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题”诉求派单量环比下降 从“有一办一”到未诉先办

[娱乐] 时间:2024-05-01 22:17:0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78次

原标题:“每月一题”诉求派单量环比下降 从“有一办一”到未诉先办

丰台区彩虹家园居民领到房产证,每月一题悬了7年的诉求诉先心终于踏实了。 本报记者 刘平 摄

“没想到问题这么快就得到解决了。派单”两个月前,量环包括刘先生在内的比下办126名农民工顺利拿到了438余万元工资。为表达感谢,有办他们专程到朝阳区人力社保综合执法工作站送了一面锦旗。每月一题今年以来,诉求诉先北京已经为17809名劳动者追发工资2.14亿元。派单

拖欠工资问题,量环是比下办“每月一题”27个问题中的一个。今年以来,有办北京抓住高频难点共性问题,每月一题主动治理、诉求诉先未诉先办,派单截至11月底,12类主题、27个问题完成570项任务,出台105项政策,办成了一批实事,问题诉求派单量环比下降。

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随着大量群众身边事的解决,也留下不少共性、疑难的“硬骨头”,比如拖欠工资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民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成为困扰他们的“薪”结。还有房产证办理难,影响落户、子女入学、房屋买卖等,是群众反映强烈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2021年以来,北京市把“接诉即办”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主抓手,建立“每月一题”机制。根据上一年度“接诉即办”年度体检报告和12345民生大数据,聚焦基层和市民普遍反映突出的问题,聚焦市民诉求量大、涉及面广的问题,聚焦长期解决不好但能够推动解决的普遍性顽疾问题,“每月一题”包括12类主题、27个问题。

一年即将过去,在“每月一题”机制推动下,北京办成了一批民生实事。截至2021年11月底,新增幼儿园普惠学位13020个,发展养老助餐点1015个,开工建设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民生短板补上了;全市80条无灯路实现亮灯,城六区和通州区新上线了1.03万个道路停车车位,558个老旧小区纳入改造计划,市民身边的公共服务有所完善……这样的成果还有很多。

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得怎么样?群众说了算。从市民诉求看,10月20日至11月20日,27个问题的诉求派单量环比全面下降。下降超过20%的问题有10个,其中下降幅度超过30%的问题有4个。

“每月一题”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问题的解决,得益于分类施策、标本兼治、滚动推进、全程督办的工作机制。“每月一题”不是指每月解决一个问题,而是列入计划所有问题年初同时部署、滚动推进、大抓一年。

比如,房产证办理难问题,主要难在情况复杂、时间久远、材料遗失,需要突破的政策很多。针对这一老大难问题,本着“尊重历史、无错优先、违法必究”原则出台相关政策,把开发建设单位与购房人的责任分开,优先为无过错的合法购房人办理房产证,然后再对开发企业违法行为开展联合惩戒。目前,“无错优先”原则正在逐步推广到其他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的改革领域。

针对新业态新领域问题,市级行业主管部门主动出台政策措施及制度标准,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比如网络消费纠纷问题,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出台《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监管责任,强化对平台企业的合规指导和行业监管;市市场监管局制定《电子商务经营者主体责任清单》,开展互联网平台企业合规培训,夯实平台企业合规工作的基础。

“每月一题”也不是政府大包大揽,而是落实企业、公众在内的各方责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比如,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创新构建“居民出一点、企业投一点、产权单位筹一点、补建设施收益一点、政府支持一点”的老旧小区改造资金分担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市民政局鼓励社会资本增加普惠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培训疗养机构改革为养老机构,同时鼓励社会化餐饮企业参与养老服务,开展社会化助餐服务,让老年人就近吃到“放心饭”。

明年聚焦17个“每月一题”

为民服务是接诉即办工作的永恒主题。在巩固提升2021年“每月一题”27个问题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北京将持续抓好2022年“每月一题”的整体推进工作。

通过对2021年度市民诉求高频难点问题深入分析,北京明确2022年“每月一题”工作计划,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将进一步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物业服务不规范、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等17个痛点难点问题。

北京还将不断固化2021年“每月一题”的改革成果,结合“每月一题”工作实践,进一步研究具体问题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职责清单,厘清条块关系,理顺职责边界。

此外,市级主责部门强化对“每月一题”问题诉求集中的治理类街乡镇的日常调度,积极推进问题解决、改革措施落地、政策完善创新。

经典案例

已解决21.9万套房产证办理难问题

2021年,市规自委解决了16.8万套无证房问题,加上2020年已解决的5.1万套,至今一共为21.9万套房屋打通了登记路径,以“小切口”撬动了“大变化”。这是怎么做到的?

年初,“房产证办理难”被列为北京市接诉即办“每月一题”的第一号问题。市规自委主动对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以“接诉即办”为线索,积极发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机制优势,通过电话线索,倒查项目问题,建立全市历史遗留项目台账——排查历史遗留项目900余个,涉及房屋60余万套。

为补齐民生短板,市规自委联合十余个市级部门组建市级联席会议制度,确定包括解决方案、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和政策清单在内的“一方案三清单”。办证难这个群众关切的问题开始由“有一办一”向主动治理、未诉先办转变。

朝阳区是全市历史遗留项目累积最多、规模最大的区,管庄西里53号楼就是其中之一。

为查明情况,市规自委朝阳分局工作人员深入小区,调研未办证底数,协调各部门探讨解决路径。经过10个月的努力,成功破解了该项目开发建设单位破产清算、土地出让金缴纳、税费缴纳等阻碍登记的关键问题。“住了26年,终于见着这红彤彤的房本了,揪了这么多年的心这回可算踏实了。”一位居民激动地说。

历史遗留项目产生原因错综复杂,无法完全按现行规章制度办理。市规自委创新性地提出“尊重历史、无错优先、违法必究”三项基本原则,为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指明了方向。

海淀区骏华阁小区属于商品房小区,2009年开发建设,2012年入住。因该项目前置手续缺失,居民不动产权证书一直无法办理。接诉即办专班工作人员调查发现,该项目已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证、预售许可证等手续,因其规划验收未通过导致后续相关手续受阻,且开发商现已无力承担办证义务。

工作人员组织区住建委、区房管局、区税务局、公安分局、花园路街道等相关部门,专题研究,合力推动,按照“无错优先,登记先行,容缺办理”的原则,迅速形成解决方案上报区政府。方案获批后,第一时间协调区税务局、区房管局落实具体办证事宜,为小区居民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办证流程。上个月,小区首批32位居民领到了“大红本”。

针对开发建设主体已注销且无继承单位等情况的历史遗留项目,市规自委明确可由业委会、业主代表等作为主体,解决申请主体不明确的问题。海淀区双榆树东里甲20号楼因开发商“跑路”等问题,群众一直无法办理产权登记,最终由小区业主委员会作为主体向区工作专班办公室提出历史遗留项目处理申请,化解了困扰居民17年的登记难题。(任珊)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