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贡山独龙江乡边境派出所:以“滴水穿石”的韧性赢得百姓赞誉

[知识] 时间:2024-04-27 16:47:3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61次

  这里曾经“与世隔绝”,滴水穿石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云南赢自1952年以来,贡山第一批边防官兵进驻至今,独龙直至现在的江乡移民管理警察,他们为这里的边境百姓群众支棚盖屋、建寨定居,派出开荒凿地、韧性发展生产,赞誉兴修驿道、滴水穿石改善交通,云南赢扶贫帮困、贡山共奔小康,独龙以“滴水穿石”的江乡韧性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赢得百姓的边境百姓赞誉,被当地群众尊称为“贴心人”。

  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边境派出所

  这支被誉为“独龙民族的贴心人”的光荣集体,就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独龙江乡边境派出所。

  教育改观念:开启独龙人民的希望之路

  在独龙江边境派出所的荣誉室内,至今还放着一块陈旧的“马库警民小学”的牌匾。派出所教导员杨荣说,这块牌匾承载着历代民警太多的辛劳和汗水。

  马库警民小学民警老师给孩子们上课

  马库是独龙江河谷最南端的村子,这里仅有一条通往缅甸的人马驿道。20世纪60年代,边防官兵进驻时,这里没有学校,老百姓几乎都是文盲,官兵们对群众无法受教育的情况非常担忧。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希望,如何为独龙江群众传播先进文化成为官兵的心头大事。官兵们很快在马库办起了成人识字班和儿童启蒙班,带领群众砸石头,扛木料,在一座小山包上推出一块平地,搭建起一间简易教室。从此,祖祖辈辈刀耕火种的独龙江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学校,与世隔绝的马库第一次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边防官兵几十年如一日,辛苦施教、倾心办学。每年都把文化高、素质好的官兵派到学校当教员,教学费用、学生的课本、作业本全由部队包干。独龙族的父老乡亲亲切地称这所学校为“马库警民小学”。

  20世纪马库警民小学民警老师挑灯为孩子们批改作业

  曾经在马库警民小学任教的陈施洋,是马库警民小学的第八任战士教员。当陈施洋退伍离开马库警民小学的那天,村里150多名群众自发赶来送他,许多学生和家长搂着小陈泣不成声,学生们在他的挎包里放进了32封信和连夜为他赶做的32只洁白的纸船,寄托着对陈老师的感情和思念。

  2007年,马库警民小学因集中办学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派出所官兵爱心传递仍在延续,他们开展大手牵小手、“1+1”爱民助学活动,派出所的每名干部固定联系帮助1至2名贫困学生。几十年来,捐资助学达30余万元。半个世纪以来,马库警民小学共培养了约500名小学生,他们中有247人升入初中,162人考上高中和中专学校,12人上了大学,还有1人读了研究生。这些人有的成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有的成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

  如今,随着独龙江教育条件的全面改善,驻守在独龙江乡的一代代边防民警种下的“希望之花”的故事仍在独龙族群众中口口相传。

  法治促和谐:为脱贫攻坚营造良好生活环境

  民警定期为辖区学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法律宣传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是独龙江乡实现小康梦想的重要保障。李小军说,近年来,边境防控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全面提升了防控能力,同时随着脱贫攻坚政策稳步推进,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的意识油然而生,一大批群众主动加入守边护边队伍,独龙族群众对安全稳定重要性的认识和对边境管理的参与积极性正在不断提高。

  20世纪边防官兵在独龙江巡逻

  所党支部针对辖区点多、线长、面广的实际,与驻地干部群众一起始终把“守土固边保稳定”作为第一要务,加强边境治安管控,以行政村为单位,组建6支20人的“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护村队,主要担负治安调解、“七防”宣传、便道和村组内治安巡逻等任务;以村小组为单位,成立41个治安哨所,由小组长带领3名护边员开展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定期组织巡逻防控。护村队、治安哨所在边境村寨上筑起了一道坚强的治安维稳防控墙,28个村民小组连续三年实现“零报警”。

  常态化开展边境巡逻活动

  此外,派出所还牵头建立“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信访办+村寨”组成的“4+1”矛盾纠纷调处机制,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律师定期入驻,指导各类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同时,在6个行政村分别挑选6名党龄长、党性强的共产党员,组成“共产党员矛盾纠纷调解队”,对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一般性矛盾纠纷进行调解并形成工作台账,无法调解的及时向派出所反馈,由民警接手处置。今年以来,“共产党员矛盾纠纷调解队”成功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6起。

  2016年底,村民王丽荣被选聘成生态护林员。她说,我一周巡山两三次,一次一天时间。除了巡山护林,还协助派出所向村里的老百姓宣传法律、法规,提供治安线索。不但生活有了保障,还能利用工作之使为家乡平安出力,我很自豪。

  民警看望曾三次挽救其生命的村民马国新(左二)

  马库村民马国新两次被毒蛇咬伤、一次砍柴伤及动脉,濒临死亡的边缘,然而每次万分危急之时,都有民警施以援手、及时救助,最终让他三次都与死神擦肩而过。如今,加入义务护村队马国新说,他的命是独龙江边境派出所给的,支持派出所、守卫边境线义不容辞。

  定期走访困难群众

  “骑警”上门办证

  “独龙江边境派出所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了解群众所急所需,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这也充分调动了百姓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独龙江乡党委书记余金成说,这么多年来,派出所为独龙江乡实现整族脱贫立了大功,与该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密不可分。

  深入边境一线巡逻

  如今,独龙江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和每一位辖区的群众,都主动承担着维护边境平安稳定的主体责任,将守护好边疆的责任和使命扛在肩上。他们深知,更好的日子需要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脱贫奔小康:不离不弃为群众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特殊的历史进程,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自然环境,让贫困如身之影子缠绕着独龙江的山山水水,伴随着独龙族群众前行的脚步。冲出贫困的阴霾,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是独龙族群众最迫切的愿望。

  20世纪边防官兵向群众传授种植技术

  为了帮助独龙江族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状况,从20世纪边防官兵进驻独龙江那刻起,历代戍边人帮群众开梯田、种粮食、修驿道、防疾病……改革开放后,如何助力驻地群众摆脱贫困,尽快走上致富路,成为当时独龙江历代戍边人心头的一件大事。他们早出晚归,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查找治贫原因,寻求致富“金钥匙”,在当地的学校开办致富夜校,开展“送农业技术下乡,赠科普知识入村户”活动,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以及科技致富能手授课。通过现场教学、实地帮建、提供种苗等方式,在所里的大棚、群众田间地头举办种植技术观摩培训,独龙族群众学到了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尝到了科学技术的甜头。

  向独龙族群众传授大棚种植技术

  有了先进的生产理念和技术,独龙族群众的致富思路得到进一步拓展。如今,独龙族群众受益于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搭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已从简单的蔬菜种植发展到种植经济作物,草果、重楼、蜂蜜、羊肚菌等经济产业已成为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

  “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没有派出所民警的帮助,我哪有今天的好日子啊!”村民普清华由衷地说。

  民警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进行亲切交谈

  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下,2018年年底,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成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边疆少数民族“一步跨千年”的生动实践。如今,独龙江的各项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奇美壮观的自然风光成为各地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源源不断的外地游客,也成就了部分村民利用旅游资源打开致富之门的好门道。

  马库村的退伍老兵唐小聪对此深有体会。他曾在“缉毒先锋站”木康边境检查站服役五年,因缉毒成绩突出两次荣立三等功,各方面素质过硬。退伍返乡后,一心一意想干点事业,但一直没有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

  对这样的贫困户,边境派出所民警当然“不能错过”。民警们建议他先来应聘专职辅警,一来可以发挥特长,二来能暂时解决就业问题。随后,在民警的建议下,唐小聪加入了边境派出所辅警队伍,家人则在边境派出所的帮助下在马库村开了一家农家乐,一些来自旅游业发达地区的民警借鉴家乡发展农家乐的成功模式,结合独龙江的实际情况,定期上门传授旅游、普通话、厨艺、经营方面的知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农家乐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如今家里每月都有四五千元的收入,他也成了独龙江闻名的“创业明星”。谈到未来的规划,唐小聪满怀信心:“先要把专职辅警这份工作干好,如果条件允许,要把农家乐的经营规模再扩大。就像总书记说的,‘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怒江边境管理支队政治处供稿供图)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