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丨“00后”一线显担当 抗疫青春派

[娱乐] 时间:2024-05-06 09:59:5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91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丨“00后”一线显担当 抗疫青春派

编者按

上一秒0后他们还是海南父母眼中的孩子;这一秒,他们却披上“战袍”,周刊扛起责任。丨线

在战“疫”一线,显担我们随处可见“00后”忙碌的当抗身影。他们中有在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的疫青医护人员,有教师志愿者,春派有刚刚入职不久0后基层工作人员……疫情发生后,他们第一时间冲到一线,海南奔忙在核酸采样点、周刊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病房、丨线物资保障点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场。显担这群“奔涌的当抗后浪”,用实际行动展现了青春应有的疫青担当。他们虽然还很年轻,但却勇往直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消防员李文诗:奔赴另一个战场

文\海南日报记者 林书喜

“紧急集合!”8月28日晚10时许,儋州市消防救援支队中兴大道特勤站站长李翔一边吹哨子一边高喊。此时,离消防队员熄灯休息刚刚过去半个多小时。

李文诗。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急促的哨声把李文诗从睡梦中叫醒,他迅速起身,穿好衣服,跟战友们一起下楼集合。“今天晚上,我们的任务是赶到儋州东成镇长坡墟消杀,出发!”

8月28日,长坡墟一名居民被确诊为新冠肺炎阳性病例,儋耳蓝焰疫情处置突击队接到儋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指令,连夜对长坡墟大街小巷进行全面消杀。

从那大到长坡墟,大约半个小时的路程。车行至半路,李文诗熟练地穿好防护服。“看来今晚又要干通宵了。”李文诗笑着跟战友说。对于李文诗与战友们来说,本轮疫情期间,鏖战通宵是常事。

当天晚上11点多,待长坡墟的居民转运离开之后,李文诗和战友背着消杀液,分组作战,把长坡墟的主街道、小巷和居民家门口彻底消杀一遍后,时针已指向了29日凌晨5点多。

2000年出生的李文诗是儋州本地人,2019年退伍后,于2020年进入消防救援队伍,成为儋州市消防救援支队中兴大道特勤站灭火救援二班的战斗员。

自8月1日儋州市发现本轮疫情首例阳性病例后,全市多点暴发疫情,对高风险区和核酸采样点进行消杀是预防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根据儋州市消防救援支队要求,中兴大道特勤站决定成立一支消杀队伍,主动承担起那大镇高风险区和核酸采样点的消杀任务。

“站长,算我一个。”李文诗主动请缨。8月12日,由18名消防救援指战员组成的儋耳蓝焰疫情处置突击队成立,而出战的首个任务是赶到高风险区光村镇泊潮村消杀。

“说实话,接到这个任务,我心里还是比较紧张的。”李文诗说,“当时是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每天都有新增病例,虽然穿着防护服,但心里还没底,担心被感染。”

8月13日下午1点40分,李文诗跟随队伍向泊潮村进发。那天天气本来就热,地处海边的泊潮村更闷热,让第一次穿防护服的李文诗很难受。“还没开始干活,已是满身大汗了。”

但一进入工作状态,他就忘记了紧张,消杀液喷完,就加满继续干。泊潮村很大,18人连续奋战了将近七八个小时才结束。因为穿了防护服,他们不能吃任何东西,水也不能喝。“当时口很渴,全身湿漉漉的,十分难受,感觉人快要虚脱了,这是我参加消防救援工作以来,印象最深刻的工作经历。”李文诗说。

经过泊潮村一战,李文诗再也没感觉到紧张了。这些天来,他跟随战友多次进入高风险区域进行消杀,内心都很平静。

疫情还没退去,李文诗每天依然跟战友奔赴抗疫一线,从没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我觉得做消防救援,本身就有风险,对我们来说,战疫情只不过是从一个危险的战场转到另一个危险的战场而已。”李文诗说。

志愿者林静之:“小白”变“大白”

文\见习记者 曹马志

“18岁生日那一天,我成为了一名战‘疫’志愿者。”9月2日上午,在海南儋州先锋社区,“00后”女生林静之,忆起这些日子的志愿服务经历,历历在目。

林静之。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这一轮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她的暑期计划。今年高考,在海南中学读书的林静之,考上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儋州实行静态管理,她的高中毕业旅行不得不暂停,每天足不出户。

城市“静”下来,父亲林宗瑞却格外忙碌。他是儋州市新州镇赤坎地小学的一名数学老师。疫情发生后,父亲主动报名成为先锋社区一名战“疫”志愿者,每天早出晚归,戴着红袖章,值守社区道路卡点、徒步巡查大街小巷、搬运医疗防护物资……看着父亲的身影,林静之心中也萌生出当志愿者的想法。

想到就马上去做,林静之向社区工作人员提交了当志愿者的申请,一连报了几次,都被婉拒了。原来,按照社区招募志愿者的规定,志愿者必须年满18周岁。林静之还是未成年人,她的18岁生日是8月25日。后来,社区安排她先参加培训,等过了生日后,林静之终于如愿成为一名志愿者,被分配到先锋社区第三网格文化北路片区,从事核酸采样信息采集工作。

“以前看到‘大白’,心里特敬佩,她们是‘无名英雄’。”8月26日,林静之第一次化身“大白”,穿好白色防护服,戴上防护面罩和橡胶手套,她很快投入到紧张的志愿服务中。“我没带手机,用身份证可以吗?”“可以的。”在核酸采样点,经常会碰到不会用手机的老人和孩子,林静之都会根据他们的户口本或者身份证,人工录入信息。

由于手上戴着手套,手机装在密封的透明塑料袋中,眼前还隔着面屏,输入比平时用手机要费力得多,但是林静之每次都会一丝不苟地录入信息,并反复核对,才会点下“确认”按键。“居民的身份证号,一个数字都不能错,否则就查不到检测结果,等于白做了。”林静之说,做采集信息志愿者,不仅要熟练使用手机,还得非常细心,有耐心。

每一天,林静之都要为数百人进行信息采集,耐心引导他们进入采样区。忙完后,脱下全身的防护装备,林静之的头就像刚洗过一样,衣服早已湿透,冒着热气,拧一把衣服,汗水在地面溅出一片水痕。

连续当了好几天志愿者,林静之从一开始的好奇,逐渐觉得,“大白”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不论是大热天,还是台风天,‘大白’都会坚守在采样点,和时间赛跑,力争早日跑赢病毒。”林静之认为,战“疫”路上,同行者众。虽然“00后”还很稚嫩,但是通过这次战“疫”的洗礼,她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参加志愿者工作后,林静之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她不仅和很多本地医护人员在核酸采样现场“搭档”,还和四川、山东、上海等多地的援琼医疗队员一起并肩作战,守望相助,守护这座城市。

“生日那天,社区志愿者给我送了一个蛋糕,还送到家门口。”她说,当晚,面对烛光,她许下愿望,“祝愿家人身体安康,疫情早日过去,我可以早点回校上课。”

年轻教师吴小曼:愿做小小螺丝钉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楠

“在这场战‘疫’中,我愿做一颗有温度的小小螺丝钉,为我的家乡贡献一份力量。”包裹在厚重的防护服中,“00后”吴小曼的声音中透着一丝俏皮,充满朝气与活力。

吴小曼。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吴小曼是三亚市天涯区一所幼儿园的老师。今年8月,正值暑假,没有课程安排的她回到老家乐东。8月2日,她接到教育局发布的志愿者招募令,得知三亚人手紧缺后,她毅然决定前往支援。

“出发前,怕家人担心,就跟他们说幼儿园有点事,忙完就回来。”吴小曼说,8月3日中午她就来到了三亚,简单休整后,她被安排到三亚天涯区南海社区,担任核酸检测信息采集员。

开箱,扫试管码,扫健康码,核对被采集人员信息……在核酸采样点,吴小曼的动作一气呵成。工作虽不难,但在她眼里却意义重大。

“信息采集是核酸检测工作的第一步,少录、多录、错录一人,同组的人甚至前后组的检测结果都可能受到影响。”吴小曼介绍,他们需要在十几秒时间内完成扫码、查验、核对等步骤,对一个人的专注力和耐心是极大考验,容不得一点疏忽。

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有些老人、孩子没有身份证,一些人名中有生僻字。这时候,自动录入可能会存有一些误差,需要人工比对、手动录入。“每次碰到特殊情况,我都会反复确认,一字一字录入,并且多次核对,用时控制在半分钟时间内,既保证采样效率,又要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吴小曼说。

8月,海南气温高,套在不透气的防护服里持续为前来进行核酸检测的居民采集信息,是一件需要坚持才能完成的事。“现在已经适应了,我还记得第一次穿防护服,呼吸困难,头晕想吐,但还是要跟上医护人员的速度,不能有任何失误,压力特别大。” 吴小曼说。

“防护服有限,每去一次厕所,就要换一套防护服,所以大家干脆都不喝水,省得浪费防护服。” 吴小曼坦言,虽然不摄取水分,可闷在防护服里,汗水会不断流出,5个小时的工作结束后,她的双手已经被汗水浸得有些褶皱、发白。

“我也在岗位上中暑呕吐过一次,但休息了一会还是决定继续工作。” 吴小曼说,身边人看她年纪小,心疼照顾她,可在她看来,疫情之下,她不是孩子,也要扛起自身的责任。

“这是我们的家园,需要我们自己守护。”吴小曼笑着说,如今,疫情在不断好转,她也盼望着早点吃上妈妈做的饭。

护士潘在朝和王凤银:“我年轻,我先上”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李艳玫

“还没过关?好好配合把这针打完,我教你一个绝招……”

潘在朝。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9月1日,在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隔离病区儿科病房里,正在专心致志打游戏的14岁新冠肺炎患儿小浩(化名)抬头望了一眼准备给他打针的“大白”哥哥,喜上眉梢地回答:“没问题!”

打针过程中,“大白”哥哥一边打针一边跟小浩分享自己打游戏时的经验,不知不觉间就完成一次治疗。

这位“大白”哥哥名叫潘在朝,海南文昌人,2000年出生,去年来到三亚中心医院成为一名规培护士。

王凤银。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8月10日,根据统一部署,三亚中心医院腾空所有病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8月14日,由该院6名儿科医生和5名护士组成的医护团队与湖南援琼医疗队一起负责儿科病区120张床位的患者收治工作,潘在朝就是三亚中心医院儿科护士中的一位。

他和老师们所接管病区的患儿中最小的只有十几天,最大的也只有十几岁。照顾小宝宝,这位“00后”男护士有自己的绝招:“要勤换尿布,不然容易红屁股。喂完奶,要拍拍背,轻轻安抚一下。”应对已经上了学的叛逆小朋友,他也得心应手:“多聊聊他们喜欢的话题,成为哥们儿,就说什么听什么了!”

细心和耐心,是潘在朝总结出的在儿科工作的生存之道。

“尤其是在静脉穿刺的时候,孩子的血管要比成人细,如果护士没有十足的耐心和细心,那恐怕很难做到一针见血。”潘在朝说,此次投身战“疫”一线,自己和同事们要隔着护目镜,戴着医用手套给患儿做静脉穿刺,难度比平时更大了。所以,他每次都必须集中全部精力,一次轮班下来,汗水总是浸透衣衫。

在三亚“0801”疫情中,奔波在战“疫”一线的还有诸多“00后”女护士。

“叮铃铃……”8月31日5时许,伴随清脆的闹铃响起,来自海南省人民医院的“00后”护士王凤银起床,洗漱,吃早餐,换上工作服……一系列动作麻利且迅速,紧接着跑步前往核酸采样点集合。

这天是王凤银来三亚支援核酸采样工作的第31天,中间除了休息一天外,她每天5时左右起床,换上防护服,走街串户采集咽拭子。她感受过鹿城的暑气熏蒸,也体验过这里的倾盆大雨,但她没有丝毫退缩。

能吃苦,浑身散发着拼劲、干劲,是大家对这位“00后”姑娘的评价。王凤银出生于2000年,去年从海南医学院护理专业毕业后,进入海南省人民医院工作。

8月初的鹿城,烈日炎炎,热气从脚底往上涌,穿上防护服不久就已汗流浃背。但王凤银觉得,这点困难不算什么,她撕开包装纸,取出采样棉签,采集咽拭子,紧接着将采样棉签放进试管里,拧盖,手部消毒……这套动作循环往复,每次轮班都要持续4个多小时。

“我年轻,体力好,吃一点苦没什么。只要有需要,我愿意承担起更多的工作任务。”王凤银说,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相信,大家齐心协力,相互配合,互帮互助,很快就能取得胜利。

(林书喜 曹马志 李梦楠 李艳玫)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