:3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48次

正月里,爆竹王安石曾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正月春风送暖入屠苏。新春响”同样,声声在商业航天的放能放“新年”里,回顾2018年的爆竹声声“爆竹”,以此展望2019年的正月缕缕“春风”就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2018整年商业航天发展态势,新春响可分两部分来:全球范围内,声声仍然是放能放以欧美国家为首,中国正奋力追赶的爆竹发展态势;中国国内发展上,数十家商业航天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在近年初创,正月走着符合中国国情又特立独行的新春响发展路线,深耕在火箭与卫星两条事业线上,声声牢牢打固自己的放能放航天“地基”,制定清晰明了的公司发展规划,尽显一派欣欣向荣之势。

新春爆竹辞旧岁,火箭升空喜连连

依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京发布《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8)》可知,2018年,世界航天发射活动创造新纪录。

世界实施114次发射任务,自冷战结束后时隔28年首次实现年度发射次数“破百”;112次任务取得成功,成功率创近年新高;461个航天器发射升空,成功入轨的航天器数量居历史首位。其中,在2018年,中国的通信、导航、遥感等各类在轨应用卫星超过200颗。中国航天以突破历史的39次发射首次独居世界第一,部署航天器数量居世界第二,航天发射能力显著增强。

由此可见,当前国内商业航天发展现状正处于初级阶段的上升期。经过国家相关政策对商业航天的大力支持与资本的大量涌入,除却国家队坚持发挥“带头”作用,民营商业航天也在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实力优势发展壮大。

从卫星产业链上看,国内先已形成从零部件生产、卫星设计、卫星测控、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卫星应用、卫星服务等产业全链条,而运载火箭的制造、发射与服务是为卫星发射而服务,是卫星全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业航天企业各司其职,多数深耕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多方面进行研发设计,以及解决方案的订制化销售服务。

依据2018年国内航天企业自身发射能力,通过不完全统计其发射次数如下表:

注:蓝箭航天朱雀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未来号卫星失败;星际荣耀SQX-1Z搭载为三颗立方星试验载荷

2018火箭升空商业模式全盘分析: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由商业航天发展史可知,中国商业航天浪潮肇始于2015年前后。2015-2018年,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完成了从卫星设计研制、火箭研制发射到卫星在轨运营及商业化应用的“从0到1”,商业航天在国内逐渐形成自循环的生态系统;三年里,以北斗导航、高景一号等重大专项突破为引领,中国商业航天企业不仅继续深耕导航、通信、遥感三大主流市场,还开始扩展至卫星互联网、高通量通信、科研实验卫星等应用场景。

因此,国内商业航天的商业模式无外乎两种:运载火箭研制发射,卫星产业链的深耕发展。

从商业航天企业自身角度来看,运载火箭的研制与发射讲求先易后难,通过技术验证实现火箭发射成功是首步,其次是利用市场现有的技术能力和自身优势将企业带入盈利模式,最后从可持续长远发展的角度规划,提升运载火箭的各方面性能、降低发射成本,提高火箭商业发射轮次是一种通用发展策略。

因此运载火箭的燃料选择对于运载火箭的可重复利用性,有着不可厚非的作用,当前商业航天企业在燃料选择上大多选用先固体、后液体的应用模式。例如星际荣耀的液体燃料选择的是液氧甲烷。星际荣耀董事长彭小波告诉,从国内目前现状上看,还没有真正实现将液氧甲烷发动机应用在火箭上。

对比液氧煤油发动机,它的技术基础在全球应用范围更为广泛,成熟度高,但是从可重复使用的角度来看,液氧甲烷的优越性更为明显。甲烷燃烧之后生成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他杂质较少,而煤油燃烧之后的生成产物容易存在积碳和结焦现象,而这些会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可重复使用性能。

同样,星途探索CEO梁建军告诉,星途探索在发展思路上讲求的是务实。梁建军认为,商业航天的核心有两点:

第一,商业航天的发展,最终将落到“商业”二字,否则就失去了商业航天的意义,所以,就要寻找商业航天真正的市场在哪里,商业模式要走通。第二,同样也要结合“商业”二字,所谓商业的本质就是要用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好的服务。

同时,因运载火箭本身属于高精尖重型产品,投资高风险大。因此,发射成功与否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才能方得始终。

2019商业航天将会走向何方?

回顾2018年,依据哈工创投对将近50家商业航天企业的跟踪和统计,哈工创投方面披露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一共有19家企业获得23亿元以上的投资。其中,卫星发射服务领域9家企业的融资总额超过17亿元,同比增长约10%;卫星星座运营领域8家企业融资总额超过4亿元,同比增长200%;卫星制造领域2家企业,融资总额超过2亿元,同比增长100%。

由此可见,即使不断提及“资本寒冬”、“经济下行”这类敏感词汇,国内商业航天的新兴局势仍是一路向好,国家对军民融合的高调提倡,引得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这类高尖端商业航天格局初显朝阳气场。

除却运载火箭的升空“猛追”,对于卫星产业链的逐渐完善,是商业航天企业的一种“就近”打法。首先,从卫星的设计、制造、测控、发射、应用、服务入手,比运载火箭这类重型高端科技产品更容易。其次,“成本战”也是每家商业航天企业正着手深入比拼的优势点。微小卫星的研制成本降低速度明显强于运载火箭,且从用户需求来看,多卫星铺设的“星座”系列可视范围广、效益高,是商业航天落地应用的优选之一。

因此,2019年,运载火箭的商业航天发射次数对比2018年,将成近倍速增长,而商业航天初创企业数量也会成持续上升。

从国内商业航天的城市布局上看,其中,北京成为航天人才聚集区和商业航天研发总部所在地,而武汉、西安、重庆、深圳等制造业链条和军工配套完善的城市成为商业航天重要的制造基地。

近年来,美国SpaceX公司通过技术集成创新和新技术应用,大幅降低了火箭发射服务费用,目前其全球商业发射市场份额已达30%以上,因此,中国商业航天征程任重道远。2019年商业航天必将铸就辉煌,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