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抗美援朝中的热血学子 正文

抗美援朝中的热血学子

[探索] 时间:2024-04-29 23:25:5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13次

    

原标题:抗美援朝中的抗美热血学子

    

    

杨程斌

今年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继《长津湖》后,援朝陈凯歌导演的热血《志愿军:雄兵出击》正在影院热映。70年前,抗美中国军人浴血奋战,援朝誓死保家卫国,热血终于迎来了抗美援朝的抗美伟大胜利。国家博物馆近期在整理文物过程中,援朝发现了时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热血教授黎锦熙写下的抗美《号召师大同学参干书》,号召同学们踊跃参军报国。援朝文风激情澎湃,热血仿佛带我们回到了那个烽火硝烟、抗美舍身报国的援朝燃情岁月。

黎锦熙《号召师大同学参干书》

与毛泽东亦师亦友的热血黎锦熙

黎锦熙出身湖南名门,家藏丰厚,自幼学习四书五经、琴棋书画,齐白石是他艺术、诗歌方面的启蒙老师,16岁考中清末最后一届秀才,青年时期在长沙组织“德育社”,以“致良知”为宗旨,以“牺牲个人,努力报国”为原则,后在长沙创办《长沙日报》《湖南公报》,宣传进步思想,力主民治,博得热血青年一致好评,毛泽东也是其读者。1913年至1915年,黎锦熙先后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历史教员,他的学生中就有毛泽东、蔡和森、周世钊等进步青年。毛泽东在此期间和黎锦熙交往颇多,黎锦熙与杨昌济、徐特立等在长沙组织哲学研究小组,毛泽东、蔡和森常参加讨论。毛泽东钦佩黎锦熙学识渊博,黎锦熙也十分器重、关照毛泽东。1915年,黎锦熙北上教育部任职,毛泽东常与其通信请教学问和救国的问题。毛泽东曾写信给黎锦熙:“生平不见良师友,得吾兄恨晚,甚愿日日趋前请教。”毛泽东还与黎锦熙谈国家大事,称“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毛泽东十分尊敬、钦佩黎锦熙,二人亦师亦友。

黎锦熙不仅教出了毛泽东、蔡和森等革命家,而且身体力行,在各大院校任职国文教授期间,一直站在进步学生中间。1925年“女师大风潮”期间,作为许广平的老师、国文系代理主任的黎锦熙,与鲁迅等教员一起坚定站在学生一边。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是毛泽东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后在北京接见老同学、民主人士周世钊时说出的名言。巧合的是,他们都是黎锦熙在“湖南一师”任教时的学生。和他的学生们一样,黎锦熙坚决支持抗美援朝,写下了《号召师大同学参干书》。

号召青年学生加入军事干部学校

1950年7月,美国悍然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战火即将烧到鸭绿江边。同年10月,中国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于10月19日派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爆发。为动员全体中国人民参加到抗美援朝运动中,1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招收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的联合决定》,指出:为了加速我国国防建设,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属的空军学校、海军学校及各特种兵学校,同时在全国各地统一招生。12月2日,全国学联、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也分别发出了《为号召同学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加强国防建设告同学书》和《为号召青年团员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告全国青年团员书》,号召青年学生参加军事干部学校(以下简称“军干校”),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投入到抗美援朝运动中,与志愿军一起构筑起抗击美国侵略者的铜墙铁壁。

在中央军委和政务院发布“号召青年学生参加军干校”倡议后,全国各地学生反响热烈、踊跃报名。12月6日,《人民日报》报道:“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630名学生,自愿参加人民海军……在参军学生入伍前,各校都分别举行了热烈的欢送会。”当天,黎锦熙写出了《号召师大同学参干书》,应该就是在北师大学生参军欢送会上宣讲的。黎锦熙是北师大德高望重的汉语言文学教授,还曾担任北平师范学院代理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相当于校长),他撰写的《号召师大同学参干书》,无疑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他首先说:“中文系全体同学们!你们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发挥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从时事学习中进一步认清了美国强盗的罪恶及其必然走向灭亡的道路,并在实际行动中把这种火样的热情表现出来了。”这说明在发出“号召学生参加军干校”前,已经有学生参加到抗美援朝运动中了。

1951年《青年团中央关于全国学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总结报告》记载,1950年11月,各地学生已经开始组织座谈会、讨论会,控诉美国的侵略行径。学生们组织了爱国宣传队,制作手套、棉衣,写慰问信。很多东北学生直接参加了战勤工作,甚至有学生直接参加了志愿军。“总计自一九五○年九月至十二月,动员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各种战争工作及地方工作的学生有四万人左右。”

北京是学生参加抗美援朝运动比较踊跃的地区,在发布“号召参加军干校”前,有约3万学生到工厂、农村进行时事宣讲。北师大积极参与抗美援朝运动,学生们深入到工厂、机关和团体,采取召开座谈会、小型晚会等形式进行宣传,很多学生希望速去战场杀敌立功,延续了北师大一直以来的进步传统。在“号召学生参加军干校”倡议发布前,北师大至少已经“有55名同学被批准参加军事干部学校”。1950年10月,志愿军挫败了美国迅速占领朝鲜半岛的企图。在这样的背景下,11月6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北大、清华等学校学生热烈要求参加志愿军的情况,这对北师大师生触动很大。当天,在北师大召开的全校教职工大会上,不少同学和教职员走上讲台表达支持抗美援朝的决心,并当场报名参加志愿军。有一位女同学咬破手指写下参加志愿军的血书。这就是黎锦熙所说的参加抗美援朝的热血青年。

15万学生走上抗美援朝不同岗位

黎锦熙在《号召师大同学参干书》中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是处在这样一个胜利的国家里,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里,当我们想起了过去,想起了今天,更想起了美丽的未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热爱我们的祖国?又有什么理由不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接着,黎锦熙揭露了美国侵略者的丑陋行径,“疯狂的美帝国主义,他从来就是一匹野兽。要希望野兽不吃人,那是一个幼稚的幻想……这匹最丑恶的野兽还没有死,他正在积极地准备扩大对中国侵略战争……中国青年学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斗争中,起了先锋的作用。那么,在今天,面对着这一个祖国的号召,青年同学们有责任有义务来考虑这一个问题。”学生历来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进步力量,黎锦熙在最后说:“我只提出一点希望:在祖国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应该在各方面,用实际的行动来表示对祖国的热爱。”

“号召参加军干校”倡议发布后,包括北师大学生在内的大批青年学生踊跃参干,走上朝鲜战场,用热血谱写了一曲热爱祖国的赞歌。截至1950年12月31日,北京全市报名参干学生“一万四千零七十四人,录取三千五百零七人”,其中,大学生共517名。截止到1951年,全国共有15万学生走上了抗美援朝的不同岗位。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转眼间,抗美援朝胜利已逾70年,遥想当年的新中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下,以前无古人的魄力击败了美国侵略者。“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中国的和平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几十万热血青年带着对祖国的热爱,奔赴朝鲜战场,其中有很多莘莘学子参加到抗美援朝的滚滚洪流中,他们也是“最可爱的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返回,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