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开化(四)|践行“八八战略”,解码开化从生态立县到生态强县

[焦点] 时间:2024-05-11 18:17:4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18次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郭煦 浙江开化报道开化县钱江源百里水岸风情带金星村段美景。八八战略余问清 摄  开化,解码践行解码是开化开化作家莫言笔下的“神仙境”。这里群山环抱、从生满目苍翠,态立是生态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强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八八战略  开化,解码践行解码位于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开化开化全球北纬30°风光带内,从生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态立作为重要的生态水源涵养区,到底该如何推进生态保护?历届开化县委县政府一直在思考,强县也不停地在探索。八八战略  在开化千年的历史传承中,生态保护是贯穿始终、一脉相承的,县内目前仍保存着清朝嘉庆年间树立的风景林保护石碑,"杀猪敬渔""立碑禁林"等优良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可以说生态保护已经融入了开化人民的基因和血液,成为了一种生态自觉。  早在1997年,开化就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1998年正式确立并实施。多年来,开化县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秉持“保护钱江源是第一责任”的执政理念,在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模式上超前转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保护与发展“双赢”的路子,一条契合山区差异化发展的生态化道路,交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分答卷。  自觉践行“两山”理论  开化历史上就是林业大县、矿产资源大县,是全国156个林业重点县之一和全省石煤、石灰石等矿产储量最丰富的县之一。  在改革开放之初,开化县为了发展,也曾走过一段“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弯路”。当时,开化依靠林业、煤炭资源优势,大力兴办水泥厂、造纸厂、煤矿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全县财政收入最高峰曾经位列衢州地区前茅,也因此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曾经为了“喝水”问题,下游毗邻县将官司打到了省委省政府,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间接导致了百年不遇的“98'7.23”洪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基于对“98'7.23”洪灾的深刻反思及对开化县情的把握,开化县痛定思痛,当机立断,下定决心寻求新的绿色发展路径。继1997提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后,开化摸着石头过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于2000年编制完成《开化生态县建设的基本思路》,2001年完成《钱江源头(开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不断健全生态建设顶层设计并严抓落实,逐步走上了一条发展与保护兼顾、人类与自然共生的崭新道路。  开化县坚持系统施策,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深入运用“多规合一”试点成果,制定全国首个由省政府批准的县级空间规划,严格划定"三区三线",生态空间由原来的50.8%增长至83.6%,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808.5平方千米,占开化国土总面积的36.24%。成立县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实行“一办五组”实体运作;深化落实“河长制”,发布全国首个《河长制管理规范》地方标准,两次被央视点赞;建立“县乡村”三级工作体系,落实网格化分区管控,形成齐抓共管、多元共治的生态环境工作新格局。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形成了1个规划纲要、6个实施方案、1个工作计划的“161”的顶层设计框架体系,制定《开化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开化县县级有关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多项制度,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地见效。在全省率先出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实施办法》,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促进全县生态资源管护制度化、规范化。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开化县全面关停了“十五小”、“高污染、高耗能”等企业270余家,全面完成化工、涉 VOCs

    行业、“散乱污”企业等专项整治任务,转型升级企业140余家,全县工业源污染物排放量降至全市最低,四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年排放量由“十一五”的5000余吨削减到如今的不足300吨,削减了近94%。  “十三五”以来,开化系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修复,全力实施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五大行动,统筹推进垃圾、污水、厕所、庭院“四大革命”,成立全省首家生态环境保护“共享法庭”,全省首创生态环境管控平台和小微企业危废转运机制,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等多项工作。通过全县上下一心的努力,县域环境质量持续提升,2021年县出境水

    II 类水质以上占比100%,其中 I 类水天数达215天,比2016年增加207天(2022年县出境水 II 类水质以上占比99.7%,其中 I

    类水天数达191天,比2016年增加183天), PM

    2.5均值浓度为19微克/立方米,比2016年下降10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34.48%(截至2022年的PM2.5数据同上)实现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县“六连创”,四夺治水“大禹鼎”,先后获得全省首批清新空气示范区、水生态示范县试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试验区等称号。  多年来,开化县始终倡导全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发展新常态。2008年设立开化“5.5”生态日,每年聚焦“5.5”生态日、“5.22”生物多样性日、“6.5”环境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节日,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和带动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促进全民共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近年来,开化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持续提升,始终保持全省前列。2022年获评全省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体验地。  绿水青山不会自动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开化县依靠旅游引领和带动,把村景变风景、把民房变民宿、把农品变商品,加快“两山”转化步伐。  一是探索“走走看看”的转型模式。先后创成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美丽乡村示范县,建成省市精品村44个和特色村82个、历史文化村落48、省A级景区村130个,打造了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森林康养名镇、森林生态旅游主要景区点,发展三星级以上农家乐261家,银宿级以上高端民宿17家。全县5A级景区1家、4A景区2家、3A景区10家。2021年开化县旅游人次和收入分别占衢州市的28%和29%,再获全国旅游百强县、全国县域旅游影响力百强县。2022年成功获评“浙江文化和旅游总评榜十周年文旅融合发展县”殊荣。  二是探索“五个一万”的增收模式。针对开化农业集约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等通病,聚焦“两茶两中一鱼”(龙顶茶、山茶油,中药材、中蜂,清水鱼)主导产业,鼓励流转土地、鼓励大户经营、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实行“农业龙头企业+钱江源公用品牌+家庭农场+基地+农户”,推动小农户连接大市场,形成了“一亩土茶园,万元惠农钱”“一口清水塘,万元卖鱼钱”“十只土蜂桶,增收万元钱”“一亩高粱地,净增万元钱”等一批农产品溢价增值案例。其中开化龙顶被列入“浙江十大名茶”,2022年品牌价值超31

    亿元。  三是探索“国资村资”的合作模式。采取因村施策、一村一策的“村投国营、国扶村营、国村联营”模式。针对后进村实行“村投国营”,甄选工业园区绿色产业孵化园,由127个后进村抱团购买国有房产,集中委托国资运营,每个村获得固定分红5万元。针对产业村实行“国扶村营”,国资企业发挥在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帮扶产业村谋划发展产业项目。目前建成红高粱、高山辣椒、小甜枣等特色产业基地10个,总面积达到4500亩。针对典范村实行“国村联营”,对筛选出来的10个典范村,县两山集团每村安排1000万启动资金,合作成立村级发展公司,牵头整合提升业态布局、开拓市场、引进项目。如音坑乡下淤村和国资合作后,河滩地变聚宝盆、打工村变旅游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万元飙升到300万元。岙滩新景。开化传媒集团供图  坚决不要带污染的GDP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共富蝶变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赐予开化的一块金字招牌,是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发展禀赋和前提基础。优异的生态环境,成为了促进开化县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资本,也在源源不断地反哺着开化人民。  目前,开化自然资源资产总量超2500亿元, GEP 超700亿元,并成功列入国家第二批 EOD

    试点。2021年全省山区26县考核中,开化荣居一档,在11个生态发展类县排名第一。通过不断探索,形成了“保护发展协同共进——以国家公园为引领的生态开发模式”、“旅游强县美村富民——以点带面汇点成面的全域旅游模式”、“品牌引领互利共赢——好生态孕育好产品的溢价增值模式”、“资源整合产业共建——组建村企共富联盟的乡村振兴模式”、“数智赋能改革统领——推动生态价值实现的智慧治理模式”等五大模式,2021年全县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8.09%,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7.37%,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到47.59%,2017年﹣2021年期间,开化县累计获得生态补偿类资金40.67亿元。  生态是开化县最大的优势,1997年开化县委决定从生态文明建设破题,启动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主动开展“治山、治水、治污、治穷”行动,缩减森林采伐数量,关停大量污染企业,全面开始举“生态旗”、打“生态牌”、吃“生态饭”。但是全县富余劳动力出路和农民群众增收的问题又摆在了全县各级领导面前。“生态能当饭吃,会生钱吗?”“生态何以立县”等质疑之声不断。如何引导干部群众摒弃“靠山吃山,砍树卖钱,挖矿赚钱”的传统惯性思维,变消耗生态资源为保护经营生态资源,走出一条既可使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充分保护,又能够保障县域经济加速发展、群众普遍较快增收的新路子,成了当务之急。  就在开化干部群众为推进“生态立县”战略困惑摇摆之时,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来到开化,调研“源头保护”和“山海协作”等工作,就特别强调“开化一以贯之地坚持‘生态立县’战略,难能可贵”,称赞开化“为建设生态省作出了贡献,为全省各县创建生态县提供了宝贵经验。”还特别嘱咐开化“一定要把钱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好”“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的思路是对的”。这个嘱咐包含着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辩证思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思想雏形。这让开化县领导吃下了“定心丸”,坚定了“生态立县”的信心决心。  开化县作为沿海发达省份的内陆加快发展地区,200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4.5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158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8.8%。开化的地理区位条件、生态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基础、劳动力资源等情况与全国多数山区县类似。  开化县没有大川名山,只有绿水青山。为此,该县推动“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变资源劣势为发展优势。根宫佛国 5A

    景区就是老百姓“放下柴刀,拿起刻刀”转型发展的典范。该景区从一个小作坊开始做起,2010 年创成国家4A 级旅游景区,2013 年创成国家5A

    旅游景区,游客数量每年以

    12%递增,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全球最大的根雕博物馆”,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际木根雕文化交流基地。依托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区,2015年开始谋划建设开化根缘小镇,于2019年被浙江省政府命名为第三批省级特色小镇,也是浙江省首批正式命名授牌的旅游类特色小镇,并连续三年获评省级特色小镇“亩均效益”领跑者,2022年获评浙江省大花园耀眼明珠。中山堂茶园。开化传媒集团供图  齐溪镇龙门村地处钱江源头,是开化最偏僻偏远的小山村之一,保留大量没有被破坏的山水资源和徽派民居。2016年,该村坚持“一个徽派风貌设计+多元特色融合、一个九溪龙门品牌+多重体系运营、一个村集体公司运作+多个主体发力、一户农家乐+多家农户协同”等“1+X”发展模式,每年接待游客

    10万人次。2022年农民人均收入 2.85

    万元。在旅游产业和品牌经济的发展带动下,农民经营性收入来源从种植业、养殖业、来料加工“老三宝”,变成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新三宝”,农民人均收入的经营性收入从2003年的1414元提高到2022

    年的 7325元。  擦亮生态强县的钱江源底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各有侧重。这些年来,开化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并迭代升级,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走“以破坏生态换取GDP”的邪路,不走“捧着金饭碗过苦日子”的穷路,先后成功创建了省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打造了国家东部公园,开展了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探索了国家公园城市现代化,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互促共赢。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践行“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才有坚实根基,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保护补偿是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化县以制度重塑为突破口,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在保护好开化的绿水青山中谋求长远利益和永续发展。从公益林补偿、地役权改革到森林碳汇质押贷款……一系列生态补偿机制的落地实施,转变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让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区推出“根宫踏春 夜宴新秀”活动。开化传媒集团供图  眼下的钱江源国家公园夏意浓浓,绿水与青山交融,蓝天与白云交汇,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跃然眼前。  “一定要将钱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多年来,开化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财富。自开化县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以来,持续扩绿提质,从根本上筑牢生态屏障。  20多年来,开化县10次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从2001年的每亩补助8元,提高到现在的每亩40元,充分调动了当地群众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积极性。  如今,满山翠绿,公益林面积由2001年的70.17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38.73万亩,惠及农户4万余户,每户年均增收1000余元。  “开化以‘品质农业’‘生态工业’为突破口,通过产业升级撬动收入增长。”开化县委书记夏盛民说。  以山为美,靠山发展。良好的生态特别适合发展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农业,2003年以来,开化聚焦龙顶茶、山茶油、中药材、中蜂、清水鱼主导产业,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推动千家万户的小农户连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首要之举是打响“钱江源”品牌,推动农产品溢价增值。以开化龙顶茶为例,其2021年品牌价值29.04亿元,2021年产量仅比2003年扩大2.3倍,但产值却扩大了18.6倍;再如开化清水鱼,2021年塘边价每斤达到25-35元,是普通草鱼的4-6倍。如今,开化已经形成了“一亩土茶园,万元惠农钱”“一口清水塘,万元卖鱼钱”“十只土蜂桶,增收万元钱”“一亩高粱地,净增万元钱”等一批农产品溢价增值案例。目前,“钱江源”品牌已囊括8大类80余款产品,平均溢价率达到30%以上。其次是培育生态美食,推动加工增值。开化气糕被誉为“东方披萨”,开化县率先成立气糕办,组织3000名农民参加烹饪、特色小吃餐饮培训,将气糕特色小吃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开化还进一步挖掘每个乡镇的特色美食,发布浙江省首个地方菜标准——钱江源味道《开化菜》,推出30道“不得不吃”的开化名菜,生态产品加工成美食,身价增长了几十乃至上百倍,2021年,开化美食产业总产值达到75亿元,直接就业5万余人。  生态红线也倒逼开化工业产业升级,从食品医药、建材矿业、轻工机械“老三样”跃升到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新三样”。近年来,伴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善,开化对新兴产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有机硅和糖醇两个百亿级产业链日益壮大,一批有机硅和功能性糖醇项目建设落地,如浙江合成材料公司总投资22亿元的特种有机硅新材料项目,已启动生产区主体工程施工;浙江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高纯度结晶赤藓糖醇建设项目正式投产。  同时,开化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有机硅、糖醇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实施意见》《有机硅产业链提升方案》《糖醇产业链提升方案》,保障两大主导产业总产值增速持续加快。今年以来,糖醇、有机硅两大产业链产值同比增长56.7%。  “近年来,开化主动融入四省边际旅游大环线,以5A景区为龙头,全力抓旅游配套、项目、人才、服务、营销,在浙江和长三角激烈的文化旅游市场竞争中,形成‘衢州有礼·根源开化’城市品牌和‘有根有源有味道·开化是个好地方’旅游发展品牌。”县文广旅体局局长曹蓉说,目前,开化县城创成全市第一个省4A景区城,全县建成A级景区14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4A景区镇8个、省3A级景区镇5个、A级景区村253个,景区城、景区镇、景区村基本实现全覆盖,走出了一条“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人人都参与,人人都受益”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2022年,开化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63.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5亿元。  如今,在开化,绿水青山正在慢慢“变现”,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2015年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同时入选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2016年成为全国第四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2018年成功摘获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荣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019年获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2021年成功入选第五批全国“两山”创新实践示范基地备选名单。  专家点评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示范  (点评人:卢宁,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副教授)  开化先后创成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美丽乡村示范县,建成省市精品村、特色村、历史文化村落、省A级景区村,这都与贯彻落实2003年以来浙江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分不开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开化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建设与农村产业发展创新融合。一方面基于美丽乡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森林康养名镇、森林生态旅游主要景区点,发展三星级以上农家乐、银宿级以上高端民宿,多次获得全国旅游百强县、全国县域旅游影响力百强县;另一方面,基于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环境,开化聚焦“两茶两中一鱼”——龙顶茶、山茶油,中药材、中蜂,清水鱼这些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鼓励流转土地、鼓励大户经营、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实行“农业龙头企业+钱江源公用品牌+家庭农场+基地+农户”,推动小农户连接大市场,形成了“一亩土茶园,万元惠农钱”“一口清水塘,万元卖鱼钱”“十只土蜂桶,增收万元钱”“一亩高粱地,净增万元钱”等农产品溢价增值范例,成为开化主导生态产业,做到了生态产业化,把开化绿水青山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记得开化早在2013年便提出“加快国家东部公园建设”,开化的国家公园不是仅仅从主体功能区出发,单一保护绿水青山却不谋发展,而是在保护修复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探索县域绿色发展、乡村生态振兴、群众共同富裕。因此,开化走出了山区县跨越式发展、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其他加快发展地区、生态功能区如何深入领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了示范。  编辑:郑良相关报道:解码开化(一)城乡一体化助力开化“千万工程”取得新成果  解码开化(二)|开化牵头跨省合作,探索边际县域发展新路径  解码开化(三)|向海借力:山海协作的开化实践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