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梅州:坚毅开新局 奋发新五年

[热点] 时间:2024-04-28 00:29:0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71次

原标题:【高质量发展】梅州:坚毅开新局 奋发新五年

冬末春初的高质粤北梅州,百花争艳,展梅州坚生机勃勃,毅开正是新局新年规划一年大计的好时机。

站在“十四五”的高质开局之年,梅州如何评价过去5年的展梅州坚发展?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梅州如何部署未来的毅开工作,实现苏区振兴发展步步高?

在这关键时点,新局新年1月31日至2月2日,高质2021年梅州“两会”如期召开。展梅州坚

“‘十三五’时期,毅开我们直面困难挑战,新局新年坚毅砥砺前行,高质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展梅州坚高质量发展态势进一步形成,毅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梅州市市长张爱军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肯定成绩、正视困难、坚定信心,为未来的发展周密部署。

“‘十四五’的发展宏图已经绘就,新征程的脚步已经迈开。”梅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在“两会”闭幕式上说,梅州将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样本,为广东“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贡献!

1月31日至2月2日,2021年梅州“两会”召开。(摄影:何森垚)

把握时与势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极度艰难,极不平凡。”这是很多梅州人回顾2020年时,不由自主发出的感叹。

2020年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一时之间,许多企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但梅州始终将人民的生命安全摆在第一位,全力以赴抗击疫情。稳控基本面、把握主动权,用20天实现本地新增确诊病例为零。

在疫情逐步稳定之时,梅州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全力以赴推动复工复产。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梅州各项事业的发展得到稳步提升。

2021年新春伊始,回顾过去一年,通过几组数据可以看出发展的不易和梅州的坚毅:经济增速由第一季度-6.0%,收窄到上半年的-1.9%,再回升到前三季度增长0.3%,最后提高到全年增长1.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3.7%,但梅州顶住财政减收压力,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等惠企政策,全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25亿元;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负转正,其中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2.6%和10.9%……

2020年也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2020年各项工作基本完成,标志着梅州市“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基本实现。

这五年中,梅州不仅实现了地方生产总值跨过千亿大关的目标,进入了“高铁时代”,区位条件持续改善,人们的生活也迎来了质的变化,“美丽生活,美好梅州”正在逐步实现。

五年来,梅州市加快补齐交通短板。全市共完成交通投资660亿元,年均增长15.5%,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2万公里,五年增加2000多公里,公路密度达130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08公里、居粤东西北前列,建设规模、里程和投资额均为历史之最。梅州机场航线航班进一步优化加密,与主要城市通达更加便捷。

五年来,梅州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区拓展到376平方公里,建成区增加11.8平方公里;预计城镇化率达52.5%,提高 4.7个百分点。江南新城“五年成规模”目标基本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目标全面实现,2018、2019年均获评全省“优秀”。作为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圆满完成脱贫攻坚战目标任务,2018、2019年均获评全省“好”的优秀等次。

五年来,梅州生态环境进一步巩固提升。森林覆盖率保持全省第一,成为国家森林城市、美丽山水城市。生态经济持续发展,五大传统逐步推进支柱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培育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产业。

五年来,梅州民生事业得到长足进步。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低保等6项底线民生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实施“教育振兴”计划,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加快建设卫生强市,主要健康指标接近发达地区水平。连续三年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群众安全感逐步增强。

所当乘者,势也。“十四五”已然开局,也拉开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序幕。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梅州如何把握时与势,在绿水青山中实现发展步步高?随着“两会”的召开,新的蓝图徐徐展开。

谋划近与远

争当生态发展区建设先行示范市

暖冬中的粤北大埔县,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项目正加速推进。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前提下,建设者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

上月中旬,该项目实现正式下闸蓄水,标志着工程初步具备防洪功能,这也意味着距离工程完工又前进一步,实现梅州重大项目的“开门红”。

在不久的将来,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将成为南粤大地的璀璨明珠,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成为让韩江秀水长清的重要保障,润泽粤东地区750万百姓。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站在关键之年的关键节点上召开的“两会”,不仅谋划了今年的发展目标,还擘画了未来5年的发展蓝图。

《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报告》《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报告》在“两会”中获表决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抓好“十四五”时期各项工作,事关长远,影响重大。

梅州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落实“123456”思路举措,扭住“六争六补”工作总抓手,推进“5311”绿色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五星争辉”区域发展格局,打造“三宜”城市,争当生态发展区建设先行示范市,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好局、起好步。

立足当下,放眼长远。在宏伟的蓝图下,一条梅州苏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日渐清晰:

——新格局打造新形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支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努力成为全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增长节点。打造“五星争辉”新型城镇化大格局。以梅江、梅县主城区和兴宁、五华县城为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发展重心,打造以广梅园为地理联结点的半小时经济圈和高密度城镇群。

——新经济推动新发展。实施产业集群提升计划,培育发展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绿色建材、汽车零部件、稀土等产业集群及中医药、食品饮料、智能家电等新兴支柱产业。培育发展“互联网+”等数字经济。到2025年,力争打造超百亿元产业和产业集群10个以上。

——新理念塑造新气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致力于 走在全省前列,展现“东学梅州”新时代新风采。壮大文化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推动文化“走出去”,讲好梅州故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作为“十四五”的起步之年,今年梅州市将奋力在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文化名城、社会治理、安全发展、基层党建“六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加快补齐对外交通、实体经济、技术创新、发展平台、改革开放、民生事业“六个方面”短板。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提出争当生态发展先行示范市、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样本的梅州,如何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深化与沿海经济带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推动竞与合

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在2021年“两会”序幕拉开的前一天,梅州国际无水港(松棚铁路物流基地)及配套工程正式开工。

该项目由梅县区与广铁集团合作共建,规划面积约1000亩,总投资5.3亿元,设计首期年吞吐量为155万吨、远期为360万吨。主要建设铁路物流基地、保税物流园及相关配套设施。

项目建成后,将实现与周边港口“海铁联运、山海联动”,成为粤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现代铁路物流中心,进一步推动梅州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对接“双区”“双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平台。

“这是新时期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件大事、喜事、盛事,标志着梅州狠抓三进一出,服务融入‘双区’‘双城’站上了新起点,开始了新征程,值得庆贺,更需铭记感恩。”活动上,梅州市委副书记王庆利说,梅州将以国际无水港建设为起点,积极对接湾区所向、海西所需,更加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交通圈”“经济圈”,推动无水港与盐田港、汕头港、潮州港等山海联动,致力打造粤北生态发展区开放及经济新引擎。

区域与区域之间,既存在竞争的关系,更存在合作的关系。竞争与合作是推动区域发展的双刃剑。

纵观发展趋势,不难看出,各城市之间正在打破固有的行政边界,形成都市圈、城市群。梅州的发展不是、也不应当是孤立的,要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开放的心态和姿态。

此次“两会”,从政府工作报告,到“十四五”规划,再到各代表、委员的分组讨论中,“改革”“开放”“融入‘一带一路’”“服务对接‘双区’‘双城’”依然是高频词、热词,而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梅州提出要共谱“山海协作”新篇章,对区域合作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梅州提出,全面对接“双区”“双城”大战略,用好大市场、输出好产品、承接新转移;深化实施穗梅对口帮扶和产业共建,打造协调发展新典范;积极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深化与沿海经济带合作。

未来,梅州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做好侨文章,规划建设华侨文化旅游经济合作试验区,扩大与新加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文化交流合作。

同时,梅州将加强与大湾区产业协作和协同创新,与汕潮揭和海西经济区厦漳泉等沿海地区联动发展,探索建立经济走廊、跨界产业合作园区等多样化协同发展路径。建成梅州综合保税区、中国(梅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梅州国际无水港,形成进出口上量提质大发展的重要平台。

对外加强合作共赢,对内各县(市、区)的竞与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合作的前提是互补。围绕提升区域竞争力,梅州提出了打造“五星争辉”新型城镇化大格局。以梅江、梅县主城区和兴宁、五华县城为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发展重心,打造以广梅园为地理联结点的半小时经济圈和高密度城镇群。

打赢经济社会双赢战,需要打赢区域协调发展战。梅州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生动局面。鼓励与闽赣相邻的平远、蕉岭、大埔率先在乡村振兴、交通建设方面干出新亮点,为广东争光。

“数读”政府工作报告

回眸“十三五”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二五”末943.6亿元增加到1207.98亿元,年均增长4.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376.4亿元增加到474.9亿元,年均增长4.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4万元增加到2.38万元,年均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8%,五年累计投资超过300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3%;农林牧渔业稳中提质,增加值年均增长3.0%;工业结构逐步改善,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到23.5%和16.6%;服务业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55.5%。

全市共完成交通投资660亿元,年均增长15.5%。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2万公里,五年增加2000多公里,公路密度达130公里/百平方公里。新改建和改造国省道800公里,国省道总里程实现翻一番。

中心城区拓展到376平方公里,建成区增加11.8平方公里;预计城镇化率达52.5%,提高4.7个百分点。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效显著,创建国家级园区1个、省级园区14个,数量居全省前列。14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18个农产品获评地理标志或地标保护产品。电子商务进农村走在全省前列,获批5个国家级、3个省级综合示范县。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达13万人,保障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五年新建30所中小学校、306所幼儿园,改扩建一批中小学校,增加学位6.9万多个;新改扩建特殊学校8所。新增“三甲”医院3家、总量达4家。

谋划“十四五”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年均增长6%左右,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部分县(市、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到2025年,力争打造超百亿元产业和产业集群10个以上,打造超百亿元园区3-4个,争取新增4A级景区5-6家;成为全省生态发展区互联网经济创新高地。

到2025年,区域创新能力达到粤东西北地区领先水平,科研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2%以上,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提高至5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以上,新增上市公司5家左右(含新三板精选层),省级及以上技术创新平台达到165个以上。

“十四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5年年投资额突破100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占比提高到25%以上。“十四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以上。“十四五”期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以上。

到2025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8%左右。“十四五”期间,计划推进八大类、总投资超1600亿元的综合交通项目,基本建成粤闽赣边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到2025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以上。新增10万个学位,公办幼儿园占比、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教育质量指标明显提高,建成2所高等院校。争取新增3家“三甲”医院,打造区域医疗高地。

(作者单位:南方日报)(张柳青)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