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正文

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百科] 时间:2024-04-27 19:44:1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29次
  中评社北京11月14日电/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从中对全球生产贸易活动造成冲击,国制国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调整,造迈造很多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发生了中断、向中萎缩现象,从中而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依然保持强大韧性,国制国创不仅制造业规模保持稳定增长,造迈造而且新的向中竞争优势正在形成,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重塑中核心枢纽地位更加稳固,从中愈发成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国制国创关键。    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    经济日报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世界开放报告》课题组路红艶、造迈造孙继勇执笔文章介绍,向中中国制造业产业体系完善,从中规模位居世界首位,国制国创出口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不断提升,造迈造对世界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逐步增强,正从全球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制造业结构完善,规模持续稳定增长。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一批产品集中生产、专业化协作配套、产业链条成熟的产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较强。据统计,中国多数产业生产规模占全球30%以上,其中,全球90%的个人计算机、80%的空调、75%的太阳能电池板、70%的手机都在中国生产。中国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40%以上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进入21世纪,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快速增长,逐步超过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2004年至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2.8%,近3年来经受住新冠肺炎疫情、国际环境剧烈变化考验,制造业增加值仍保持稳定增长。    深入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随着中国不断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高度融合,在全球贸易和生产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2003年至2021年,中国外贸进口规模从0.41万亿美元增加至2.69万亿美元,占全球进口比重由4.4%上升至11.9%;外贸出口规模由0.45万亿美元增加至3.36万亿美元,占全球出口比重由4.7%上升至15.1%。同时,中国已成为中间品贸易第一大国,贸易规模在全球占比达20%。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全球中间品贸易报告》,2021年中国中间品出口额为14580亿美元,分别是美国(第二位)、德国(第三位)的1.8倍和2倍;中间品进口额为16760亿美元,比美国(第二位)、德国(第三位)分别高65%和176%。    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牢牢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改造,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制造业逐步走向产业链供应链中高端,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从出口产品看,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由2012年的7.4万亿元、3.8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2.8万亿元、6.3万亿元。从创新投入看,制造业研发强度从2012年的0.85%增加到2021年的1.54%,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到10.3%,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从竞争力指数看,2021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布的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显示,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德国。2022年8月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中国工业领域企业有78家入围,比2012年增加33家。    创新应用优势凸显    文章分析,受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影响,加之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等因素叠加冲击,中国制造业原有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步减弱,但综合性价比、创新应用优势正在形成。    由低成本优势转变为综合性价比优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以及全球供应链中心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显着的低成本制造优势。不过,近年来低成本优势不断弱化,例如,制造业月工资方面,从增速看,2016年至2020年中国平均增速为9.84%,显着高于美国(3.77%)、日本(0.75%)、韩国(1.60%)等发达国家,也高于越南(4.54%)、印度(1.47%)等发展中国家;从水平看,中国劳动力成本处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2020年,美、韩、日等国家分别为中国的4.8倍、3.8倍和2.6倍,越南、印度等国家制造业月均工资为中国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此外,能源成本、制造业总税率等也相对偏高,在这些因素叠加影响下,中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明显弱化。    但中国在劳动生产率、供应链效率和营商环境等方面的高性价比优势日渐凸显。相对值方面,2010年至2021年,中国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为6.7%,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6%)5.1个百分点,也明显高于越南(5%)、印度(5.5%)、泰国(2.1%)、印度尼西亚(2.5%)和菲律宾(3%)等东南亚国家,是全球劳动生产率增速较快的国家之一。绝对值方面,中国劳动生产率在2021年已达16512美元/人,在全球处于较高水平。同时,近年中国营商环境排名得到一定提升。2021年,根据相关研究报告,中国营商环境评分为4.38,同比提高0.03分,超过50%的外资企业将中国视为全球首要投资对象。据此判断,中国的要素低成本优势虽然逐渐减弱,但高性价比优势日益凸显,仍对全球制造业企业具有较强吸引力。    由规模体量优势转变为创新应用优势。目前,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大规模生产制造领域。在经济逐步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跃升的过程中,依靠大规模组装、低价格竞争的全球供应链参与方式,已随成本红利弱化而动力不足。但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加速创新和应用,正成为重组全球制造业生产要素资源、改变全球供应链布局的关键力量。中国发展空间大、应用场景多、创新应用强的优势将逐渐凸显。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先进技术的市场应用和产业转化的重要地区,科技创新优势不断增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1.9%提升至2.4%,基本达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疫情前)2.5%的平均水平。    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正加速向制造业融合渗透,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优势逐步显现。目前,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5.3%,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74.7%,开展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分别为38.8%和29.6%。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拥有“灯塔工厂”最多的国家,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44家“灯塔工厂”网络成员中,有12家位于中国,明显高于德国(4家)、美国(3家)、日本(2家)等国家。中国在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和治理体系环境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为下一个阶段供应链智能化发展提供全球最佳基础市场环境,这将吸引全球创新企业加速集聚,推动从生产制造基地向全球供应链创新应用高地转变。    供应链优势向海外延伸    文章表示,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贸易大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都稳居世界前列,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随着中国逐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制造业内外协同的竞争新优势正在形成。    由广度拓展优势转变为深度主导优势。随着全球供应链向区域化调整,区域间贸易规模逐渐缩小,这将一定程度影响中国辐射全球市场的广度。不过,依托充满活力的国内市场和亚洲市场,区域市场的拓展深度和主导影响力有望强化。在更加聚焦区域化、本地化发展趋势下,全球供应链将进一步围绕主要市场布局。    一方面,中国庞大的市场对最终消费品和中间品需求巨大,对跨国企业投资形成强大磁吸效应。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未来10年全球约有四分之一消费增长或将发生在中国。到2030年,中高以上收入家庭数量可能会增至4亿,接近欧洲和美国的总和;另一方面,亚洲市场逐步活跃,2021年率先实现复苏,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亚洲经济占全球实际GDP比重升至47.4%,这一比重在2000年仅为32%,预计到2040年,上述比重将增至52%。    亚洲地区成为推动全球贸易振兴、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也已形成与周边国家协同配合的供应链格局。顺应全球供应链分散化布局大趋势,中国与亚洲国家间将建立更紧密的供应链网络,并依托强大供给能力和需求市场,夯实区域内深度主导优势。在继续拓展全球合作广度的同时,形成中国供应链能力赋能亚洲、亚洲供应链网络成为全球中心的格局。    由国内制造基地优势转变为全球制造网络优势。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快,海外供应链布局初步完善,供应链内外协同的竞争新优势正在形成。2021年,对外全行业直接投资1451.9亿美元,同比增长9.2%。其中,境内投资者对166个国家和地区的6349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1136.4亿美元,同比增长3.2%。中国已成为全球主要对外投资国,累计对外投资存量位居世界前列。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快速增长,对外承包工程大项目增多,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制造业领域。而制造业对外投资涵盖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主要制造行业,遍布全球70%的国家。这些海外企业与国内企业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经济关联,疫情期间,海外企业在保供给、保渠道、保市场等方面均有较好表现。这意味着中国供应链优势将随着制造能力向海外延伸而进一步增强,推动基于中国国内制造能力的供应链优势进一步拓展为基于中国全球制造网络的供应链优势。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