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强市 2023年西安这么干

[热点] 时间:2024-04-30 00:11:1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64次

2022年

西安市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高、科、科技技、创新产业研”四个重要科技创新数据指标持续攀升

1月13日,市委宣传部、年西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贯彻落实党的安干二十大精神 全力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推进过去一年,科技西安市科技工作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引领,创新产业聚力打造新动能强劲的强市国家创新名城,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年西“高、安干科、推进技、科技研”四个重要科技创新数据指标持续攀升。创新产业

“‘高’是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预计突破9700家,同比增长超过36%。‘科’是指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预计突破11000家,同比增长超过28%。‘技’是指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6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7%。‘研’是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553亿元,同比增长9.41%;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18%,副省级城市排名第二。”市科技局局长李志军介绍,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加有力。围绕“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部署,我们加快布局建设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载体,有序推进国家阿秒光源、分子医学转化中心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建成投运,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算力达到300P,位列全国第二,算力填充率达到98.3%,助力260家创新主体实现智能化升级。空天动力研究院成为陕西省建设国家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并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0家未来产业科技园。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正式授牌并启动。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见效成势。“一总两带”总格局加速构建,秦创原·上市企业园、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航空产业两链融合示范区、先进计算科技园等一批科创平台和产业园区加快布局建设。建成沣东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等“三器”示范平台67个,新增陕西高端机床创新研究院、大飞机创新原等各类研发机构65家。

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更加顺畅。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任务持续推进,“一院一所一校”模式不断开花结果,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通过成果转化累计组建高新技术企业41家,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6个,已形成我国稀有金属领域最大的产业集群。西安光机所累计投资孵化企业406家,其中一半以上落户在西安。西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 “三项改革”试点孵化了铂力特、华秦科技、鑫垚陶瓷等57家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在“一院一所一校”孵化的企业中,仅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就有5家。

创新名城品牌影响力逐步彰显。成功举办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全球创投峰会、西安国际创业大赛、中国创新挑战赛(西安)等系列活动,创新名城建设稳步推进。2022年,西安市有5家单位成功入选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名单。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2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中,西安由33位跃升到22位,提高11个位次,位列中国上榜集群第7。(记者 关颖)

加快推进产业强市建设

82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2022年82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1-11月同比增长13.1%,连续8个月保持15个副省级城市及9个中心城市第一。”1月13日,在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力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市工信局局长李初管介绍,市工信局制定了支柱产业壮大和产业链水平提升行动方案,主要是围绕“五大提升目标”,聚焦“四大领域”,实施“八大行动”,加快推进产业强市建设。

抓产业倍增,规模实力有了新突破。1-11月,支柱产业产值增长27.1%,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6%。其中,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分别增长9.5%、52.9%、15%、27.6%、31.4%、13.3%。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2.8%。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西安市跃升8位,位居全国第12名。

抓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有了新提升。工业互联网生态供给资源池企业达到101户,累计建成5G基站28245个,西安工业云平台累计注册总用户16751个。航空产业集群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决赛优胜集群。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36.6%,高技术制造业增长26.1%,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08.2亿元,同比增长44.6%。

抓项目强基,产业发展有了新支撑。1-11月,225个先进制造业及研发平台项目完成投资1220.9亿元,占全年计划投资的105.6%。工业投资增速达到23.8%,高于全省14.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3.7个百分点。新增产能项目54个,新增产值499.4亿元。总投资100亿元、50亿元、20亿元以上项目分别有7个、13个、32个。

抓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有了新引领。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个。新增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个、质量标杆企业9户,获得“陕西工业精品”称号产品59个,参与省级“揭榜挂帅”项目62个,实施省级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513项。新增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1户、质量标杆企业38户、品牌培育企业22户,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536项,市级技术创新项目1362项。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到23.1%。企业研发机构占比达到45.7%,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强度1.92%。

抓助企培优,企业跃升有了新生态。建立百亿元企业“一企一工作专班”、规上企业“一企一助企专员”服务制度,按照“1234”服务工作法,解决大企业项目审批、生产要素保障等问题,解决中小企业市场开拓、资金紧张等问题。出台“工业9条”“创投10条”、重点产业链招商等引项目促投资专项政策。设立“创投”“综改”和“大西安产业发展”3个百亿级基金,解决企业融资超136亿元。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4户,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79户。(记者 关颖)

2023年

西安市科技工作围绕“五个聚焦”攻坚发力

构建“顶天立地”科技创新体系

1月13日,记者从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力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市科技局将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融入到高标准抓好科技创新工作的西安实践中,构建“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体系(“顶天”是要融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立地”是要培育规模强大的科技企业塔字型成长体系),重点围绕“五个聚焦”攻坚发力。

聚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攻坚发力。凝心聚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布局,打造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从平台建设、未来产业布局、人才引培、科技金融结合、创新生态营造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继续推动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和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建设,一体推进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强化基础研究能力,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聚焦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攻坚发力。推动全域秦创原建设走深走实,强化部门、区县、开发区工作联动,秦创原总窗口、科技大市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协同发力,加快丝路科学城、秦创原生态科创岛、幸福林带秦创智谷、大庆智路科创城规划建设。围绕前沿热点材料、空天动力、绿色能源、光子、商业航天等领域,瞄准未来产业支持建设研发、验证、转化等功能型平台,推动西工大未来产业科技园、长安先导实验室建设,赋能产业开辟新赛道、创造新动能。

聚焦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攻坚发力。实施科技企业倍增计划,鼓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完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对科技企业的支持机制,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途径,开展技术产权资产证券化(票据化)和创新信用贷款试点,到2023年底,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3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000家。

聚焦激活创新要素攻坚发力。巩固科技成果“三项改革”试点成果,结合西安市创新链和产业链实际,强化场景驱动,组织实施一批应用场景示范项目。继续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升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水平,完善仪器设备共享、职业化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专利申请前评估、技术交易信用贷等工作机制,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聚焦科技交流合作攻坚发力。加强跨区域合作,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和上海技术交易所合作,推进科技成果价值评估。实行更加积极、开放、高效的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面向全球打造一批人才服务平台,大力引进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人才。打造硬科技城市品牌,举办硬科技和创新创业系列活动,支持和服务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走出去、引进来,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记者 关颖)

市工信局将以六个方面为抓手

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月13日,记者从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力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下一步,市工信局将以六个方面为抓手,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抓支柱产业倍增壮大。通过联合创新、智能化制造、战略合作、新增产能等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倍增发展。深化“链长服务制”,强化“链主主导制”,发挥“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推进19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强化要素保障、引导集群发展、建强产业生态。通过政策支持、市场对接、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等措施,助力支柱产业链上中小企业跨越发展。

抓新兴产业培育扩规。制定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实施路径及政策措施。通过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重点培育、定向招引相关领域头部企业和潜力企业,建立新兴产业链,加快促进增材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卫星应用、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产业倍增发展。

抓“专精特新”企业增量提质。制定“专精特新”企业三年行动方案,重点实施分级培育、创新提升、数字赋能、金融支撑、融通发展、人才育成6大行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抓工业投资厚植发展潜力。加快落实“工业9条”促投资政策,通过建基金、增奖补、免计提、保用地、优手续、强考核等措施,激发区县、开发区引工业项目促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利用政策,上新产品项目,扩技改项目。积极把握欧洲产业转移机遇,鼓励“链主”企业、平台公司、社会机构等加强对欧招商引资,加大外引产业项目。

抓融合发展促产业转型。加快两化融合,通过实施行业工业互联网等措施,促进制造业与数字化、智能化融合。推进“两业融合”,推广“陕鼓模式”,引导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鼓励服务型企业向制造业延伸。深化军民融合,搭建资本、技术交易、军民交流平台,继续采取“1+N”走进军工企业方式,促进对接配套,推动军工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抓人才培养建强雁阵。大力实施“先进制造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组织企业家赴先进制造业发达地区或国家学习,引导企业家扩大视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记者 关颖)

西安市秦创原建设持续发力

将建设各类创新平台100个

1月13日,记者从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力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新闻布会上了解到,今年,市科技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巩固强化秦创原“一总两带”总格局,在支持各类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和融合发展上持续发力。

抓好功能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大科学装置项目申建,支持阿秒光源、分子医学转化中心、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和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二期建设,滚动支持3到5个重大科技平台预研,形成全市大科学装置战略后备梯队。支持驻市陕西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支持高校院所、龙头骨干企业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和重组。

支持驻市“双一流”高校平台建设,依托国家一流学科,联合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100个,重点支持西工大未来产业科技园、长安先导实验室等建设。

加快西安电子谷、大飞机创新原、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等产业园区建设。支持西咸新区总窗口建设概念验证中心、高校成果转化平台等,鼓励与欧亚重点国家产业园区合作,推动总窗口8个主导产业“一产业一基金”全覆盖。

注重平台联动,发挥总窗口协同创新基地、秦创原“e站”、西安科技大市场作用,推动孵化器、加速器、促进器协同创新。(记者 关颖)

持续深入推进高质量项目建设年活动

力争全年完成投资5500亿元以上

“2023年,西安市将持续深入推进高质量项目建设年活动,围绕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两新一重’、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初步安排市级重点项目超过1100个,总投资2.9万亿元,力争全年完成投资5500亿元以上。”在1月13日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力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凯介绍。

项目建设总体呈现3大特点:

产业项目带动作用强。主要体现在3大类项目:安排先进制造业及研发项目408个,主要包括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隆基29GW高效单晶电池、三一智能制造产业园、奕斯伟硅产业基地等项目。其中隆基光伏产业园等30余个工业项目将在今年陆续竣工投产;现代服务业项目258个,主要包括中粮大悦未来城、“一带一路”冷链交易中心二期等商业综合体和物流服务项目等,充分发挥服务业对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支撑作用;文化旅游项目91个,主要包括中国青少年空天科普研学基地、沣东新城保利大剧院等项目,打造全域旅游新场景。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规模大。主要体现在两大类项目:安排城建及基础设施项目92个,主要包括1号线三期、8号线、10号线一期等6条在建地铁项目,以及机场三期扩建、高新至鄠邑高速复合通道、西延、西十高铁等项目,统筹推进两批电网攻坚项目,不断夯实城市发展根基;生态环保项目29个,包括西安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引汉济渭二期工程、污水、污泥处理厂等。

社会保障项目惠民范围广。安排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项目225个,包括安置房、保障房等安居工程、中小学校改扩建及硬件升级项目,红会医院高铁新城院区、儿童医院经开院区将投入运营,推动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记者 关颖)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