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上海少年冲进诗词大会擂主争夺赛,网友却在评论区吵翻了?

[探索] 时间:2024-04-29 06:47:0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45次

原标题:10岁上海少年冲进诗词大会擂主争夺赛,岁上网友却在评论区吵翻了?

最近《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正式开播,海少会擂冲进擂主争夺赛的年冲10岁上海少年黄嘉晨,赢来一片称赞。进诗

大浪淘沙环节在少年团中答题正确率最高、词大吵翻用时最短的主争黄嘉晨冲出百人团,在之后两两对决中,夺赛战胜了来自云南的网友高一学生余雪梅。在个人追逐赛中战胜了边防警察王子豪,却评走上擂主争夺的论区赛场。

虽然,岁上最终黄嘉晨遗憾战败,海少会擂但他从容不迫、年冲大气豁达的进诗赛场表现,获得了很高的词大吵翻人气。

这名10岁上海少年怎样与诗词结缘,又有哪些学习古诗词的心得?“别的孩子小时候喜欢听家长讲睡前故事,但黄嘉晨从小喜欢睡前听我念一首古诗。”说到如何与古诗词结缘,黄嘉晨的妈妈告诉记者,黄嘉晨从小性格比较安静,记忆力非常好,感觉背东西都不难,他2、3岁时就能背几百首古诗。

与以往的一片赞扬声不同,在微博,一部分网友对此提出了质疑。

一些网友认为,“背诵”不应该被视为一种值得赞扬的能力,培养人才要靠创新:

还有网友对这样的教育方式提出质疑,表示这是“鸡娃”式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悲哀,不值得提倡:

不过,也有很多网友不同意这部分网友的评论,认为少年的能力来源于家庭的熏陶以及天赋,不是死记硬背,无需用过于苛刻的视角看待:

此外,网友还针对背诵诗词是否有意义提出反驳,认为背诵诗词不仅仅锻炼的是记忆力,更可以从中收获想象力、文化和价值观:

黄嘉晨在诗词方面的能力是源于父母的鸡娃式教育吗?这种背诵是死记硬背吗?背诵古诗词有什么意义?

就网友们提出的这些质疑,我们在完整的报道中看一看答案。

首先,孩子的这种能力是“揠苗助长”还是出于自主兴趣?

在家庭教育中,黄嘉晨的父母一直认为:培养兴趣是最重要的。“一个人不需要有太多的兴趣爱好,只要肯花心思,喜欢一样东西就坚持下去!”黄嘉晨妈妈说。黄嘉晨从小动作非常快,现在小学四年级每天晚上7、8点就完成了作业,课外补习也很少,平时主要是发展兴趣爱好。他特别喜欢素描,还参加了小记者团,锻炼人际交流能力。

其次,背诵方式是死记硬背吗?

除了背诗,他还喜欢像康震教授那样为诗配画。黄嘉晨一直有抄诗的习惯。有一天,他觉得给抄好的诗配个画也挺好玩的,于是就在空白的地方根据诗词中的关键信息画了一幅配图。“配好画之后,我再背诗,发现轻松了很多,那些诗句伴随着配图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他有空时,就会给一些诗词配上图画。“不擅长画画的同学,也可以把诗词中的一些元素用便于记忆的图形表现出来。”

对于诗词中不理解的地方,黄嘉晨会通过阅读其他参考资料、书籍加以研究。“了解了这些典故的含义,我就可以把它们画出来了。”“诗画本一律”,画能体现诗的意境,但理解了诗才能画出来。

不少家长可能会感到,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阶段也能背不少古诗,但上学后因为种种原因就很少背诗了。而上小学后黄嘉晨基本上每天都能在晚饭前做完学校的作业,晚饭后就有一段古诗词学习时间,他说自己变成了一个“背诗狂魔”:先用一年时间背出《唐诗三百首》,接着用了一年时间背了近百首宋词和毛泽东诗词,随后又用了一年时间回顾之前背过的诗词,进一步理解诗词的意思、了解诗人的生平。对于难背的长诗,他就和妈妈用这首诗玩“飞花令”,飞了几天,诗中大部分的句子也就背熟了,整首诗就背下来了。

这种背诵除了对提高记忆力,对孩子还有什么帮助?

“在录制《中国诗词大会》的25天,尽管每天都要录制到第二天凌晨2、3点,但所有选手都精神饱满,我想这就是诗词的力量吧!”黄嘉晨说。在他妈妈看来,通过这次去北京的录制经历,他学到了坚持不懈的精神。“一路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诗友,一样热爱古诗词,一路上小伙伴们一直在玩飞花令。”

在上海,盛大花园小学每学期都会开展“我是朗读者”“走遍中国”“古诗文(美文)吟诵”“古诗文竞赛”等各种丰富的活动,在古诗文的浸润式熏陶中,学校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古诗词小达人。黄嘉晨与同班同学还创立了一个公众号,在这个公众号里,他们用诙谐幽默的漫画和通俗易懂的文字传递历史和艺术的知识。

黄嘉晨心中还有一个小小的目标,“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今后也要坐上康震教授这个嘉宾席的位置。”

由此可见,黄嘉晨在古诗词方面的专长,是基于个人兴趣和坚持的结果,而不是父母“鸡娃”式教育的成果。此外,诗词也不是黄嘉晨唯一的爱好,他在业余时间也在锻炼自己的其他能力。

近年来,社会中也有很多关于“鸡娃”的讨论。家长为孩子是否能成才操碎了心——但总的来说,对于孩子的培养首先应该基于孩子个人的特质。

例如此前曾被媒体报道的网名为Vita君的上海小学生,因为在B站做编程类“UP主”而走红。其父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我很担心编程会变成下一个奥数,家长应该有自己的判断,编程不是什么非学不可的东西,要看孩子在这方面是不是很有兴趣。”

在培养之前,发现孩子身上的特质和兴趣点,有的放矢地培养会比盲目“鸡娃”更有效果。否则,孩子就容易像《小欢喜》中的方英子一样,在以爱为名的教育施压之下失去自己的光彩。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 你会让你的孩子走什么样的路?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东方网综合解放日报、半月谈、澎湃新闻、网友评论)(赵铭 李宏洋)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