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在大山里的翁婿乡村医生 一个叫“及时雨”一个叫“老神仙”

[百科] 时间:2024-04-27 14:42:3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56次

原标题:奔走在大山里的及时雨翁婿乡村医生 一个叫“及时雨”一个叫“老神仙”

李传宋和罗喜中都是娄底市油溪乡兴白村的乡村医生。

红网时刻记者 潘锦 娄底报道

李传宋和罗喜中都是奔走娄底市油溪乡兴白村有名的乡村医生,乡亲们喜欢亲切地叫他们老宋医生、大山小罗医生。老神

兴白村以前叫百家岭村,翁婿属石灰岩丘陵地区,乡村仙在海拔300多米的医生大山之中,地势险绝,个叫个叫进村公路一面是及时雨悬崖峭壁,一面是奔走易滑坡的山体。

该村的大山8个村民小组散居山中各处,交通极为不便,老神是翁婿油溪乡最偏远的山区村、最艰苦的乡村仙贫困村之一。今年,医生是李传宋在村里行医的第54个年头。

老宋医生、小罗医生,村民每当看病求医时便会想到这两个人的名字。54年间,老宋医生累计为村民上门服务6万余次,数字的背后是不论冬夏寒暑,雨雪风霜的付出。从焦急繁琐的口信求诊到方便快捷的电话求诊;从穿行于泥泞山路间的蹒跚身影,到行驶在硬化公路上的急促笛声。改变的是村里越来越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变的是两人的医者仁心。

“医人不得恃己之长,专心攻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这正是两代人行医不求财物的坚定信念。现年75岁的李传宋精神矍铄,头发整齐,他声音洪亮地讲述了年轻时去县城担药的故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解决老乡们用药难、用药贵的问题,他经常天蒙蒙亮时就穿着草鞋,挑着扁担,拿着绳索,步行60里路去县城买药,返回村中已是夜深如墨。而挑回来的药均只收取成本价,出诊费更是分文不取。

“那时候身体好着哩,现在不行了。”李传宋感慨道。而遇到困难群众,他甚至连药费也不收了,有次出诊遇到卧病在床的五保户罗真生,不仅没有收取药费,而且还买了一斤猪肉给他吃。

“自己生活困难一些,群众生活就好一些,这是一个共产党人应该做的。”他的这种精神也被罗喜中所传承,不善言辞的罗喜中是个行动派,跟他的岳父一般手脚勤快,村里人有头疼脑热迅速出诊,同样不收出诊费,仅收取一定的药费养家糊口。当初,乡卫生院挽留罗喜中上班,他选择了回村行医。一个村民对李传宋说:“你真是找了个好接班人,看病仔细不说,收费还很合理,外面看病贵着哩。”

“医生不光要用药物来治病,更重要的是病人痛苦的时候一定要第一时间出现在他面前。”这是李传宋经常向罗喜中说的一句话。在这方面,二人有个共同点,就是深夜不管几点,只要村民有需要,都会马上背起药箱出诊。

李传宋行医时村里还未通电,晚上的大山伸手不见五指,每当背着药箱,拿着手电筒,穿过长着齐腰深茅草的坟山时,李传宋就会大声唱着新化山歌:“峨眉月,两头翘,何人修起六洋桥....”来给自己壮胆鼓劲。

有一天晚上,村里有个小朋友高烧不退,意识模糊,李传宋来时,他的母亲直呼:“老神仙来哩。”

“虽然老神仙的说法很夸张,但是我感受到了病人家属的急迫心理和我在他们心中的价值。”李传宋说道。

罗喜中骑着摩托车奔走在大山里,为乡亲们看病。

2020年5月4日晚,狂风大作,大雨如注,导致全乡停电。村民罗矿山深夜11点多钟在自家养牛砖房喂牛,突然屋顶被大风掀翻,坠落的瓦片砸伤其上臂。罗喜中睡梦中接到电话,当时信号不好,只隐隐约约听到手受伤需要缝针包扎,于是立马从被窝爬起,带上岳父传给自己的药箱,开车并一路上抬起刮倒的树木和雨棚,平时十多分钟的路程整整花了四十分钟才到达。

只见房梁坍塌,一片狼藉,罗矿山由于手臂动脉割断,失血过多,甚至产生了休克现象,罗喜中马上进行了压迫止血处理,并就地烧开水,喂葡萄糖,注射生理盐水,待救护车赶来将其送至车上。如果说李传宋是病人焦急求医时的“老神仙”,罗喜中就是“及时雨”,滋润着百家岭村,守护着一方平安。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急难险重关头总能看到两人的身影。2008年冰灾期间,村里所有的道路都结上了冰,汽车、摩托车寸步难行,但病人不能等,李传宋在鞋上绑着草绳出诊,一次来回就至少需要花费三个小时。

2020年年初,正值新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罗喜中积极响应乡政府的号召参与防疫工作,在缺少防护服、护目镜的条件下为武汉返乡人员测体温,整整在疫情防控点上坚持了一个月。

当生活拮据的时候,遇到病人不理解的时候,有过后悔行医的念头吗?他俩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不后悔,我们不需要谁的感谢,只要病人好就行。”

这正是:传承两代人,勤勉半世纪;只需病人好,行医终不悔。(潘锦)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