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5年如何让成都人更幸福? 聚焦十领域

[综合] 时间:2024-04-30 04:18:4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29次

  12月14日,年何成都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让成听取对成都“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都人意见建议。会上,更幸成都首次提出,福聚将在“十四五”期间聚焦10个领域加快实施一批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焦领重大工程。

  这“十大工程”包括:大力提高市民收入水平、年何持续保持生活成本竞争力、让成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产品倍增计划、都人加快提升城市通勤效率、更幸全面完成城乡老旧社区更新改造、福聚建设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焦领建设青年创业就业环境友好城市、年何建设生态惠民示范城市、让成建设智能韧性安全城市、都人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与“十三五”期间的战略规划和决策部署相比,以“十大工程”为代表的“十四五”规划编制突出了民生的维度,更加强调从企业市民的真切感受和现实体验来制定政策,即成都提出的“从宏观着眼、从微观着力”。

  下一个5年,如何让成都人更幸福?毫无疑问,这“十大工程”的加快实施至关重要。

  提高收入、保持生活成本竞争力

  让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愿意来成都发展

  大力提高市民收入水平,是关系市民“钱包”的小事,也是维持城市竞争力的大事。在首度提出的“十大工程”中,提高收入水平也位居首位,说明了其重要性。

  “十三五”时期,成都曾提出缩小收入差距,这意味着更多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最低工资保障等制度,来“分好蛋糕”。2019年,成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878元,比上年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57元,增长10.0%。对比东部沿海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尚有差距。

  “十四五”规划编制的一个新的导向,是“做大蛋糕”,明确提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要在“十四五”期间有大的跃升、提高,让市民对发展成果有感受,让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愿意来成都发展。

  某种程度上,这是“十三五”时期政策的延续和深化。居民收入水平,反映的是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只有产业结构向产业链的高端和价值链的前沿延伸,城市居民的基本收入水平才会提高。“十三五”时期,成都拉开“一山连两翼”的发展空间布局,并通过产业功能区的建设变革经济发展模式,向集中集约转变。今年11月召开的成都市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成都要实现规模和业态突破,打造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和供应链枢纽城市。显然,到“十四五”时期,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在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

  到“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成都已连续12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宜居”是成都的一张亮眼的名片。在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之中,成都的生活成本保持着强大竞争力。“十四五”时期,持续保持生活成本竞争力仍然是成都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成都在会上提出,保持合理的房价、稳定的物价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而是成都长期的战略部署。

  住房、交通、求学、就医……

  让老百姓对发展成果有感受

  生活在城市中,人们最直观的幸福感,往往源于生活中享受的配套与服务。希望就近就有学校和医院,希望衣食住行都方便不操心。

  “十大工程”中,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产品倍增计划、加快提升城市通勤效率、全面完成城乡老旧社区更新改造、建设生态惠民示范城市,都是让市民感受最深、也最关心的。

  据统计,“十三五”时期,成都的基本公共服务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65%以上的高位,其中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支出达到了“十二五”时期的1.5倍以上。

  财政花的钱,直观地反映在市民的生活点滴变化上。2017年以来,成都全市新增学位43.5万个,为2007年到2017年全市基础教育学位增加总量的十年之和;2017年以来成都体育场馆建设投资总额超过180亿元,超过过去67年总投入的5倍;2018年,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突破80岁大关;2015年至今,全市共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491个,惠及居民约39万户,涉及建筑面积3000余万平方米;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较2015年提高20个百分点,首次全部消除劣Ⅴ类水质,建成天府绿道4332公里。

  在成都看来,高位增长的公共服务仍然存在质量和数量的问题。一方面,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缺乏;另一方面,成都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户籍人口为1500万,存在公共服务产品的设计缺口。因此,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产品倍增计划将是“十四五”聚焦的重点。

  2019年成都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500万,对于大多数成都人而言,通勤仍然是巨大的时间成本。过去五年,成都是全国地铁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以此来加快提升城市通勤效率。2020年成都地铁运营里程将达到518公里,是2015年的6倍,跃居全国第四位。继续“治堵”,依然是破题城市生活品质建设的着力点。

  一座包容的城市

  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当一个城市办事不求人、办成事不找人的时候,这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就是好的。”座谈会上,成都将上海和深圳的营商环境作为对表的标杆,提出建设稳定、公平、可及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2017年,成都在全国率先设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着力解决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对接难等问题,聚焦企业生产经营中“哪里有机会,怎么抓机会”的堵点痛点问题,创新推出“城市机会清单”,让市场主体获得平等参与城市建设的市场机会。今年3月,成都再次推出营商环境3.0版政策体系,大力建设“蓉易办”营商环境品牌。

  长时间来,成都五方杂处、移民集聚,形成了包容的城市文化。“十大工程”也充分体现了这份面向所有群体的包容。年轻人、老年人、健康人、残疾人,每个人都能在成都找到安身立命之所,都能在城市的友好环境中找到一份安全感和幸福感。

  值得注意的是,“十大工程”中专门突出了青年,专门提出了建设青年创业就业环境友好城市。2017年成都人才新政发布以来,已有超过30万本科生落户成都,“十四五”时期,成都把青年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并且把高技能人才和高知识人才放在了同等的重要位置。落脚点则放在了青年的创业和就业,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宿。

  此外,“十大工程”还包括建设智能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数字化是时代的重要标志,智能化则是城市管理水平和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识。面向“十四五”,是否智能、安全、具有韧性,也是一座城市是否宜居、老百姓有没有安全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则关照到了老年人和残疾人。这不仅是包容城市的重要方面,更是一个现代文明城市的重要体现。

  未来5年,一个更幸福、更美好的成都,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