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著名舞蹈艺术家陈翘:根植黎山沃土 滋养舞姿常青

[探索] 时间:2024-05-04 20:54:5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75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著名舞蹈艺术家陈翘:根植黎山沃土 滋养舞姿常青

文\海南日报记者 蔡曼良

编者按

中国舞蹈界有这样一对“神仙眷侣”,海南他们曾扎根海南几十年,周刊著名植黎姿常创作表演了许多经典舞蹈作品,舞蹈并把海南民族舞蹈推上了国际殿堂,艺术养舞为我国的家陈舞蹈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翘根青著名舞蹈艺术家陈翘和刘选亮伉俪。

2014年,山沃陈翘获得我国舞蹈界最高荣誉——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舞蹈艺术“终身成就奖”。土滋

最近,海南海南日报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和海南日报新媒体中心联合出品的周刊著名植黎姿常短视频栏目《口述海南·葩姐说》舞蹈季(以下简称“舞蹈季”)的节目在全网正式上线。为了在舞蹈季的舞蹈节目中充分展示经典舞蹈背后的多彩海南,海南日报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艺术养舞《口述海南·葩姐说》栏目主讲人蔡葩带着对艺术创作的家陈崇敬,对海南文化的翘根青追寻,奔赴广州,山沃拜访了陈翘、刘选亮。

在最新发布的舞蹈季开篇视频中,主讲人蔡葩带我们走进中国舞蹈界的艺术常青树——中国舞蹈家协会原副主席陈翘的黎族舞蹈创作故事。

《口述海南·葩姐说》舞蹈季陈翘特辑

踏浪而来 开启舞蹈人生

陈翘又名陈霭翘,今年84岁的她祖籍广东潮州。1952年,年仅14岁的陈翘被分配到当时的广东正顺潮剧团,主要任务是学戏:学唱、学听、学身段。在一次新戏《幸福山》的表演中,陈翘扮演一只狐狸,她经过自己在排练时的琢磨,用另辟蹊径的演法将一只古灵精怪、内心丰富的狐狸展现得情趣盎然、栩栩如生。陈翘大胆创新的演绎让台下的新老潮剧观众耳目一新。然而,她在表演中的唱念却不尽如人意,走调、撞板,成为她当时在整场汇演中的一大遗憾。

后来,她在潮剧的排练和表演中总结发现,凡是动作、身段她一学就会一看就懂,但唱戏却显出天生的劣势。这位个性要强的少女基于对自身条件清晰的认知,定下了自己的艺术方向——舞蹈。

不久后,一段简单的对话让陈翘如愿以偿。时任广东省文化局副局长林山到潮剧团检查工作。陈翘开门见山:“林山同志,我想跳舞,我不想再待在剧团了。”“现在海南要成立歌舞团,需要人,你去吗?”林山抛出橄榄枝。“去!”尽管当时15岁的陈翘根本不知道海南在哪里,她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1953年7月,海南歌舞团在海口成立,一年后,歌舞团搬到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通什(今五指山市),并改名为海南民族歌舞团。1960年,歌舞团又更名为广东民族歌舞团。

陈翘跨过琼州海峡,来到云雾缭绕的五指山地区,开启了她一生“舞蹈的行走”。

扎根黎乡 在滋养中创作

椰林摇曳,泉水叮咚,翡翠般的五指山张开巨臂迎接了这位来自海那边的汉族姑娘。此后,这位潮汕汉家女也深深根植于黎寨的阿爸、阿妈、兄弟姐妹们生活的土壤,以真情为养料,以黎族文化为骨血,给黎族同胞们以美的回馈。

来到五指山的陈翘和伙伴们克服生活的艰苦和习俗的差异,无数次顶着烈日,跋山涉水把歌舞送到一个个村寨。一次下乡演出结束后,一位黎家姑娘向陈翘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跳了那么多民族的舞蹈,好看极了,能不能也跳一点我们黎族的舞蹈呢?”黎家小妹的一句话,让陈翘的心泛起涟漪,编创黎族舞蹈的念头,也开始在这位原本只需把剧目表演好的舞者心里萌芽。

1956年2月,歌舞团接到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专业团体调演的通知,团里的创作小组要下乡体验生活,搞创作。当时只有初一学历、从没学过任何编舞知识的陈翘感到,这是一个可以走进黎家生活的大好机会,于是主动提出下乡,跟随创作小组来到当时的东方县西方乡西方村。

在黎村的日子里,陈翘像一块海绵,吸收那片土地给予她的创作养料。篝火旁,她谦虚地向老阿妈学习黎语,还掌握了一口流利的海南话;深山里,她骑在牛背上倾听黎族小伙用树叶吹响的放牛调;暮色中,她在黎族阿姐的翻译下,一边听寨子里的老人讲民间故事,一边观察、记录黎族女孩的体态特征;在黎族婚礼上,她陶醉在彻夜不停的歌声中……

陈翘的真诚与尊重让这些从没离开过村寨的黎族同胞,真正将她视为朋友。收获温暖与愉快的同时,陈翘也饱尝生活的磨砺。在风雨飘摇的船形茅草屋里,她经历过蛇盘床下、蟾蜍入鞋的惊吓;为了学习打柴舞,她被碗口粗的木棒夹伤脚踝,一周无法行走;为了去往原始民俗保留得最完整的偏远黎寨,她冒雨攀登手掌那么长的红蜈蚣出没的雷公山,被山蚂蟥咬得鲜血直流;有一次采风遭遇突发的山洪,幸有黎族青年用空油桶横渡急流相救才得以脱险……

这一切不寻常的遭遇不但没有令当时不满20岁的陈翘退缩,反而磨炼了她的性格,让她更加坚强,更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她与黎族人民紧紧连接在一起,帮她不断寻觅民族舞蹈艺术的源泉。

让黎族舞蹈登上世界舞台

“她那一双依然明亮的眼睛,仿佛时刻能洞穿人世间的悲欢;她的快言快语,燃烧着旺盛的生命力,直抵人心。”海南日报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口述海南·葩姐说》栏目主讲人蔡葩这样表达耄耋之年的陈翘给她的强烈印象。

正是用这对敏锐又深情的明眸,陈翘发现了蕴藏在黎族人民生活中美的世界,将创造的火花转化成绚丽多彩的舞蹈动作,让黎族风情以舞蹈的形式,飞出椰林、村寨,呈现在世人面前。

1957年,陈翘编创的处女作《三月三》问世。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是海南黎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在这个节日里,黎族未婚的青年男女们会相聚郊外互诉衷情、尽情欢舞。出于好奇,陈翘跟着黎族姑娘们一起来到山上,躲进树丛中观看,甚至被年轻小伙子误认为是求爱对象。此起彼伏的欢笑声在山林中回响,欢乐的场景触动了陈翘的舞蹈神经,她细心地捕捉黎族青年寻找意中人时的顾盼生辉与情意绵绵。

舞蹈《三月三》剧照。

于是,她与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刘选亮投入到《三月三》的创作中。在这个作品里,陈翘设计了手提树叶半遮脸和原地碎步摇肩等展示女子谈恋爱时那种既害羞又兴奋的情感动作;在男青年形象的塑造上,她将巫公跳神的动作加大幅度,设计了昂首挺胸、抬腿阔步摆手、身子左右摇摆的舞姿,一下子就把开朗潇洒的小伙子形象与寻找情人的焦急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陈翘和丈夫刘选亮在舞蹈《三月三》中同台演出。

舞蹈《三月三》一经公演便受到观众们的热烈欢迎,大获成功,被选到中南海怀仁堂进行汇报演出,并被中国艺术团带到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舞台上,让黎族风情、民族音乐、热带植物等一一展现在世界舞台上。

紧接着,陈翘又从黎族姑娘编织的草笠中获得灵感,创作了《草笠舞》。她从黎族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窥见这样一组充满诗意的画面:姑娘们用情人从深山采来的野葵叶编织成别致的草笠,再配上自己精心织成的彩带,变成一件珍贵的装饰物;夕阳西下,头戴草笠的姑娘们有说有笑地结伴走在田埂上……陈翘从这些画面中提炼出《草笠舞》的主题——“瞧,我们多么美”,用舞蹈的形式将一顶顶草笠背后黎族姑娘的纯情美好与这个古老民族的审美情趣鲜活呈现出来。1962年,《草笠舞》获得芬兰赫尔辛基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金质奖章。

陈翘在《草笠舞》中的扮相。

谈及创作经验,陈翘对蔡葩说:“好作品不是凭空而得,关键在于你要对这个民族有很深的感情,要很尊重他们,你体验过他们的喜怒哀乐,你创作出来的东西才会得到人民和历史的承认,这是我一直坚信的。”

永远是黎族人民的女儿

1980年代,广东民族歌舞团迁至广州,1989年改名为南方歌舞团。陈翘也跟随歌舞团,离开了生活近30年的海南。

在海南期间,除了《三月三》和《草笠舞》,陈翘还创作了《喜送粮》《胶园晨曲》《踩波曲》《摸螺》等舞蹈,在群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直至今天,陈翘挖掘总结的“三道弯”“蹬脚”“翘手”等舞蹈元素仍是黎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陈翘获得我国舞蹈界最高荣誉——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舞蹈艺术“终身成就奖”。

有评论家称陈翘为“黎族舞蹈之母”,但她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回应:“黎族人民才是黎族舞蹈的母亲,而我做的不过是黎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我时常说我的身体里流着黎族的血液,是海南这片土地以及黎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给予我创作的灵感。我更希望大家称我为‘五指山的女儿’。”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退休后的陈翘从未停下过对舞蹈艺术的追寻脚步。她仍然坚持演出、交流、上课,翩翩起舞在人生路上的她,风华常新。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瞧她那一双明亮的眼睛

文\海南日报记者 蔡葩

她单纯而热烈,她多情而善感。她的欢欣与狂热,她对舞蹈艺术的痴迷,对海南岛深深的眷恋,都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消减。尤其是她那一双依然明亮的眼睛,仿佛时刻能洞穿人世间的悲欢;她的快言快语,燃烧着旺盛的生命力,直抵人心。这就是80多岁的陈翘老师给我的强烈的印象。

2022年6月,陈翘(右)接受《口述海南·葩姐说》栏目专访。 海南日报记者 周达延 摄

2022年夏天,当《口述海南·葩姐说》栏目组踏进陈翘和刘选亮伉俪在广州的家,依然让我们感受到她如少女般的热诚和浓郁的艺术气质。当初是五指山伸出巨臂接纳了她,摇曳的椰林拥抱了她,黎寨的阿爸阿妈兄弟姐妹给她以亲人般的温暖,用滚烫的心滋养这位来自广东潮汕的汉家女儿。“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正当青春年华的她随处可以发现美,田间、椰林、胶园、黎寨;谈笑、嬉戏、生活、习俗,无不让这位舞蹈精灵感动着。她的成名作黎族舞蹈《三月三》正是深受心灵触动后诞生的作品。1957年,当《三月三》首获成功时,她芳华十八,正是才思敏捷、情感丰盈的恋爱季节,她也因为这不凡的舞蹈与此生伴侣刘选亮相知相爱相扶持。1962年,他们在“三月三”这一天摘下爱情的蜜果,此后相伴一生,两人倾心合作,多次获奖,成为中国艺术界令人钦羡的舞蹈眷侣。

作为艺术常青树,陈翘老师在不同的时期都有经典之作登上舞台,给人心灵以震撼,成为黎族舞蹈的开山人物。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月三》瞩目神州,《草笠舞》舞动寰宇;到七八十年代的《喜送粮》激越奔放,《胶园晨曲》诗意抒情,《踩波曲》时尚而流畅,《摸螺》诙谐有趣;再到1990年代的黎族舞剧《龙子情》等,无不体现着陈翘老师对海南岛的酷爱和天赋才情;直到后来到了广州,担任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席的陈翘,仍勇开舞蹈新领域,提出“岭南舞蹈”这一概念和目标,再创佳绩。2014年,她获得中国艺术界的最高褒奖中国舞蹈艺术“终身成就奖”,实至名归。

海南是盛产歌谣的地方,舞蹈资源也同样丰富。宋代的典籍里,居儋三年的苏东坡曾多处记录了唐后宋中期的海南舞蹈情况。1100年,苏东坡遇赦北上,黎族父老乡亲“黎歌蛮舞祝公归”,东坡先生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动,写诗寄给儿子苏迈与苏迨,描述当时的情景和感受:“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杳杳。”此外,《儋州志》《崖州志》《感恩县志》等方志中,也有元明清时的民间舞记载。1950年代后的普查表明,海南民间舞的蕴藏量甚为丰厚。

1962年元旦前后,著名作家茅盾“久闻宝岛大名,今始得畅游;从东路至鹿回头,居六日,又由西路回海口”,欣赏了海南歌舞团的演出,欣然赋诗赞曰:“黎家歌舞汉家女,幼苗新培茁如许。旧谱清词翻慢调,声声如闻蕉滴雨。”(吴名辉《笔舞池边》,海南出版社,1999年)这位进入茅盾诗作的汉家女,正是舞蹈家陈翘。

艺术家素来以独一无二的创造为毕生追求目标——这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陈翘一辈子的艰辛、奋斗、求索、坎坷,都成为她创作的思想力量。我们荣幸地与陈翘、刘选亮伉俪在羊城相聚,记录他们的声音,回味每一次起舞的历史瞬间。让我们在简短的视频里,与他们一起重温海南岁月,追忆海南民族舞蹈在历史的长河中最为闪耀的时光。

此为《口述海南·葩姐说》舞蹈季开篇,敬请关注下期,请刘选亮先生跟我们讲述他和海南民族舞蹈的故事。(蔡曼良)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