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 构筑黄河中游生态屏障

[知识] 时间:2024-05-03 23:16:5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49次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优先摆在全局战略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黄土河中为新时代榆林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高原提供了根本遵循、生态示范注入了强大动力。文明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区构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筑黄障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把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国之大者”,游生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作为总要求,态屏扎实推进全市各领域各项重点工作。加快建设

2020年5月13日,黄土河中全市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专题学习班开班,高原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生态示范市级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全部参加专题学习研讨。文明6月9日,区构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重大问题调查研究,结合党的十九大以来开展“十大战略问题研究”的工作实践,突出榆林经济社会发展中尚未完全破题的15项重大战略问题,分别由市级领导亲自上阵开展调研。8月28日,市委印发了《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榆林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意见》,把党的十九大以来市委推动中央、省委精神在榆落地生根而形成的一系列治市方略,具化为榆林新时代追赶超越的新战略、新要求,创造性地把党中央和省委精神贯彻到榆林“十四五”谋划中。同时多次邀请院士专家把脉问诊榆林发展,多次召开论坛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主动开展了“榆林在国家黄河战略中的定位和重点任务”“榆林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转型升级思路路径”等专题研究,对全市“十四五”发展进行科学研判、前瞻谋划、超前布局。

通过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关于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重要讲话精神,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进一步坚定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及时把发展思路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转型发展新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解转型升级难题,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推进绿色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任务不折不扣在榆林落地落实。尤其是在全市“十四五”规划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以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目标为引领,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具化为“确保治理强度始终大于开发强度”,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将中央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部融入了规划和意见,着力推动全市生态系统良性永续循环。

启动实施“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持续推动市域国土“由浅绿向深绿”转变

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扩大绿色增量和治理污染存量并举,深入推进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大生态工程,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435万亩,2019年创建成为全国干旱半干旱沙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抓生态就是抓发展,特别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全面开展造林绿化尤为迫切。榆林并未止步于国家森林城市,2020年,启动了“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动员榆阳区、横山区范围内的资源开采和转化企业,用三年时间完成新造林及低效林提升改造50万亩,巩固提高现有绿化成果,在主城区外围建成百万亩森林。全市40家企业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主动承担生态治理社会责任,全力投入全市造林绿化工作,累计实施造林绿化面积11万亩,完成投资4.32亿元,栽植乔木620万株、灌木2588万株。2020年10月15日,在定边县举行了榆林白于山区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签约暨实验段启动仪式,陕西林业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与横山区、定边县、靖边县政府签订了“白于山区国家储备基地建设项目合作协议”,建设总任务120万亩,建设期限8年,申请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120亿元。今年“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市,榆阳区、横山区有65家企业主动认领造林绿化地块43.3万亩;定边县49家企业出资3200多万元参与生态建设;国家能源集团、陕煤集团等资源开采企业出资,重点对沿黄公路直观坡面进行综合治理。“十四五”期间,榆林将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碳汇林建设、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等重大生态工程,坚决防范毛乌素沙漠二次沙化风险,计划完成营造林50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8%,推动区域由“浅绿”向“深绿”转变。

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牛鼻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榆林黄河干流长389.7公里、占全省的一半多,流域面积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一,在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年来,全市综合实施坡改梯、小流域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水利水保投资达34.52亿元,较上年增长19.57%,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5.94平方公里,新建、加固、维修淤地坝269座。

淤地坝是陕北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的最有效拦截黄土泥沙“土办法”,一方面通过减少水土流失、拦截入黄泥沙,有效保障了黄河安澜,另一方面通过淤积良田、规模化发展种植业,保障了群众口粮和基本生活。榆林粗泥沙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占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总面积的71.3%,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榆林建成了22010座的全国最大的淤地坝群,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二、全国的三分之一,拦截泥沙36.7亿立方米,淤成坝地50多万亩。全市年流入黄河泥沙由新中国成立初的5.13亿吨减少到2.12亿吨,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48.8%,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辛店沟示范园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水保科技与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观光融合发展的新路子”,2020年8月,陈祖煜、王光谦、郑晓静、崔鹏、陈云敏、倪晋仁、王秋良、彭建兵8位院士及多位专家在考察黄河水土保持绥德科学试验站辛店沟示范园后由衷称赞道。辛店沟示范园曾拿到了“陕北第一个水土保持试验基地”“陕北第一座大型淤地坝”“陕北第一块水平梯田”“全国第一个未治理流域大型自然坡面径流场”等诸多头衔,2020年又成为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吸引了不少领导和专家前来考察调研、广大群众前来参观游玩。目前,随着园区文化陈列室开始建设,示范园又有了新目标——打造集“水保示范、监测试验、成果展示、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园区。此外,随着不断探索,榆林还形成了米脂高西沟、绥德韭园沟等水土流失治理典型模式。

2020年,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一期工程被列入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工程涉及全市10个县区、137条小流域,规划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占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总面积的71.3%,一期实施2289座拦沙坝,工程估算投资36.2亿元。2020年12月,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组织专家,于北京审查通过了《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一期项目实施方案》。工程实施后,将极大减少输入黄河泥沙,减轻黄河泥沙淤积,对调节水沙关系、保障黄河安澜、改善群众生活生产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到2025年,全市计划实施拦沙坝2567座、除险加固病险淤地坝4568座、旱作梯田57.5万亩,力争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50%,全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系统推进生态治理和修复,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榆林坚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抓好气、水、土、矿区、固废等重点领域生态污染治理。

持续改善大气环境,在全省率先编制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并实施动态评估,建成“空天地”一体化大气综合管控平台。开展大气污染“一市一策”研究,持续走航监测中心城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坚持“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五大举措,对症下药,精准发力。累计拆改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741台,中央及省上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的142台违建锅炉和城市建成区193台高污染锅炉全部实现清零。深入推进散煤治理,累计实现散煤治理煤改气2.3万户、煤改电6600户。

严格水生态环境治理,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黑臭水体、工业污水专项治理,各县市区建成区内的沿河污水直排口全部完成治理,黄河干流排查出的75个排污口中,已整治完成52个。开展万人千吨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县级地表型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治理。紧盯国省断面水质变化情况,发现超标及时向县市区政府预警或约谈,15个国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强化土壤污染源管控,强化建设用地污染风险管控,201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完成自行监测,140家取得排污许可证。开展地下水“双源”普查,完成90口地下水监测井基础数据上报。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红碱淖25个问题点位全部整改到位,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面积1.2万亩。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农膜回收、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积极开展矿区生态修复,经初步测算,到2030年,榆林市采煤采空区将达到2300平方公里、沉陷区将达到1500平方公里,疏干水外排水量将达到2.5亿立方米/年,累计提取基金将达400亿元以上。利用土地、资金和矿井疏干水优势,全市可新整理耕地31万亩、林地90万亩、草地75万亩(每平方公里沉陷区可整理耕地210亩、林地600亩、草地500亩)。根据这一特点,榆林市着力推进百万亩饲草基地建设,加快实施羊产业“双千万”工程。羊产业“双千万”工程既能解决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又能解决本地农民的收益问题,前期试点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制定了矿区生态保护工作实施方案,102家矿山企业开展绿色矿山建设,使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基金10亿元,通过人工辅助自然恢复、地裂缝填埋、土地复垦等方式,累计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面积404平方公里。目前,探索形成了煤海塞罕坝中心公园(大柳塔国家山地水保科技示范园)、榆阳区青草界、府谷县沿黄地区天桥段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等治理有效模式,积极申报2020年度中央重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和“历史遗留废弃工矿土地整治项目”。协调退出涉及生态红线的9家矿业权企业,累计退出矿权面积22.1794平方公里。

全面推进固废综合利用,获批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编制实施《榆林市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园总体规划》,3个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已开工建设,计划到2025年全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2020年,全年优良天数达311天,PM2.5等6项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和优良比例首次实现双百,国省控断面优良比例达到93.3%。

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地、以水定产,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水资源不足是榆林最大的发展制约,榆林“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立足市情水情,经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于2020年8月1日出台了《榆林市节约用水条例》,为推动全社会节约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印发了《榆林市取水许可管理实施办法》,严控高耗水产业准入。今年3月11日,市县联动,抽调上百名工作人员组成3个工作组,对全市1016户规上工业企业和103个重点项目的取水许可、环评、能耗进行“全覆盖、拉网式”专项核查,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严厉打击非法超量取水行为。积极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2020年以来,榆林积极推进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目前,榆阳、府谷、靖边、定边已通过水利部终验,神木、横山通过省水利厅初验。榆阳区水权改革试点工作已通过省水利厅的最终验收。同时,编制实施了《榆林市矿井水生态保护与综合利用规划》,确定了矿井疏干水优先用于生态的基本原则。深入推进高效旱作农业。榆林是黄河流域和长城沿线旱作农业发展比重最大的地区,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榆林坚持“集雨节水、固土控流、吸收产业、优化生态”的原则,加强地膜覆盖、技术支撑、基础建设、机械化运用等整套推进,推进高效旱作农业,新建高标准农田27.03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3.54万亩。“十四五”期间,榆林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在充分测算水资源平衡的基础上确定“十四五”发展规模,全市将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60万亩,农业节水量预计达到8000万方,将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用水作为“亩均效益”核心评价指标,强化工业节水减排,严格落实单位GDP用水量下降指标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进城市低碳化发展

榆林市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持以生态定格局,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能耗“双控”等减碳举措,着力构建产业低碳发展格局。

在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榆林市委、市政府及时果断将“把握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平衡”的发展要求调整为“确保生态保护强度始终大于资源开发强度”。“十三五”时期,榆林确立了“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目标,“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榆林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主线,明确提出“确保生态保护强度始终大于资源开发强度”的刚性目标。在“十四五”规划纲要、国土空间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和衔接中,坚持以生态定格局,在系统测算生态可承载的基础上布局产业和项目。

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全市发展共识。榆林各级干部充分认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重大历史机遇,一方面“双碳”目标明确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时间表,各级干部转型升级紧迫性的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另一方面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本身就是转型升级的过程,将带来新的投资、催生新的产业。基于这样的认识,榆林市委、市政府聘请院士级专家和中国环科院等研究机构参与,确定了清洁低碳的发展方向,推进高碳产业向低碳化转变、大宗化学品向终端应用品转变、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转变,依托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分院、中国环科院、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和上海众一伍德有限公司研究团队,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碳中和达标规划,对高端能化项目进行先进性、降耗和减碳“三位一体”评估,利用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倒逼企业革新技术,推广应用减碳技术,创建全国碳排放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双达”试点示范城市,重点采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替代、煤化工全产业链减碳、持续扩大碳汇林面积、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升级改造传统产业、推广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等七条途径减碳降耗。榆林市根据新形势对“十四五”规划进行了系统优化完善,在规划原定项目盘子中压减了40多个、总投资7000多亿元的“两高一资”项目。

兰炭产业是榆林的重要传统产业,为榆林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环保、碳排放等政策日益严格,兰炭行业升级改造已迫在眉睫。2020年5月,榆林市政府印发《榆林市推进兰炭行业升级改造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一年来,榆林对128户兰炭企业开展升级改造,实施兰炭企业VOCs无组织排放、废水全覆盖治理;坚决淘汰单炉7.5 万吨以下的兰炭企业,截至目前,已淘汰9户涉及兰炭产能172.5万吨。对108台小火电机组进行升级改造,目前已完成整改72台。同时制定能耗“双控”底线标准,依法依规加快淘汰一批铁合金、金属镁、电石等落后产能,为优质产能腾出发展空间。 (刘小波 马宏革)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