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杨浦不缺“串联”产学研的“两栖”人才?

[休闲] 时间:2024-04-29 09:03:2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55次

原标题:为什么说杨浦不缺“串联”产学研的串联“两栖”人才?

东方网记者朱贝尔2月24日报道:高校始终是杨浦最宝贵的资源。多年间,说杨杨浦涌现出许多“两栖”人才和科技公司,缺产栖人着力推动区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学研记者了解到,串联杨浦正进一步推动高校、说杨科研院所与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对接,缺产栖人深化校企合作,学研构建青年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孵化-重点产业培育的串联全生态系统。

叶德建是说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曾赴美国麻省大学就读博士后、缺产栖人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西蒙访问学者,学研回国后进入复旦大学软件学院任教。串联2011年,说杨乘着国家离岗创业的缺产栖人政策红利,他身体力行,决心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办了清鹤科技。背靠复旦大学雄厚的科研资源和杨浦区“3310”引才计划,叶德建在复旦大学科技园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成为杨浦区“串联”产学研的“两栖类”人才代表。

他表示,“杨浦3310项目和区政府的平台搭建,还有各种资源引入让人觉得很暖心。创业初期信心关怀很重要。如果没有杨浦这个环境,我的创业决心不会这么坚定。”清鹤科技始终坚持走软件自主研发的道路,专注于中国市场的智慧视频场景化解决方案,在政府政策以及园区扶植下,仅仅用了不到8年时间,就实现了销售额从零到一个亿的突破。

2015年,清鹤科技挂牌新三板,目前市值已经突破5个亿,伴随北交所的开市,清鹤科技递交辅导备案申请,迈向新的上市舞台。

在杨浦,像叶德建和清鹤科技这样的两栖人才和科技公司还有很多。同时,杨浦也坚持多年主动走进高校,把更多优秀的毕业生引到杨浦,积极推动区域内的企业组团走进高校、科研院所,与相关平台开展对接和联动,形成更加开放的服务体系。

去年,杨浦举办的在线新经济创新挑战赛,出题人就是哔哩哔哩、美团、字节跳动、叠纸网络等坐落在区域内的行业龙头企业。23个项目从比赛中脱颖而出,其中清华大学王睿团队“大型商业停车场智能车位寻导系统”、同济大学胡雨轮团队“基于高效物流链管理和便捷无人车运输的物联网方案”等项目,均得到相关企业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多名学生将带着项目进入企业实习。

除了搭建赛事平台为企业精准招募高校创新型青年人才,杨浦还启动了“杨浦在线新经济未来人才实验室”建设,字节跳动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率先开展“营、坊、赛、院、课、部”“六个一”产教融合协同项目试点,在课题研究、教学合作、课外实践等方面深度合作。

未来,杨浦将进一步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对接,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双方开展“引企入教”“引学入企”改革,推动教学资源、培养平台、专家师资共享,高校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精准对接,构建青年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孵化-重点产业培育的全生态系统,将未来人才实验室建设成在线新经济创新人才培养地,打造成在线新经济创新项目首发地,建树成在线新经济创新文化传播地。

高校科研院所集聚集聚,也为杨浦带来了丰富的院士资源。截至2021年底,有69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不含外籍)生活、工作于此,占到在沪两院院士总数的三分之一。杨浦区坚持“我们服务院士、院士服务杨浦”的理念,通过打造院士科普品牌“院士智汇”,让院士科普进企业、进社区、进园区,强化院士智力辐射,为上海更好担当国家战略使命和杨浦“四高城区”建设提供强大力量支撑。比如,杨浦区重点打造的滨江示范带,就凝聚了两院院士的宝贵智慧。无论是“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争创人民城市建设标杆”专题研讨会、滨江开发院士专题报告会,还是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的转变,都离不开郑时龄、吴志强等院士及其团队的智力支持。再比如,庄松林院士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太赫兹安检仪”,应用于当前地铁、高铁车站、民航等公共场所的快速安检;全球首款可定位的“胶囊内窥镜”,在全球多个医院投入使用;优熠触摸屏阅报栏,应用于“辽宁号”航空母舰上;还有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3D放映机,万达、华谊兄弟都已投入使用。未来,杨浦将持续提供精准优质高效服务,助力院士在事业发展上取得更大成就;将进一步深化区校联合机制,协同资源优势,与高校共同布局和推进院士领衔的高峰团队建设,打造更多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加快技术创新转化,促进政产学研用多元融合,为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赋能增势。

(朱贝尔)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