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引调水工程有望8月建成供水,雷州半岛治水史再添浓墨重彩一笔

[探索] 时间:2024-04-29 17:24:0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3次

原标题:湛江引调水工程有望8月建成供水,湛江治水雷州半岛治水史再添浓墨重彩一笔

暮春时节,引调鹤地水库终于盼来了一场雨。水工史再眼下正值春耕,程有彩笔为了保障运河灌区的望月农业灌溉,鹤地水库每天放水约300万立方米。建成这场及时雨,供水让水库的雷州水位得以上升。

鹤地水库是半岛九洲江流域中游的一座大(Ⅰ)型水库,地跨广西玉林陆川县、添浓博白县,墨重湛江廉江市,湛江治水茂名化州市等两省(区)三市四县。引调经雷州青年运河,水工史再水库水流遍半岛大地,程有彩笔灌溉了雷州半岛146万亩农田,保障了湛江近400万人口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而今,随着湛江引调水工程的加快推进,今年8月,鹤地水库优质水资源有望通过地下输水管道送达市区千家万户。

望着碧波万顷的鹤地水库和绵延不断的雷州青年运河,今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是先辈们手提肩挑、耕牛拉车,用青春热血铸造而成。1958年,雷州半岛人民向大自然宣战,要拦截九洲江,筑水库、开运河,势必改写半岛苦旱史。因运河开挖者多为青年人,故称雷州青年运河。

1960年5月,主运河建成通水,从此,运河之乐响彻湛江大地。对一条运河而言,一甲子栉风沐雨,往日的劳动号子还在耳畔回响。然而放眼半岛,沃野千里、万物欣荣、甘泉奔涌、生生不息,在雷州半岛波澜壮阔的治水史中,我们得以窥见半岛的发展史。

荣光

敢教日月换新天 30万人同修运河

“赤地千里,是岁斗米二钱五分,民多剥树皮掘草根为食,流离载道,饥死者万计。”“大旱,田尽涸,秋熟不得一二。”从史书中一次次的记载可见,雷州半岛苦干旱久矣。

雷州半岛三面环海,境内河流小,蓄水难,且加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半岛大地上未曾修建过大型水利工程,旱情时有发生。水,也因此成为半岛人民世代的期盼。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委和政府时刻牵挂着雷州半岛干旱问题。上个世纪50年代,时任湛江地委第一书记的孟宪德率队考察后,决定腰斩源于广西的九洲江,筑库蓄水,在半岛兴建运河,改水治旱,福泽一方。

1958年5月15日,中共湛江地委应人民愿望作出了《关于兴建雷州青年运河工程的决定》,工程包括鹤地水库和雷州青年运河两部分。等不及国家规划,湛江地委便将水库性质由公办性质改为民办公助。1958年6月10日,鹤地水库正式开建。

兴建水库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湛江大地。30多万人自带材料、自带工具、自带粮食、自搭工棚,自办工厂,在工地上搭棚扎寨,封江筑坝。

“日食工地,夜住山岗,风吹只当摇羽扇,雨淋免了洗衣装。”父子齐上阵、夫妇同劳动、老幼争出力,浩浩荡荡的劳动大军,不管严冬酷暑,狂风暴雨,夜以继日奋战在工地。“当时我年纪虽然小,争着上工地,小孩能干大人的事,凭这种精神,我也能拿第一。”回忆起往事,运河建设特等功臣吴云英说道。

彼时,由于劳动条件所限,兴建水库的民工便靠着双手、肩膀、双腿,移山造海,劈岭筑坝。他们用土办法制造了堤坝索道车、杠杆起土机、人力拉动卷扬机,两三千斤重的大石碾,竟用人力来推动压实土方。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仅用一年零两个月时间,1959年8月,广东省内最大的“人造海”——鹤地水库胜利建成。自此,澄空如水,千里一碧,鱼翔浅底,鹭鸟云集。

水库建成后,劳动大军迅速转入运河灌区建设。他们遇山移山、遇水架桥,破解一个个难题,打赢一场场会战。1960年5月,运河灌区工程投入运行,成为全国重点大型灌区和广东省第一大灌区。1964年5月,4县(市)联合总干渠(四联河)竣工,标志着雷州青年运河全线工程建成。“鹤地水为库,雷州旱不扰。”川流不息的运河水,唤醒沉睡的半岛大地,泽润城乡。

这个巨大的工程,也成为彪炳中国水利史的丰碑——工程完成的土方6583.4万立方米,石方70.4万立方米,这些土石铺一条1米宽10厘米厚的路,可绕地球16.6圈。鹤地水库总库容11.14亿立方米,集雨面积达到1495平方千米;运河主运河长78公里,主运河下接东海河、西海河、东运河、西运河、四联河,5条主干渠共长200公里,干渠以下各级渠道4039条总长5000多公里。运河灌区总土地面积868万亩,设计灌溉面积2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46.6万亩。

工程亦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邓小平、朱德、叶剑英、董必武、陈毅等先后到雷州青年运河工程视察指导。1960年2月,邓小平欣然挥毫,为我国水利事业写下唯一题词:“雷州青年运河”。

改造

管理迈向精细化 半岛瘠土变良田

60余年以来,在鹤地水库和雷州青年运河的滋润下,半岛红土地上披上新绿。贫瘠的土地蝶变为真正的鱼米之乡,城市工业也因为有了水,得以快速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鹤地水库和雷州青年运河的功能也在发生改变。1999年5月,鹤地水库被划定为饮用水源保护区,正式晋升为湛江人饮水的“大水缸”。其功能也从一开始设计的以农业灌溉为主,转向以灌溉、供水并重,兼具防洪、生态补水等效能,治水方式亦变得更加严格。

近年来,湛江建起“河长+检察长+警长”机制,广东与广西建立了粤桂九洲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湛江与玉林、茂名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信息共享、共同治理、联合执法等联防联治机制,促进跨界入库河流上下游整治。

2013年起,湛江全力开展鹤地水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一级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所有鱼塘全部退塘还库,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的,要求生态养殖,绝对不允许尾水直排入库。”雷州青年运河管理局(下称“运河管理局”)副局长王林五介绍。水库边,禽畜养殖、鱼塘养殖、污水直排等问题一个个得到解决。

曾经的采砂船舶聚集,一度把鹤地水库变成了码头。后来,湛江联合广西、茂名,严打非法采砂行为,并通过林相改造、水面清漂、蓝藻清理、增殖放流等措施,推动水库水质向好。

通过整治,鹤地水库从以前的总体Ⅳ类、局部劣Ⅴ类提升到现在总体优良水体,塘口、渠首断面水质在全市9个国考断面全年考核中名列前茅,获评全省重点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工作表现突出集体。2021年5月1日,《湛江市鹤地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正式施行,鹤地水库水质保护工作从此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除了治水方式日趋完善之外,运河工程的不断升级改造也是运河管理局数十年来的重点工作之一。

60年来,雷州青年运河历经风吹日晒、岁月磨蚀,险患增多。“当时许多材料是就地取材,也不具备施工条件,运河两边建成的土坝都比较原始。”王林五谈及,由于人力物力限制,最初工程设计标准不高。

防渗建设、膜袋加固设施升级、危桥拆除、渡槽加固、白蚁防治……运河的岁数在增长,管理维修也在逐步精细化。“我们采取定岗定员管理模式,进行全天候的管理,每天固定有人巡库巡河。运河管理局下设9个管理所,负责管理主要河道,支毛斗渠则由属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王林五介绍。

2008年秋天,雷州青年运河廉江那良段过水涵洞出现险情。“当时的涵洞老化失修,出现穿孔漏水,如果抢救不及时,几千万立方米的水可能一下子就会冲出来。”参加抢险的运河管理局工作人员李家山回忆,当时运河渠道供水立即停止,局里200多名员工兵分多路,昼夜奋战,最终在半个月内将险段隐患完全消除。

“有的工作人员退休了也去帮忙,运河垮了,湛江人民没有水喝,他们内心也感到愧疚。”李家山说道。

如今,通过对运河工程的日常维修养护和除险加固,在运河沿线建立数十个视频监控点,开展九洲江流域水雨情预报与防洪调度指挥系统建设,运河工程面貌和运行安全状态得到极大提升,水资源利用率也从30%多提高到40%多。自2008年至今,雷州青年运河工程连续14年零事故运行。

新生

“二龙”相继送活水 管道供水再解渴

迈入新时期,湛江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尽管雷州青年运河工程击败了旱魔,但雷州半岛仍未能止“渴”。

由于地表水资源匮乏,湛江市长期开采地下水作为补充。据统计,湛江地区是全省地下水使用率最高的地区(约占地区总供水量的四分之一),广东省划定了3个地下水超采区,均位于湛江——赤坎区、霞山区及硇洲岛。

雷州半岛人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彻底解决干旱问题?

从2017年底开始,湛江谋划区域内的调水工程建设。该工程是湛江与广东粤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大型供水工程项目,工程全长约62公里,概算总投资30.37亿元,以鹤地水库作为湛江市区供水水源,建设输水管道及加压泵站等工程设施,将鹤地水库地表水源引至湛江市西厅水厂、赤坎水厂和麻章水厂,保障霞山区、赤坎区、麻章区供水安全,兼顾沿途为廉江、遂溪分水。工程建成后,将惠及湛江市区百万群众,为湛江市区水源置换提供充足的优质地表水。

“管道供水主要有三个好处。第一是更加卫生,现在的水都从明渠通道通行,相对而言易受污染;第二是减少蒸发,渠道蒸发水量非常大,管道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第三是防止渗漏,土坝渗漏是无法避免的,但是管道就没有这样的问题,提高了利用率,也保证了水质。”运河管理局工作人员兰正红介绍。

湛江市引调水工程于2019年12月30日正式开工;2021年5月全线开工、工程建设全面提速,完成当年投资建设任务的82%;截至目前,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0.86亿元,占投资概算30.37亿元的69%;累计完成输水管道安装55.65公里,占管道全长61.92公里的90%。“我们自我加压、马力全开,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加快工程建设,希望早日为湛江人民引来充足优质的水库水。目前工程进入决胜冲刺阶段,原计划2023年5月建成的湛江市引调水工程,有望在今年8月建成通水。”负责工程建设的广东粤海粤西供水有限公司湛江管理部总经理郭清华介绍。

“今后,运河主要作用将慢慢回归以农业灌溉、用电工业、生态补水、防洪泄洪、乡镇村生活用水为主,并保留作为城市地区的备用供水渠道。”王林五说道。

不久前召开的湛江市2022年全市河长制与水利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积极配合省西江局完成环北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湛江市分干线项目湛江市引调水工程建设任务,确保按时完成。

其中提及的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广东省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输水线路最长、建设条件最复杂、影响范围最广的重大水利工程。

工程设计引水流量每秒110立方米,多年平均供水量26.1亿立方米,线路全长499.9公里。工程供水范围为湛江、茂名、阳江、云浮等4市,建成后将惠及沿线1500万群众,可长远解决粤西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布局不匹配问题,有效缓解区域缺水情势,改善城乡供水水源单一的供水格局。

展望未来,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将为广东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届时,整个雷州半岛的水源结构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摆脱水资源匮乏的掣肘,湛江地区数百万城乡居民心心念念的“用水自由”将梦想成真。

关注

运河精神代代相传

“库二代”跑好接力赛

“库二代”揭育聪在鹤地水库边度过了童年时期和少年时代,外出求学工作几年后,又再次回到水库旁。

1958年,揭育聪的父亲揭维业响应公社号召,成为建库开河的第一批建造者。第一批劳动者走在山头上,对如何建水库毫无概念,随着技术人员的进场指导,他们才渐渐明白怎么开工、怎么拦坝、怎样把水蓄起来。1959年,雷州青年运河管理局成立,表现出色的揭维业留在单位,继续管理大坝。

出生于1977年的揭育聪,家住鹤地水库渠首旁。那时,水库还没被划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到夏天,人们喜欢一头扎进水库里游泳。那时的公路也不发达,水库里还有连接居民出入的渡船。数不清多少次,少年揭育聪随着渡船摇摇晃晃,遍览水库的风景。

每年三四月,到了水库开闸的那天,揭育聪便早早在灌溉闸旁等待。水闸一开,水就哗哗地从渠首流向灌区,揭育聪知道,这就是春耕的开始呀。

2003年,26岁的揭育聪决定回到雷州青年运河管理局工作。“还是眷恋运河边,有归属感,也很踏实。”辗转会计岗等岗位,如今揭育聪担任雷州青年运河红色教育基地副主任一职。

老一辈总是默默无闻,低调做事,揭育聪心想,要把他们的故事告诉更多人:“经过这么多年发展,运河有过低谷,也有辉煌。前辈们花了很多青春热血撒在这片土地上,我们要把前辈的历史文化保护好、利用好、发扬好。”

2012年起,揭育聪与同事一起走访老运河人,整理收集运河发展资料。2015年5月,雷州青年运河红色教育基地正式开放。

基地自建成至今,已荣获国家水利风景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党员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广东省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首批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重点建设示范点等称号,年均接待前来学习人数65万人次。

“一开始来了很多老运河人,我们称为建库开河建造者,年纪基本比较大,都在80岁左右,所以我们征集了一个签名墙,在教育基地里设了一面‘群英万寿墙’。”揭育聪说,“每一代人的使命不同,但是相同的是运河精神同样相传。”

生生不息的运河精神,早已融入运河,成为雷州半岛上代代传颂的歌谣。

南方日报记者 林露 刘稳(林露 刘稳)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