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专访 | 李啸洋:美的意境是经过提纯的,诗歌如是,美酒亦如是

[娱乐] 时间:2024-04-27 17:36:5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45次

李啸洋,笔名从安,专访电影学博士,李啸现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洋美亦参加第37届青春诗会,境经出版学术著作《时间赋格:中国电影中的过提劳动记忆》,诗集《花神的诗歌夜晚》(2021)。剧本、美酒小说、文化散文、专访评论等见于《中国作家》《花城》《诗刊》《星星》《中国诗歌》《延河》《青春》《解放军文艺》等,李啸曾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九届“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奖(2018)、洋美亦《星星》诗刊年度大学生诗人奖(2017),境经第七届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2022)等。过提

10月14日至22日,诗歌由泸州市人民政府、《诗刊》社主办,中国诗歌学会战略合作,中国诗歌网、中国歌剧舞剧院、泸州老窖·国窖1573研究院、中视华凯传媒集团承办的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七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在泸州、北京两地举行。

“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给很多外国人‘体验中国’的机会,包括去看长江、黄河,去走进我们的平原与高山,去重新认识孔子、李白,去缅怀杜甫与苏轼。我觉得,这是外国人重新认识中国、重新发现中国文化的机会,也是我们展现中国形象、呈现中国魅力的契机。”电影学博士、青年诗人、北京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李啸洋在活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同时,他认为,新的文学青年一代要承担起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重要责任。

记  者: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等开始就有着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教传统,几千年来,有人对此坚持传承,也有人尝试“反叛”,作为青年一代的诗人,您是如何看待传统诗学的发展的?对于您来说,传统诗学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李啸洋:传统诗学有传统诗学的魅力,现代诗学有现代诗学的风格。我觉得,传统诗学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一些青年人写新古典诗,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像苏奇飞的《簪花与伏虎》、杨不寒的《酿酒司的娘子》,茱萸等一批优秀的青年诗人也将一些古典元素运用到自己的诗歌写作中,包括我自己也写过一些新古典诗。

一个人的美学记忆是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的,古典诗学提供的美学高度,是镌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血液中的基因,这是无法改变的。我们这一代诗人肩负很重要的责任,如何能将传统诗学资源现代化,完成美学过渡时期的转换,这是很重要的血脉传承。传统诗学对我最大的影响有两个:第一便是“诗言志”。诗为谁言?替谁说话?站在谁的立场?杜甫为我们提供了范例,现代诗歌同样要与人民同在,诗人要心怀天下。第二个影响,便是古典诗提供的范式与美学意境。我们的自然主义诗学,深刻影响了斯奈德等一批诗人。美的意境是经过提纯的,诗歌如是,美酒亦如是。可以说,诗歌最高的追求是美学,因此,在美学层面,我们要向古人看齐与致敬,酒文化的传承与之类似。

记  者:您所学习的专业是电影学,除诗歌以外,您平时也会创作一些剧本、影评等,电影学或是电影艺术中的哪些方面对您的诗歌创作有比较大的影响?您是如何看待不同艺术领域之间的某些共通之处的?能否通过一两个示例进行说明?

李啸洋:我喜欢电影,也喜欢诗歌。我的一门课叫《电影与跨媒介叙事研究》,其中有一节是关于诗歌和电影的跨媒介。前苏联电影理论家爱森斯坦曾经在《蒙太奇论》当中,举了很多关于诗歌和电影的例子。他认为,电影艺术的本质是最接近诗歌的,电影用蒙太奇组织影片,镜头的跳跃性、意象的凝练,都与诗歌艺术非常相似。爱森斯坦举的例子,是日本的俳句。这些俳句视觉性强,就是电影的画面。中国古诗中,也有这种诗歌。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颜色鲜亮,时空跨度大,有春天有冬天,时空跳动性大,电影的镜头感很强。艺术都有相通之处。爱森斯坦提出,镜头是“二者之积,不是二者之和”,我赞同他的观点。上面所提到的诗歌,或许一句话的力量是弱的,但是连在一起便有了画面的力量。很多电影都在向诗歌学习,比如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很多电影,也充满诗意。比如,邢超的电影《冬》,美学便取自于柳宗元的《江雪》。

记  者:您目前在从事电影学相关的教学工作,想必您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关于教学、科研和创作三者的平衡问题,您是如何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教学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文化与艺术传播的过程,您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李啸洋:做科研、写诗歌、写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瓶颈”,那便是“创新”的问题。老掉牙的东西太多了,最重要的便是创新。我平时喜欢看电影,也喜欢读诗歌,电影的画面感有时给我以诗的灵感。另外,我也读《巴黎评论》,帕斯的《弓与琴》等访谈录、理论书。我觉得,看完这些书之后对诗歌文本很有帮助,那就是在创作的时候,便不再单纯地只关注文本,而是可以去关注文本背后的更大的意义,这个是文学史、电影史给予我的“眼光”和启示。当然,个人的主观感觉也很重要。三者之间最难得的便是:有了眼光、有了理论,如何变成文本。这个文本不能过于晦涩难懂,又不能像白开水般索然无味,文本要有普遍性,还要有个人风格,这是一个难题。我有时会把写作看成休息,写论文看书累了,就会读读诗歌。后来我觉得,论文也是一种写作,不是八股文,抱着这样的态度,论文就变得有趣多了。

教学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文化与艺术传播的过程,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传承”,传承知识、传承文化、传承美学,这种传承不是说讲完课就结束了,而是需要学生吸收、转化,最后有效产出,而论文、诗歌的产出能够检验我们的传承、效率。

记  者:国际诗酒文化大会迄今已经举办了七届,七年来举行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诗歌与文化交流活动,为中外诗人、文学家搭建了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您认为,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在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最大价值是什么?

李啸洋: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拆开这些词,便是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我觉得,它最大的价值,是泸州老窖给中外诗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机会,一个“在现场”认识中国的机会。比如,很多外国人根本不知道中国诗歌里的竹子长什么样子,不知道喝中国浓香酒醉了与喝威士忌醉了有何不同,很多外国诗人也没有见过柳永词中的水井,但是,当他们通过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来到中国,就会切实看到、感受这一切。这么多年过去,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给很多外国人“体验中国”的机会,包括去看长江、黄河,去走进我们的平原与高山,去重新认识孔子、李白,去缅怀杜甫与苏轼。我觉得,这是外国人重新认识中国、重新发现中国文化的机会,也是我们展现中国形象、呈现中国魅力的契机。

记  者:在新的时代背景与传播技术发达生态下,中国的诗人、文学家,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文学创作者如何运用自身的创作与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更好地肩负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使命?更好地推动包括以诗酒文化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李啸洋:新的时代,媒介更加发达、多元。中国的诗人、文学家,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文学创作者,如何运用网络来肩负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使命,确实是我们正在面临的重要问题。比如,李子柒的短视频,不就是中国古人理想的生活吗?小红书、B站以及其他短视频平台重组了媒介生态,我觉得最大的意义,便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新兴媒介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媒介只是一种介质和载体,但是,要“载”什么内容,还是有非常强的可选择性的。我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不够,力度不够,优秀内容也远远不够多,新的文学青年一代要承担起这个转化的责任,比如,把诗歌转成短视频,这比单纯的娱乐有意义多了。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