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建国后粟裕为何遭遇挫折?陈赓曾劝老友:古往今来,两种人很危险

[综合] 时间:2024-04-28 06:28:0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81次

    

原标题:建国后粟裕为何遭遇挫折?陈赓曾劝老友:古往今来,原创裕为遇挫友古两种人很危险

    

    

在新中国的建国开国将领当中,陈赓与粟裕是后粟何遭莫逆之交。

陈赓比粟裕年长4岁,折陈两个人早年的劝老人生轨迹有很多相似之处。

例如他俩都参加了1927年8月的往今南昌起义,一样是两种“革命军中马前卒”的下级军官。

起义失败后,人危陈赓和粟裕各奔东西,原创裕为遇挫友古一个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跟随朱德、建国毛泽东打仗,后粟何遭一个在上海追随周恩来主持中共中央特科工作。折陈

而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劝老第一次见面,已经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往今

当时粟裕是两种负责华东野战军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而陈赓则是刘邓大军麾下的第4纵队司令员。两人在解放战场上纵横驰骋,屡立战功。

1947年9月,从山东转战到中原战场的粟裕统率华东野战军主力,开始和陈赓并肩作战。

他们一见如故,十分投缘,很快就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陈赓曾经由衷地对粟裕说:“真是闻名不如见面,以前光听说你如何厉害,今日一见,果然了得。”

虽然由于战事吃紧,他们只在一起相处了短短20来天,却在血与火的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建国后,粟裕和陈赓接触的机会多了起来。

1951年9月,周恩来、朱德找到粟裕,要他到总部担任副总参谋长。

进入总参谋部不久,粟裕提议办一所高水平的军事工程学院,于是给毛泽东写了报告。

毛泽东批准后,粟裕开始着手建校。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选谁来当校长。

思索一番后,粟裕想到了昔日的战友陈赓。

陈赓毕业于黄埔军校,战争年代又当过红军学校的校长,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时候,陈赓还在朝鲜战场作战,不过好在交战的中美双方已经开始和谈,前线无大战事。他接到命令后,马不停蹄赶回国内,成为军事工程学院第一任院长。

陈赓没有辜负老战友的期望,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很快使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步上正轨,成为了一所初具规模的专业军事学院。

他和粟裕共事期间,两人之间无话不谈,推心置腹,是难得的知己。

粟裕打仗厉害,战场上敢于决断,所以屡战屡胜,早年风头无两。在1950年初期,毛泽东对粟裕的倚重,甚至超过了林彪,一度将他列为指挥台湾战役的负责人。

但俗话说得好,“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随着和平钟声的敲响,新中国正式迈入建设时期,粟裕这个为战争而生的人,似乎迎来了一个颇为尴尬的局面。

相对于前半生的战功赫赫,粟裕大将后半生遭受的冷遇让很多人难以理解。其实这和他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和平年代和战争年代,是完全不同的生存与处世环境。

可是粟裕还是保留了战争年代的习惯,直来直往,不唯上,不唯权。

这让他无意中得罪了很多人。

陈赓深知好友为人耿直,深怕他吃亏,曾经苦口婆心地劝过他。

有一次,他意味深长地和粟裕说:“古往今来,两种人最危险,一是功劳太大的人,一是不去迎合上司的人。你老兄这两样一样都不少,能不被整吗?”

这段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粟裕在解放后遭遇“冷藏”的原因。

他战功大、声望高,从来不搞逢迎奉承那一套,为人棱角分明、不够圆通,得罪了不少老同志。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和彭德怀的矛盾。

20世纪50年代,全军正在转入正规化建设,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此时,彭德怀和粟裕都是年富力强,想要大干一场。

1952年7月,彭德怀主持军委工作,成为粟裕的直接上级。

其实他们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二人都久经沙场,是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行家,都有很强的决策意识和决断能力,而且个性鲜明、行事果断。

可是个人风格、理念的不同,以及沟通上的误解与不畅,最终导致了彭德怀和粟裕在工作上的诸多龃龉。

其实,两个身经百战的将领,在军队建设问题存在一些意见分歧,原本是正常的。可谁都没有想到,矛盾越闹越大,最后到了难以收场的地步。

在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突然遭到错误批判。

一时之间,山雨欲来风满楼,他身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一时之间无所适从。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陈赓不畏惧外界环境,为友人仗义执言。

有一次,他看到有人写材料攻击“粟裕根本不会打仗”,不由得勃然大怒,反驳道:“如果说粟裕不会打仗,那么中国还有谁会打仗,请他站出来,让我见识见识。”

对于身处风暴中心的粟裕来说,这是当时为数不多、掷地有声的公道话,让他感动不已。

1961年2月,陈赓与粟裕一同在上海疗养。两人常聚在一块谈天说地,打发时间,度过了难得的闲暇时光。

可是一个月后,陈赓在撰写《作战经验总结》一书时,心脏病突然发作,不幸撒手人寰。

粟裕听说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后,悲痛万分。他怎么也想不到,不久前还谈笑风生的好友,转眼已是阴阳两隔。

尽管家人一再阻止,可他还是拖着羸弱的病体,踉踉跄跄赶往医院,见了陈赓最后一面。

陈赓遗体火化之后,骨灰被送回北京,粟裕还坚持与李克农等人一起,到机场为骨灰送行。

在机场的跑道上,他注视着冲向云端的飞机,眼里噙满了泪水。直到飞机消失在茫茫的云端,他仍久久伫立不肯离去。

一个曾经并肩作战多年,愿意在困境中挺身而出的挚友,永远地离开了自己,这对于粟裕而言,是无比悲痛的一件事情。

陈赓去世后,粟裕晚年更加寂寥,几乎可以用“门前冷落鞍马稀”来形容,在沉闷中度过了余生,直到1984年与世长辞。

他的夫人楚青的曾经评价丈夫是个悲剧性人物,“战争年代打仗打的苦,和平时期挨整整的苦,到了晚年生病病的苦”。

寥寥数十字,概括了这位开国大将的悲壮一生。返回,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