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武定发窝乡:以绿为底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娱乐] 时间:2024-04-28 11:19:5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52次

  蓝天白云下,云南宜居群山怀抱中,武定为底一座座水库碧波荡漾,发窝一排排生态宜居的乡绿移民搬迁统建别墅整齐排列,一个个瓜果飘香的打造特色村寨鳞次栉比、叠嶂交融,生态构成了大山深处一幅生动的美丽乡村振兴美丽画卷。这,家园就是云南宜居坐拥“国家级生态乡镇”“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云南省卫生乡镇”三大名片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发窝乡。

武定发窝乡

  呵护好绿水青山 群众吃上了“生态饭”

  发窝乡山峦起伏、武定为底重峰叠嶂。发窝全乡版图中,乡绿森林覆盖率达71%,打造放眼望去,生态苍翠皆山。美丽

  让荒山披绿,让大地染绿。多年来,历届乡党委、乡政府坚持生态立乡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以兴林富民为宗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国家公益林建设、等重点工程为契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全域旅游相结合,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人居环境。同时,整流域推进,整山沟治理,把一株株云南松、华山松植在荒坡上,郁郁葱葱,实现了乔、灌、草结合,片、带、网配套,多树种、多层次的生态防护林体系,绿色增长的理念在这里落地生根,一幅幅绿色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每当春秋时节,发窝乡干部群众、师生、民兵冲锋在前,齐心协力播新绿。大家挥锨挖坑,浇足一桶水,铺好一张地膜,扶苗填土,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合力栽下了一株株树苗。荒山上党旗飘扬,党员干部在林业技术员的指导下精心植树,做到了挖坑、栽植、浇水、铺膜、管护“五到位”,确保栽一株活一株、造一片成一片。做到“当年绿化,当年成型”,5年来,实施退耕还林8615.7亩,补助资金1362.976万元;陡坡地治理3298.8亩,补助资金494.82万元,累计兑现耕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机补贴等各种补助787.07万元,国家级生态乡创建成果得到持续巩固,目前森林覆盖率居全县之首。

以绿为底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窝乡把生态美作为最大的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越来越多的村民,靠山吃山,绿了生态,富了口袋。有252名当上了生态护林员,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有的办起了农家乐,过上了幸福生活。林业工人从砍林人变成植树人、护树人,全乡种植花椒9150亩,石榴2000亩,核桃6000亩核,每年林果业收入100万元,每年检菌子、采松包、采集中药材收入上万元的农户不在少数,植被好、林茂草丰,鸡、猪、牛、羊遍山岗,森林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用绿色反哺大山。

  农家乐富了农民,醉了游客,使他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出门看山水美景,林区听牧歌飞扬,昔日寂静的山乡如今已有了农家乐。一批观光农业使游客流连忘返,绿色产业已为农民带来了生态红利,国家级森林名片,鼓了百姓的钱袋子,发窝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之路。

以绿为底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铸牢共同体意识 团结进步繁荣发展

  在发窝这个大花园中,有一种花开得格外鲜艳动人,这就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近年来发窝乡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紧紧守好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把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总钥匙,在发展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灿烂绽放在发窝大地。

  要建成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对发窝最大的挑战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普遍滞后、发展基础薄弱。针对这一短板,发窝乡始终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构建州县帮扶部门和乡村组三级干部全力抓产业发展,确保乡村振兴,全面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掉队。

以绿为底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坚持交通先行,五年来全乡共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4亿元,超过过去30年全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总和。全乡累计开挖扩挖村组公路41.2公里,硬化村间道路138.3公里、村组公路122.8公里、乡村公路73.8公里,建设生命安全防护工程41.9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2000余盏,全乡通村、通组公路硬化率分别由27%、9%提高到了100%,在全县率先实现村组道路硬化率100%。村组公路乡村公路成为发窝各民族群众的民生路、致富路、幸福路。

  围绕产业支撑,立足乡情实际,当地加强产业长期规划。先后争取投入产业扶贫资金4000余万元,由11个村党总支书记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个。十万羽壮鸡和万亩核桃、万亩花椒、万头肉牛、万头生猪、万只黑山羊的“五个一万”产业发展势头更加良好。千亩烤烟、千亩石榴、千亩蔬菜、千亩豌豆的“四个千亩”种植规模持续巩固,百亩冬桃、百亩构树、百亩中草药的后续产业发展迅速推进。引进江西正邦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入住带动产业发展,11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每个行政村100kw)全部并网发电。全乡初步形成了以黑山羊、肉牛、生猪养殖和武定壮鸡为主的特色养殖业,以青豌豆、白芸豆、烤烟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冬桃、石榴、青花椒和核桃为主的绿色林果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共同繁荣发展,体现在越来越美好的生活中。发窝乡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着力抓好民族团结形成示范。成立小石桥、扫者乌、鱼塘3个党群服务中心,配备完善了基本设施,县、乡、村三级直接驻村办公,方便群众就近办理户籍管理、婚姻登记、外出务工、社会保障政策等民生服务事项,服务群众进村入户。积极践行“12345工作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发窝村委会左中梁子村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8月发窝乡成为武定县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发窝村委会左中梁子村、乍基村委会乍基村、自期村委会黑虎山村、分多村委会永厂新村、花园村委会花园村被命名为第一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走在前列。

  如今,民族团结的意识就像生命线一般,扎根在发窝大地深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也更加芬芳浓郁。

以绿为底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巩固住脱贫成果 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过去我们村生存条件比较恶劣,吃水困难,一到下雨天泥滑路烂,现在生活在花园一样的新农村,我担保洁员,一个星期打扫3次,一个月工资800元,家里养鸡、猪、肉牛,收入2万元以上,生活过得甜甜蜜蜜。我们傈僳族要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发窝乡养马场村傈僳族汉子禹崇兴高兴地说。

  刀甲村65岁的彝族老人李正兴告诉记者说:“过去在老村里,住房破烂,刀耕火种、人背马驮,生活太苦了,现在我们只需要投资1.5万元,就住进宽敞明亮的小别墅,新村里有文化活动室,卫生室、学校、商店,真是太方便,太幸福了,能过上这样好的日子,过去我们连做梦都不敢想。”

  乡长潘在华介绍到,现在,5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554户2270名群众已经实现了安居乐业幸福梦。养马场村以“傈僳族山村的美丽蝶变”为题,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

  走进乍基村委会村乍基村民小组,烤烟种植大户张世明的新能源烤烟房前,扎烟、装烟、拉烟的村民忙得不亦乐乎,烤烟烘烤已进入尾声,烤房里绿色烟叶正变成片片“黄金叶”,鼓足了村民的“钱袋子”。

  张世明说:“我家有4个人,去年种植烤烟26亩,收入10万元,今年同样种植26亩,由于风调雨顺,长势很好,加上推广清洁能源新式烤房,既不消砍柴,也不用连夜凑火,把清洁能源材料加进去,可以到第二天早上,而且自动调温,色泽比过去好多了,基本都是上等烟,照这样平稳收购,今年会卖到12万元左右。”

  “我们村在张世明的带动下,种植烤烟过上好日子的农户越来越多了,他不但传授技术,还借钱借物给烟农,烘烤中没有技术的拉来他帮人家烤,每1杆收4元,提高了质量,增加了收入,今年我们村共种植烤烟760亩,产量11万公斤,预计产值300多万元。在我们大山深处每亩达到4000多元,这也是了不起的收入。”村党总支书记张云永高兴地说。在烤点帮忙的一位姓张的中年人说:“我们在这里帮忙,一天120元,还得吃,又没有风险,还可以照顾家庭,我们更划算呢!”

  “过去,发窝乡是全县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脱贫摘帽后,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是全乡的头等大事。下一步,我们要强化成果巩固,着力推进乡村振兴,以大项目带动、特色产业支撑,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党委书记祖正文欣喜地说。

  云南网通讯员 贺明辉 杨继渊 李绍德 万春贵 陈顺红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